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说吧聊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0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想当宦官的人太多,很多有志于投身宦官事业的人没有被官方处理的机会,便以大无畏的勇气自行了断子孙根,可到后来又没能进宫。他们不能成家立业,只能到处游荡,这些人自然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后期的明朝政府曾经颁布了一条十分特别的法令:


严禁自行阉割!


对此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明代宦官有很多级别,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就能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就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可见,要想干到太监实在不容易啊。


宦官有专门的机构,共二十四个衙门,分别有十二监、四局、八司,其最高统领宦官才能被称作太监,这二十四个衙门各有分工,不但处理宫中事务,还要处理部分政务。


事实上,在这些宦官衙门中,也有冷热轻重之分,重者权倾天下,轻者轻如鸿毛。一个刚入宫的宦官要想出头,先要看他被分在哪个部门。


如果你被分在了司礼监或是御马监,那就先恭喜了,你的太监前途将一片光明,继续努力下去,光宗耀祖或是遗臭万年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这两个监局是权力最大的太监机构,司礼监就是专门掌管内外章奏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我们前面说过,皇帝把票拟的权力给了内阁,自己保留了批红权。


而到了明宣宗时候,由于文件太多,朱瞻基自己也没有时间看完,便会让司礼监的人按照票拟的内容抄下来,代理自己行使批红的权力。


这个为皇帝代笔的人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司礼监秉笔太监。


于是,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秉笔太监的手中。


到了明朝后期,皇帝不管朝政,某些太监便会自作主张,乱发旨意,下面的官想告状也告不了。因为你告状的奏章最多只能告到皇帝那里,可代皇帝批阅奏章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要告的人,那你这状能告下来吗?


由此可见,秉笔太监实在位高权重。


但是这位秉笔太监却还不是权力最大的太监,在他的上头还有一个——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很好理解,在印章文化十分发达的中国,你写再多,我不给你盖章你也没办法。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08: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1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而一旦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了东厂太监(如冯保和魏忠贤),那就真是权倾四海,威震天下。事实上,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出自司礼监,如果当年有名监展览馆,司礼监必然是所挂画像最多的地方。


司礼监出监才啊。


而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宦官,你应该以这些人为偶像,努力奋斗,争取名留青史!(当然一般来说都是恶名)


如果你有幸能干到司礼监掌印太监,那说明你的太监生涯已经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你已成为了太监中的佼佼者,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如果你还凑巧干了些坏事,那么你的名声一定不限于当代,而会世代流传下来,供众人茶余饭后谈论和唾骂。


如果你没有能够进入司礼监,而是进入了御马监,那我同样要恭喜你,这也是个好地方,虽然这里出的名人没有司礼监多,但也不少,比如著名的汪直、谷大用等,都是你的好榜样。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所谓御马监不是管马的,而是管理御用兵符。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知道为什么御马监是个有前途的部门了。


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成为最为显赫的太监部门,宫中宦官无不尽心竭力,想进入这两个部门。


有好必有坏,万一你不幸被分到了直殿监和都知监,那你就惨了。因为这两个监名字虽然气派,却只管理一件事——清洁卫生。


这两个监不但条件艰苦,没有人瞧得起,连办公场所都没有(似乎也不需要),而且秋扫落叶冬扫雪,工作十分之苦。


这样的部门自然是无法吸引众多青年宦官的。


介绍完太监的奋斗史,下面就要谈太监参与政治的问题了。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太监政治大概是这样的一幕场景: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一所阴森的房子里,几个面目狰狞的太监在十分微弱的烛光下进行着密谋。


一个太监奸笑(标准表情)着对旁边的人说道:“尚书王某某阻碍我们的夺权计划,要把他干掉!”


这时另一个太监也奸笑(保持形象)着说:“我看还是先把侍郎张某某干掉。”


最后太监头子(一般就是最坏的那个)发话:“照计划行事,把那些忠臣们都清除掉,然后再把皇帝换掉,我们来坐江山!”


以往人们心中的太监形象就是如此,只要一提到太监,就会和坏蛋联系起来,然后就是朝廷中的忠臣们为了正义和理想与坏蛋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成功了就是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失败了就是人间悲剧。


真的是这样吗?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08: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2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我认为不是,人们往往过于关注那些所谓忠臣们的行为,却很少发现这些大臣们的可怕之处。


之前在我们的丞相怎样炼成的专题中,曾经对明朝的相权君权分立做了分析,并用了一个拔河的比喻,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绳子的两边,不断的拔河,朱元璋是优秀运动员,体力好,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能拔得过他。


他的儿子朱棣也是运动健将,虽然设立了内阁,但还是能够掌握主动权。


到了朱瞻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团十分之强大,连皇帝也奈何他们不得。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没有人能够管得了。可是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是不容易当的,那些大臣们就像一群苍蝇,不但要向你提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挖苦你,讽刺你,你还不好把他怎么样。


明仁宗心地善良,却因为小事被骂得气急败坏,他的儿子朱瞻基行为端正,只喜欢斗蛐蛐,也被那些人当成罪状来批判,老百姓有自己的爱好,皇帝居然不能有。


绳子那一头是一股极其庞大的力量,那些在我们看来无比正直的大臣们有着充分的力量控制朝政,他们有学识,有谋略,有办事能力,有很多的同门、同事。


而绳子的这一头,只有皇帝一个人。


皇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文官集团的大爷们眼中也算不得什么,骂你,讽刺你,那是为了国家大事,那是忠言逆耳,你能说他不对吗?


而且这些大爷们既不能杀,也不能轻易打,杀了他们,公务你自己一个人能干吗?


劳动模范朱元璋老先生自然可以站出来说:把他们都杀光,我能干!


可是朱瞻基不能这样说。


于是在太祖皇帝死去二十年后,绳子失去了平衡,获得了票拟权的内阁集团变得更强大,皇帝一个人就要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将被大臣们任意摆布。


苦苦支撑的朱瞻基一步步地被拉了过去,正在这时,他看见旁边站着一个人,于是他对这个人说:“你来,和我一起拔!”


从此这个人就参加了拔河,并成为这场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太监。


太监更可靠


相信现在大家已经理解了皇帝的痛苦,他并非无所不能,他也要求人,大臣们饱读诗书,却并不那么听话,而要制衡这些不听话的人,皇帝能够选择的只有太监。


太监真的都是坏人吗?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09: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3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至少皇帝不会这么认为,在他看来,这些人很好,从小陪伴他一起长大,带着他放风筝,陪着他玩耍,给他当马骑,而且十分服从。


我们往往误解太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很多自幼和太监一起成长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换了你是皇帝,你到底是喜欢一个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十分听话的玩伴,还是那些表情严肃,经常批评自己,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


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前者。


明朝的文官集团的权势已经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他们不但干预朝政,批评皇帝(有些确实是故意找茬),还监控皇帝的私生活,不能随便旷工出去玩,不能好色,不能贪杯,虽然他们自己也干这些事,却不允许皇帝干(比如张居正)。


于是,皇帝们只剩下了一个选择:


让太监去制衡大臣。


如果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为王振受到的宠爱而吃惊,也不需要为刘瑾魏忠贤等人的专权而愤愤不平。


因为他们的出现是明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没有王振,还有李振,没有刘瑾,会有徐瑾。


太监就是这样被强行拉上皇帝的政治战车的,他们并不是天生的奸邪小人,那些文官们的行为也未必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只不过他们出生低贱,且心理有些问题,所以行为比较偏激,更容易被人们反感。


综观整个明代,坏太监很多,好太监也不少,但十分神奇的是,无论太监如何猖獗,都无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力最大、气焰最为嚣张的朝代并不是明朝,而是唐朝。


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操纵国家大权,甚至可以立废皇帝,俨然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而在明朝,太监虽然专权结党,但皇帝要动手解决他们,只需要写一张小小的字条(明武宗)。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对明宣宗教太监读书的目的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位聪明的皇帝是不会干无谓的事情的。


他要培养的并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监,而是战士。


为他而战的战士,足以对抗文官集团的战士。


太监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仅此而已。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09: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4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就这样,朱瞻基将他老祖宗朱元璋集中的权力又分散了出去,票拟权给了内阁,批红权由太监代理,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批红权十分重要,所以历代明朝皇帝虽然委托太监代笔,却从未放松过对此权力的掌握,当然也有例外,以下三人就是代表:一个顽童,一个懒虫,还有一个工程师。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稳固的政治权力体系,票拟权和批红权的斗争,实际上就是文官集团和皇帝及其代理人太监的斗争。


换句话说,如果谁能够同时控制票拟权和批红权,他就是真正的皇帝!


有这样的人吗?


应该说,确实是有的,在我看来,有三个人做到了。虽然他们同时获得两大权力的途径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很巧的是,这三位国家实际控制者的统治时期,正好对应上面所说的那三位不抓权代表的朝代。


这三位并不姓朱的皇帝分别是:“立皇帝”、“首席活太师”、“九千岁”


这三位仁兄也将是我们后面文章中的主角,在这里先说一下“首席活太师”是什么意思。


明代的最高文官不是尚书,而是三个名誉称号——太师、太傅、太保。虽然这三个称号都是一品,却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太师为最大。大家知道,所谓荣誉称号很多时候都是送给死人的,而能够在死后混到这三个称号的,也是十分厉害的人。


当然也有某些更厉害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得到过这三个称号,而第一个被封为最高文官太师的活人,正是这位掌控大权的仁兄。除此之外,他还被封为太傅,“活太师”加“活太傅”的荣誉在明代仅此一人。足见此人之强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代后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因为这似乎也是唯一能够制衡各方力量的办法。


别折腾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


隐患


朱瞻基的政策在他活着的时候已开始实行,当时的司礼监已经可以替皇帝批红,不过在朱瞻基的严格监控下,办事的太监们倒也不敢有什么不轨行为。因为朱瞻基虽然不愿意动笔写那么多字,却经常检查观看司礼监的批红作业。


内阁们对国家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并票拟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经过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见,或是直接同意,让太监代为批红。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这样的一个流程中平静地向前发展着。


然而不久之后,这片宁静就将被打破。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09: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5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中国人有着十分浓厚的传宗接代观念,所以像宦官这种职业,虽然衣食无忧,但毕竟要挨一刀,比别人少点东西,也不能生儿育女。家里要是出了个宦官,说出去也是十分丢人的。


基于这一点,当时的人们也形成了共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宦官!


还是那句老话,凡事总有例外


永乐末年,朝廷下达了一道旨意,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员,如果长期工作表现不好的,可以调到京城当官。


还有这样的好事?地方上都干不出头,竟然还可以调到京城工作当官!


按说这样的好消息应该会吸引无数人报名参加,可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去理会这件事。


为什么呢?难道人们都愿意错过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当然不是,无人问津的奥秘就在于,调到京城后干的工作比较特殊——“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


开什么玩笑!老子就是不干学官,也能做个老百姓,干嘛要挨一刀进宫当宦官?!


是啊,谁会干这种傻事呢? 


就在众人对此不以为然,把旨意当笑话看的时候,一个因为犯错而即将受到惩罚的学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犹豫。


他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生活虽然并不宽裕,但是也不穷,大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别人无法了解的雄心壮志。


他自幼就渴望出人头地,苦读多年,虽成儒士被选为学官,却一直无法金榜题名。现在已经成家,但立业却迟迟不见踪影。如今学官也干不下去了,难道就此了结一生?


不会的,我总会等到机会的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可惜虽然是一个机会,却不是一个好机会



如果迎接这个机会,等待自己的必然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会遇到无数人的白眼和歧视,入宫后要出头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此后自己与妻子儿女也将天人永隔。


不管那么多了,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代价!


别人不干,我来干!


这个干出别人不敢干,也不想干的事情的人,就是王振。


正是此人,打破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初衷和他创造的良好氛围,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09: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6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王振,出生年月日不详,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幼年读书,任当地教官,后自愿净身入宫教育宫内人文化。
       
        怀揣着敢为人所不为的勇气,王振进入了宫廷,让他十分惊喜的是,在宫中,他这个原本教不好书的学官竟然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其实也很自然,因为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无人与他竞争。
       
        由于在一堆文盲和小学文化者中鹤立鸡群,他被大家称为王先生,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并受到了宣宗的关注,朱瞻基感觉到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读书。
       
        从此,这位叫王振的太监就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朱祁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应该说,王振确实是一个好老师,他教导太子读书,并对其严格管理,以至于朱祁镇对其不敢称呼名字,居然叫他"先生"。
       
        姑且不论后来王振的是是非非,但他和朱祁镇之间确实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然而就是这种过于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最终酿成一场大祸。
        
转折的开始
       
        朱瞻基和他的父亲朱高炽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而他们二人被合称为仁宣,绝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父子关系,实际上,他们两人有很多相同之处。列举部分如下:
       
        首先,他们都姓朱。
       
        其次,他们都是好皇帝,都是明君。
       
        最后,他们的命都不长。
       
        朱高炽活了四十八岁,但由于自己老爹太能干,足足干了二十年太子,只做了一年皇帝。
       
        朱瞻基比他父亲还少活十年,但由于父亲死得早,自己二十七岁登基,做了十年皇帝。
       
        这十一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对这段时期的统治,史料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大明帝国空前繁荣强大,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但长期观看电视剧的习惯告诉我们,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转折,电视编剧会特地搞点矛盾闹点事出来,比如什么男主角杀了人,女主角得绝症之类。要是一直都是花好月圆,人人平安,那这电视剧的收视率就不会高,也卖不出广告。
       
        历史之神(如果真有的话)看来也是一个好编剧,他可能也觉得这样的历史没有意思,便给这出喜剧划上了一个句号。
       
        这个句号最终结束了明朝的黄金十年。
       
        宣德十年(1435),一代英主朱瞻基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三十八岁。
       
        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在朱瞻基临死之前,他为自己那年仅九岁的儿子选择了五位顾命大臣,虽然儿子还年幼,但朱瞻基并不担心,因为他相信这五个人决不会让自己失望。
       
        此五人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
       
        确实是豪华阵容,文有三杨,武有张辅,还有一个专干秘密工作的,朱瞻基应该走得很安心。
       
        但他想不到的是,这五位风云人物,朝廷精英最终还是让他失望了。
       
        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16: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7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明英宗朱祁镇
       
        说起这位朱祁镇,可能有的人会咬牙切齿,对其恨之入骨,但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史料,就会发现他应该不算是个坏人,他的政务处理能力也并不差,为人也很勤快,虽然有两大污点(打错一仗,杀错一人),也并不能完全抹煞他的能力与贡献。
       
        而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要论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估计除了朱元璋外,无人可与这位皇帝匹敌。
       
        在明英宗的这个时代,除了他本人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经历外,一位堪称明代第二强人的登场也使得这个朝代的事情更加精彩夺目。
       
        就此开始吧
       
        从隐藏到暴露
       
        王振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离别妻儿,愿意受宫刑做宦官,忍受别人的歧视,决不是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在他的心中,有着很大的抱负。
       
        而他很明智地意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牢牢地抓住自己手中的那个稀世珍宝--朱祁镇。
       
        朱祁镇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也算是自己的学生,虽然他还只是太子,虽然他只有九岁,但他终究会长大,他终究会成为皇帝的。
       
        就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王振耐心地等待着机会,等待着独掌大权,权倾天下的机会。
       
        机会似乎到来了,朱瞻基驾崩了,这个精明的皇帝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年幼的朱祁镇,而朱祁镇对自己言听计从,大权在握的日子不远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恐怕不是,因为在王振夺取大权的路上,有两个障碍在阻拦着他。
       
        事实上,对王振而言,要克服这两个障碍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他也并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因为阻挡他前进的这两个障碍代表着的是一股他绝对无法匹敌的势力。
       
        英宗即位时,杨士奇已经七十一岁,但这位历经四朝的老臣看上去仍然是不可战胜的,从残忍狡诈的朱棣、阴险无耻的朱高煦到仁厚宽容的朱高炽、精明能干的朱瞻基,什么样的人他都见过,什么样的事情他都处理过。历经大风大浪的考验,使得他处变不惊,深沉老到。
       
        王振要想大权独揽,首先要过他这一关,可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小小的王振的那点花招把戏要想在杨士奇面前献丑,还得回家再练几十年。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16: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8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除此之外,杨荣、杨溥都不是等闲之辈,这三个老江湖守在那里,王振就只能乖乖地做他的奴才和太监。


这股文官集团的势力正是王振掌权路上的第一个障碍,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事后证明,真正能够对王振起到遏制作用的,是第二道障碍,而组成这道障碍的,是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能拥有比文官集团更为强大的力量吗?


是的,在我看来,还不仅如此。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但能够左右朝政,还能废立天子!


此人就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


十一年前,她是张皇后,十年前,她是张太后,现在,她是张太皇太后。


在这十一年中,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失去一个亲人,她的级别就提升一次。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提升。


死者已矣,活人还得好好干,张太皇太后擦干眼泪,开始辅佐自己的孙子,实际上,如果不是她的决定,朱祁镇是当不了皇帝的。


在朱瞻基死后,由于太子很小,且有传言太子并非其母孙贵妃所生,而是由宫女代生的,所以太子地位很不稳固,外地藩王来当皇帝的谣言传得满天飞。在这关键时刻,张太后坚决地支持了太子朱祁镇,并拥立他为皇帝。


这样的一个人,不要说论能力,就是排资历也能吓死人,真正做到了“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而这位祖母级的人物也并不是光说不练的,王振就曾经被她恶整过一次,这件事情也成为了王振心中永远的痛。


正统(英宗年号)元年(1436)二月,张太皇太后召集五大臣入朝开会,等到这五个人到齐后,张太皇太后把皇帝领了过来,让他看清楚这五个人,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五个人是先帝留给陛下的,如果陛下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这五个人商量。”


随后,她又说出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如果事情没有得到这五个人的赞成,你就不能做!”


年幼的朱祁镇畏惧地看着他的这位祖母,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一旁的五大臣十分感动,但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位太皇太后叫他们来绝不仅仅是要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


过了一会,张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进宫,王振得命后立刻入宫面见,他也绝对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场噩梦即将开始。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1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319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王振入宫后,看见五位大臣和皇帝都在场,估计是在开高级别会议,召自己前来,莫非是要委以重任?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此之前,张太皇太后的话已经讲完,她之所以不散会,就是要等王振。


王振跪拜行礼后,刚才还和颜悦色地太皇太后一下子从慈母变成了恶煞(颜色顿异)!她突然对王振大喝:


“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过是个宦官而已,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


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时,殿上的侍卫拔出了亮闪闪的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


骂完后立刻就动手,招呼都不打一个,从其动作熟练度和时间连接上看,相信这一连串的举动应该是经过预先彩排的。


原先一团和气的大殿突然杀气腾腾,王振顿时魂不附体,他万想不到,今天让他进宫的目的不是委以重任,而是准备让他进鬼门关参观旅游。


一脸杀气的太后站在殿上,亮闪闪的刀剑拔了出来,面对着突然发生的一切,王振吓得浑身发抖,不停地打哆嗦。这一景象的突然出现不但出乎王振的意料,也让在场的五位大臣一头雾水。


他们这才明白,这位平常神色温和的太后竟然还有这么凶狠的一面,而让他们到场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交待事情,还同时给他们安排了观众的角色。


朱祁镇大为吃惊,便跪下来求祖母开恩,而大臣们也一起求情。其实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想杀掉王振,因为当时的王振实在算是个老实人,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于是她便顺水推舟,饶恕了王振,但同时恶狠狠地警告他:


“今天看在有人为你求情的分上,就饶了你,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


王振狼狈不堪地退了出去,太皇太后那可怕的眼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造成了他的心理阴影,自此之后,只要见到这位太皇太后,他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事实也是如此,张太皇太后并没有放松对王振的敲打,隔三差五地便会找个时间把王振叫过去骂一顿,这种搞法使得王振痛苦不堪,足足被骂七年。


有这样的两个障碍,王振的夺权道路可谓任重道远,因此他及时转变策略,对三杨礼敬有加,每次到内阁去传旨时候,都摆出一副羞涩的表情,像刚上门的女婿见老丈人一样,畏畏缩缩地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2/15 12:1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371个,每页10个,32/138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