|
藏历新年的演变及传统习俗 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汉地的历法与印度的时轮历法也相继传入,后来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参白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及藏区古老的《嘎姆白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区的传统历法。它主要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十二生肖来计算年、月、日。一年十二个月,月分大建和小建,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三年一次闰月,每月的天数有盈有缺,吉祥的日子可以重复一天,凶日或黑日则列行缺漏。以十二年一小循环(即小甲子),六十年为一绕琼(即大甲子),西藏的第一绕琼的纪元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
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家家户户培育青稞青苗,供于佛前的供桌上,以祝来自年粮食丰收。十二月中旬,各家各户开始制作青稞酒,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果子)。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叫做“竹素琪玛”的五谷斗,内装满酥油与青稞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或小麦的禾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造的羊头(娄果)。这一切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含意。初夕前两天人们将房屋内外进行大清扫,并在门窗上挂新的帘布。床铺上摆上新的卡垫,贴上新年画。 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宝吉祥”图案。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傍晚,所有藏族人家都要做“帕土”,天黑时,全家依长幻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土巴”。土巴亦称为“古突”。此源于民间驱鬼赶邪的本教习俗,仪式颇为隆重,藏语“古”(九)(表示二十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土”。其一是具有象征音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有、威严和荣誉,经书贴象征聪慧、有学问,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其二,一帕土中包上盐巴块、木炭、羊毛、辣椒、糖、石子、小木棍及形状似经书、太阳、月亮等物也具寓意,同面疙瘩一起煮成土巴,预卜家人的性格心里情况。如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表示嘴不饶人,羊毛说明心慈手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或吐出,以助除夕之兴。 藏人在古老的各种仪式中,注入了育人的道德内容。这天晚上,每个家庭的全家老小人边吃边笑地吃完古土,便将准备好的瓦盆和扎好的九把十字形的麦草杆拿到饭桌前,大家将未吃完的“古突”向盆内滴九滴,然后各拧糌粑九小块,边拧边祈愿未来的一年身体健康无恙,后放入盆内,用麦草杆的十字架盖在上面,点燃火把在各个房内统照一遍向外驱鬼,并将破瓦盆随火把一起送到大路上,这个仪式叫“古朵甲”。 十二月三十日把糖果、奶渣、“卡赛德卡”、青稞苗、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土碱、冰糖、红糖、人参果、米饭、切玛等供品摆在主房的佛龛前的供桌上,然后洒水作净。所有的供品都标志着过去一年的丰收、富有,预祝新的一年得到更好的收成,供品摆好后,还要在大门外用白土画上雍仲字符等图案,家庭主妇将煮好的“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同时还要在灶前供一份“卡赛”等物的供品,供奉灶神。 藏历正月初一,早晨鸡叫头遍后,主妇们即起床先到井边背回第一桶净水,作为吉祥之水,再煮好“观颠”送给正在熟睡的全家老幼喝,然后大家都起床吃“智土”(用麦片做成的粥)、“卡赛”(油炸点心)等食物后,全家穿上节日盛装到“切玛”共同祝贺新年,每人先用手拈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表示供奉天、地及佛法僧三宝,最后自己吃一点。在向空中敬献糌粑时,随着口念“扎西德勒彭松措,阿玛巴珠古康尚,丹独德瓦妥瓦学,退桑大措茶若若用瓦学!”的祝词,意为互相吉祥如意,身体健康,永远幸福,预祝明年全家仍然如此欢聚庆祝。天亮后,由年长子女捧着“切玛”,提上青稞酒到邻居的亲朋好友互拜年,一进家门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圆满,主妇福态,贵体安康,愿来年仍能福绥欢聚。”然后向全家人献琪玛,敬青稞酒,主户同样向客人敬酒献茶进行热情招待。一般主客互敬三口一杯的青稞酒和吃点“切玛”。 拜年返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以牛、羊肉煮萝卜(圆片萝卜)为主的午餐,主食必吃糌粑或“堆”堆,是以糌粑和酥油、奶渣、红糖做成的一种特制食品),然后喝酒、唱歌、跳舞欢聚一堂。元旦这天除给邻居乡亲互相拜年外,忌去别人家做客,忌扫地、打水。
[本贴被ryan于2007-12-19 18:01:32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