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说吧聊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0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刘吉,这位刘棉花实在名不虚传,他眼看情况不妙,立刻见风使舵,换了一幅面孔,主动批评起朝政来,甚至对朱祐镗也是直言进谏,朱祐镗要封自己老婆的弟弟当官,他故意找茬,说应该先封太后的亲戚,不能偏私,颇有点正直为公的风范。 



刘吉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接着混下去,可他实在是小看了朱祐镗,这位皇帝自小在斗争中长大,什么没见过,他早就打探过刘吉的言行,知道这位棉花兄的本性,只是不爱搭理他,可他现在竟然主动出来惹事找抽,那就不客气了。 



他派了个太监到刘吉的家里,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最好还是早点退休,不然就要你好看。 



刘棉花再也不装了,他跑得比万掌门还要快,立刻卷起铺盖回了老家。 

五大派终于全军覆没,赶走了这些垃圾,朱祐镗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他召集了两个关键人物进京,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这两个人一个叫王恕,另一个叫马文升。 



先说这位王恕兄,在当时他可是像雷锋一样的偶像派人物,成化年间,混派官员们天天坐机关喝茶聊天,只有这位仁兄我行我素,认真干活,俗语说: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而且此人还有一个特长——敢骂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干了坏事,被他盯上了一准跑不掉,一天连上几封奏折,骂到改正错误为止。 



而且此人每次上朝都会提出很多意见,别人根本插不上话,到后来大家养成了习惯,上朝都不说话,先看着他,等他老人家说完了再开口。有几天不知道这位老兄是不是得了咽喉炎,上朝不讲话,结果奇迹出现了,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大家都盯着王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疑问: 



“王大人,你咋还不说话呢?” 



朱见深算被烦透了,他每天都呆呆地看着这位王大人在下面滔滔不绝,唾沫横飞,搞得他不得安生。他想让王恕退休,可这位仁兄十分敬业,从成化初年(1465)一直说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朱见深受不了了,把王大人打发到云南出差,后来又派到南京当兵部尚书,可就是这样,他也没消停过。 



王大人时刻不忘国事,虽然离得远了点,也坚持每天写奏折,有时一天几封,只要看到这些奏折,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头子的身影就会立刻浮现在朱见深的眼前。 



就这样,王大人坚持写作,一直写到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70大寿过了,可习惯一点没改,朱见深总是能够及时收到他的问候。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0: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1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祝大家新年快乐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这里对诸位同志、朋友、兄弟、姐妹、伯伯、阿姨、叔叔、婶婶致以节日的问候。 



好了,其余的废话就不说了,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大家一切顺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当然了,在新的一年中,本人也会更努力写作,不敢马虎,争取不让大家失望,为表现本人的诚意,特此声明,元旦期间只休息一天(一月一日),之后仍然正常更新,决不掉队。 



谢谢大家,另本人应约写作了几个明代人物小传,第一个人物已经完稿,除更新之外也于今天贴出,也算是给大家的新年贺礼。 



谢谢大家的支持,新年快乐!2007年见。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1: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2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海瑞——一个奇特的人 





公元1514年,海南琼山一个贫穷的家庭中,海瑞先生诞生了,当时正是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正德皇帝当政年间,当然了,对于这个家庭而言,谁当皇帝并不重要。他们要关心的只是如何养活这个孩子。 



海瑞的童年实在很不幸福,三岁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养育他,生活虽然困苦,但对他的教育从来没有放松过,海瑞从小也很用功,认真读书,一心一意想考取个功名,不过很可惜,他并不属于优等生,智商也很一般,考了足足二十多年,胡子一大把,到了三十七岁,才考中了一个举人。 



按照明代规定,举人也是可以做官的,不过必须得等,等到现任官员死得多了,位子空出来了,举人们的机会就来了,海瑞的机会不好,流年不利,那几年官员死得不多,他足足等了四年,才混到一个位置——福建南平的教谕。 



教谕是什么官呢,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教委主任,这是一个清水衙门,那年头也没有什么择校费,扩招费,也没有教师节,只能靠死工资过日子。可就是这么个没有人愿意去的衙门,海瑞倒是干得津津有味,他早出晚归,每天督促学生们上学,忙得不亦乐乎。当然了学生们是有意见的,原本逃学家常便饭,现在每天要点名,如果迟到早退还要被罚,这个四十多岁的老头又极其刻板,严厉,于是海瑞有了他平生的第一个外号——海阎王。 



南平的学生们受了几年苦,终于得到了解放,因为海阎王高升了,由于在教育战线上的表现卓著,他被上级派到浙江淳安担任知县。学生们欢送了海阎王的离去,据说还请了戏班子来唱戏。 



海瑞按时去上任了,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决定最终造就了历史的一段传奇。 



在淳安,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在衙门外准备接到新任县令,他们认为这个人和之前的知县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他们错了。 



明代官员的工资很低,正一品官员每个月才八十多石米,而海瑞县官的工资是七石五斗,换成银两估计不到十两银子,这笔钱大概也就够富商们吃顿饭,当然了,官员们从来都不会被问题难倒,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捞钱方法,比如缴税纳粮的时候都有提留,足以保证全家吃喝不愁。 



可是海瑞先生注定是个到哪里都发光的人,他颁布规定,从前你们怎么干我不管,现在我到这里了,那些钱都不要收了,大家要学习我,不靠外快靠工资! 



大家一致认为他的脑袋有问题。 



可这位仁兄居然真的这样干了,所有的灰色收入一概不要,大家一起艰苦奋斗! 

接下来的事情就精彩了,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公安局长、教育局长全部都辞职了,师爷衙役都不干了,大家站在一边,准备看着这位仁兄怎么收场。 



可是海瑞先生实在厉害,他真的就干下来了,这位兄台真是多才多能,他一个人兼任县丞、主簿、教谕,开堂的时候,判案的是他,记录的是他,连打板子也是由他的家人负责,真正做到了以县为家,鞠躬尽瘁。 



这么搞了几年,淳安的老百姓们自然十分高兴,可是淳安的官员们不干了,这样下去他们就没办法了,于是大家纷纷向中央打报告,表示海县令是难得的好官,希望能够把他升官,这意思就是我们惹不起你,躲得起你,求求你走人吧。 



结果上级吏部不知道这些东西,心想,既然干得好,那就接着干吧,于是就地将他提升为嘉兴的通判,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整个嘉兴地区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上到省长下到县令如临大敌,无奈之下,大家又凑钱买通上面,希望能够将他调走。 



就这样海县令被调到了江西兴国,兴国是个穷地方,土豪劣绅也没有多少,可是海县令去到哪里还是搞这一套,兴国的几个小地主和小官也受不了了,不久之后海瑞又接到了调令,说是他表现好,上级决定调他去户部。后来据说这是兴国的地主们出钱打通关系,帮他升了官,只求他能走人。 



就这样,海县令又到了中央,在这里他干出了更为让人吃惊的事情,看到了户部官员与中央各级官吏的黑暗,海瑞没有多说什么,却在不久之后向皇帝上了一封书信。 



这是一封十分有名的书信,通常我们称之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此书信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书中有几句名言,包括什么“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家家净也!”还有什么“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 



单凭这些话足够把海瑞同志判几十次凌迟还有富余,果然嘉靖皇帝一看气得哆嗦,大叫一声:这是谁写的,赶紧给我抓起来,别让他给跑了! 



结果旁边的一个太监连忙站出来说,这个人脑筋有点问题,估计是不会跑的。 



这话倒也没有说错,海瑞先生早就趁着木材便宜,买好一口棺材,只等着砍头了。 



这么一说,嘉靖倒不生气了,他又仔细看了看这篇文章,叹息再三说道:这倒是个忠臣,可以和比干相比,可我不是纣王啊。 



就这样,他把海瑞关了起来,也不杀掉他,直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才把海瑞放了出来,并且在当时的首辅徐阶的支持下,被任命为应天巡抚。 



当时应天巡抚管辖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江苏、上海一带,这里十分富饶,当然了,恶霸地主也很多,此时的海瑞已经是全国知名了,当他要到松江上任的消息传到地方后,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恐慌发生了,无数的豪门大户纷纷举家逃跑,有劣迹的官员听到消息不用海瑞动手,自己主动离职退休,等到海瑞来时,已经是一片狼藉。 



海瑞确实是一个好官,他在应天地区大干一场,不但安顿了很多贫民,还干了很多政绩,但不久之后他就开始出问题了,因为他开始收缴大户的土地,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地主就是徐阶。 



徐阶也算是老江湖了,当年和严嵩斗了十几年,最终胜利,而高拱也被他整得够呛,张居正还是他的学生,这么一个政治老手,竟然拿海瑞没办法。他好话说尽,也退了一些土地,可是海瑞压根不认为他是自己的恩人,反而大张旗鼓的表示,你既然是大官,必须作出表率,把所有的土地都给退了! 



徐阶受不了了,他马上找到朝中大臣,免去了海瑞的官职,海瑞的人生就此陷入了低谷。 



这之后,他消停了一段时间,万历年间,张居正死后,他又被推举为官,这次他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这是个二品大官,不过没有什么权力,因为南京都察院根本就是个清闲衙门,没什么事情干。 



可是海瑞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他规定了考勤制度,严厉惩罚迟到早退,很快,御史们也受不了了,纷纷出来弹劾他,御史弹劾御史的奇迹也出现了。 



不久之后,一生奋斗不息的海瑞最终死去了,死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甚至连下葬的钱也没有,破屋烂衫,几口空箱子,这就是这位国家正部级官员的全部家产。他去世时无数百姓前来送葬。 



这就是海瑞,一个特别的人,一个坚持理想的伟人,虽然他一生不为官场所容,但所有的百姓将永远记得他的伟大与无私,他的人生将永远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1: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3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当年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忍无可忍之下,朱见深竟然使出了阴招,正巧南京兵部侍郎马显上书要求退休,朱见深照例批准,却在上面加上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 


“王恕也老了,就让他退休吧。”


看到这句话,大家都目瞪口呆,马显退休,关王恕什么事?可朱见深也有一肚子苦水没处倒:


同志们,朋友们,我是个不愿意干活的懒人,可也实在经不起唠叨,不得以出此下策,这都是被王老头逼的啊!”


王恕啥也没说,干净利落收拾东西回了家,这一年他七十一岁。


朱见深是个得过且过的人,他在世上最怕的只有两个字——麻烦。王恕这种人自然不对他的胃口,可是朱祐镗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十分清楚王恕的价值。


于是在弘治元年(1488),七十三岁高龄的王恕被重新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这位老兄估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虽然年纪大了,却干劲十足,上班没几天就开始考核干部,搞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可这还没完,不久之后,他向皇帝开刀了。


王恕表示,每日早朝时间过短,很多事情说不完(符合他的特点),为了能够畅所欲言,建议皇帝陛下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搞一个午朝。


这事要搁到朱见深身上,那简直就算晴天霹雳,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但朱祐镗同意了。


这就是 明君的气度。


王恕做了吏部尚书,开始折腾那些偷懒的官员,与此同时,另一个实权部门兵部也迎来了他们的新上司——马文升。


说来滑稽,这位马文升大概还能算是汪直的恩人,他资格很老,成化十一年就当上了兵部侍郎,此后一直在辽东守边界,当时汪直的手下在辽东经常惹事生非,挑起国际争端,可每次闹了事就拍拍屁股走人,帮他收拾残局的就是这位马文升,到头来领功的还是汪直。


时间一长,汪直也不好意思了,曾找到马文升,表示要把自己的军功(挑衅闹事)分给他一部分,马文升却笑着摇摇头,只是拉着汪直的手,深情地说道:“厂公,这就不必了,但望你下次立功前先提前告知一声,我好早作准备。”


汪直十分难堪,怀恨在心,就找了个机会整了马文升一下,降了他的官,直到汪直死后,马文升才回到辽东,依旧守他的边界。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1: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4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朱祐镗是个明白人,他了解马文升的能力,便召他入京担任兵部尚书,这位新任的国防部长只比人事部长王恕小十岁,也是个老头子。可他的手段比王恕还厉害,一上任就开除了三十多个贪污的军官,一时之间兵部哭天抢地,风雨飘摇。


这下马文升算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兵部的这帮丘八们可都是粗人,人家不来虚的,有的下岗当天就回家抄起弓箭,埋伏在他家门口,准备等他晚上回家时射他一箭。


马文升也是个机灵人,从他的耳目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便躲了过去,可这帮人还不甘休,竟然写了诋毁他的匿名信用箭射进了长安门,这下子连朱祐镗也发火了,他立刻下令锦衣卫限期破案,还给马文升派了保镖,事情才算了结。


这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虽然头发都白了,却精神头十足,他们官龄也长,想当年他们中进士的时候,有些官员还在穿开裆裤呢,论资排辈,见面都要恭恭敬敬叫他们一声前辈,而且这两人经历大风大浪,精于权谋,当年汪直都没能奈何他们,何况这些后生小辈的小把戏?


就这样,二位老前辈上台之后一阵猛搞,没过多久就把成化年间的垃圾废物一扫而空,盛世大局就此一举而定。


当老干部大展神威的时候,新的力量也在这盛世中悄悄萌芽。


弘治二年(1489),学士丘浚接受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编写《宪宗实录》,这也是老习惯了,每次等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就必须整理其父执政时期的史官记载,制作成实录,这些实录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性强,史料价值极高,我们今天看到的明实录就是这么来的,但由于这部史书长达上千万字,且极其枯燥,所以流传不广。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却十分繁琐的工作,恰好担任副总裁官的邱浚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懒散。他比较自负,不想干查询资料这类基础工作,就以老前辈的身份把这份工作交给编写组里一个刚进翰林院不久的新人来干。这位新人倒也老实,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可过了一段时间,邱浚心里一琢磨,感觉不对劲了:这要干不好,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


他连忙跑去找人,一问才知道这位新科翰林丝毫不敢马虎,竟然已经完稿了,邱浚哭笑不得,拿着写好的草稿准备修改。


可是他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因为这篇文稿他竟然改不动一个字!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1: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5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一向自负的邱浚对这篇完美的文稿竟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他惊奇地问道: 


“这是你自己写的?”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仔细地看了看这位新人,叹了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到时国家就靠你了。”


这位翰林不安地点了点头,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证明,邱浚虽然是个懒人,眼光却相当独到,这位写草稿的青年就是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杨廷和。


辉煌盛世


父亲的统治下的那些惊心动魄、朝不保夕的日子,朱祐樘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不想效仿自己那软弱的父亲,也不会容许那些暗无天日的景象再次出现,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盛世,他付出了全部心力。


这位仁兄自打从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没有休息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劳碌命,为了实现盛世理想,他豁了出去,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批阅奏章,还要不停地开会,早上天刚亮就起床开晨会(早朝),中午吃饭时间开午会(午朝),此外他每天都要听大臣的各种讲座(日讲),隔断时间还召集一堆人举行大型论坛(经筵)。


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没啥意思,除了做事就是做事,累得半死不活还时不时被言官们骂个几句,也没有人保障他的劳动权益,天下都是你的,你不干谁干?


朱祐樘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确实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明帝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在王恕、马文升的支持下,三个人相继进入内阁,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健、李东阳、谢迁。


这是三个非同一般的人,正是他们支撑着大明的政局,最终成就了朱祐樘的理想。


这三个人堪称治世之能臣,他们具有着非凡的能力,并靠着这种能力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了建立了自己的功勋,有趣的是,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并不相同,而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也最终决定了他们迥异的结局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1: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6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最老,脾气最暴,这人是个急性子,十分容易着急上火,但他却有着一项独特的能力——断。这位内阁第一号人物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能够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作出应对。正是这种能力帮助他成为弘治年间的第一重臣。


李东阳,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阁,他是弘治三阁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


他的性格和刘健刚好相反,是个慢性子,平日总是不慌不忙,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他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能力——谋,此人十分善于谋略,凡事总要考虑再三之后才作出决断,思虑十分严密,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于他的策划。


谢迁,浙江余姚人,弘治八年入阁,三阁臣中排行最后。这位仁兄虽然资历最低,学历却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高考第一名状元,这人不但书读得多,还能言善辩,这也使他具有了一种和内阁中另外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


侃,俗称侃大山,又名忽悠, 谢迁先生兼任内阁新闻发言人,他饱读诗书,口才也好,拉东扯西,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只要他一开口,连靠说话骂人混饭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动退避三舍。


当时朝廷内外对这个独特的三人团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此三人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他们组成的内阁极有效率,办事牢靠,其地位在明代历史上仅次于“三杨”内阁,如果不是朱祐樘即位,任用了这三位能臣,按照朱见深那个搞法,大明王朝的历史估计一百多年也就打住了。


当然了,李东阳、刘健、谢迁之所以能靠着谋、断、侃大展拳脚,安抚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老板的好领导。可惜的是,十多年后,朱老板就退休去向老祖宗朱元璋汇报工作情况了,在这之后不久,他们三个人将面临一次生死攸关的抉择,而这次抉择的结果最终给他们的能力下达了一张成绩单:


忽悠(侃)是不行的,拍板(断)是不够的,谋略才是真正的王道。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1: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7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这也是一个文才辈出的时代,传承上千年的中华文化在这里放射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之所以说李东阳要胜过刘健和谢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谋略过人, 李先生不但是政坛的领袖,也是文坛的魁首,他的书法和诗集都十分有名,据说他还活着的时候,亲笔签名字画就可以挂在文物店里卖,价钱也不低。 



由于名望太大,他每次出门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粉丝和崇拜者,搞得他经常要夺路而逃,这些追随者还仿照他的诗文风格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流派,这就是文学史上名声显赫的茶陵派(李东阳是茶陵人)。 



而与此同时,一个姓名与李东阳极为类似的人的文章也在京城广为流传,并出现了很多拥护者,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梦阳。 



应该说明,这位李梦阳并不是类似金庸新,古龙新那样的垃圾人物,事实上,要论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力和名气,李东阳还得叫他一声前辈。 



李梦阳,甘肃人,时任户部郎中,用现在的话说,这人应该算是个文坛愤青。他乡试考了陕西省第一名,是八股文的高手,却极为厌恶明代的文风。他认为当时的很多文章都是垃圾,废物。 



他的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你算老几?有几把刷子,敢说别人不行! 



李梦阳此时却表现出了极为反常的谦虚,他表示:诸位说得不错,其实我也不行,你们也不可能服我,但我知道有几个厉害的人,这几个人你们不服都不行。 



然后他列出了这几个人的名字,还别说,真是不服都不行。 



谁呢? 



秦朝的李斯,汉朝的司马相如、贾谊,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 



这几个人你们敢叫板吗? 



图穷匕见的时候到了,李梦阳终于亮出了他的真正目的和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他的意思很明白,我对现在的文体不满,但也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没资格反对,但这些猛人是有资格的,大家一起向他们学习就是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复古运动,经历了唐诗的挥洒、宋词的豪迈、元曲的清新后,明代诗文又一次回到了起点。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2: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8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他的主张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其中有六个人名气极大,后人便将他们与李梦阳合称七才子,史称“前七子”。 



当李东阳、李梦阳在文坛各领风骚的时候,江苏吴县的一个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上京赶考,博取功名,虽然他并没有成功,但他的名声却胜过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他的名字最终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骄傲,并传扬千古,流芳百世。 



这个人叫唐寅,字伯虎。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唐寅是一个天才,从小时候起,周围的人就这样形容他,他确实很聪明,读书悟性很高,似乎做什么事情都不必付出太多努力,而众人的夸耀使得到后来连他自己也信以为真,便不再上学,整日饮酒作乐,连考取功名做官也不放在眼里。 



在这位天才即将被荒废的关键时刻,他的朋友祝枝山前来拜访他,承认了他的天分,却也告诉他,若无十年寒窗,妄想金榜题名。 



祝枝山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虽然他自己淡薄功名,却真心期望他的朋友唐伯虎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唐伯虎听从了他的劝告,谢绝了来客,闭门苦读,终悟学业之道。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准备参加这次考试,考试前,他聚集了平生关系最好的三个朋友一起吃饭,在这次酒宴上,成竹在胸的他放出狂言: 



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 



这是一句不折不扣的狂言,但他的三个朋友却没有丝毫异议,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有说这句话的资格。 



参加唐寅酒宴的这三位朋友分别是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四人被合称为“吴中四才子”,也有人称他们为江南四大才子。 



事实证明,唐寅没有吹牛,在这次的乡试中,唐寅考得第一名,成为应天府的解元。可能是他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当时的主考官梁储还特意把卷子留下,给了另一个人看。但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将给后来发生的事情布下重重疑团。 



看卷子的人就是程敏政,他和唐寅一样,小时候也是个神童,后来做了李贤的女婿,平步青云,他看过卷子后也十分欣赏,并在心中牢牢地记下了唐寅这个名字。 



不久之后,他们将在京城相聚,因为第二年,唐寅即将面对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2: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19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准备进京赶考,当时的他已经名动天下,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前方等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将是无比壮丽的锦绣前程。 



唐寅也毫不掩饰他的得意,他的目标已不再是考中一个小小的进士,他将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 



他已经成为了解元,以他的才学,会元和状元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一切顺利,他将成为继商辂之后的又一个传奇! 



信心十足的唐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他将在那里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誉。 



可是唐寅兄,命运有时候是十分残酷的。 



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唐寅遇见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徐经。 



徐经,江阴人,是唐寅的同科举人,他在赶考途中与唐寅偶遇,此时的唐寅已经是偶像级的人物,徐经对他十分崇拜,当即表示愿意报销唐寅的所有路上费用,只求能够与偶像同行。 



白吃白住谁不干?唐寅答应了。 



徐经这个人并不出名,他虽不是才子,却是财子,家里有的是钱。才财不分家,这两个人就这么一路逍遥快活到了京城。 



进京之后,两人开始了各自的忙碌,从他们进京到开考之间的这段时间,是一个空白,而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唐寅注定到哪里都是明星人物,他在万众瞩目之下进了考场,然后带着轻松的微笑离开。和他同样信心十足离开考场的,还有徐经。 



从考完的那一天起,唐寅就开始为最后的殿试做准备,因为考卷中的一道题目让他相信,自己考上进士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不过是名次前后不同罢了。 



可不久之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唐寅落榜了! 



还没等唐寅从惊诧中反应过来,手持镣铐的差役就来到了他的面前,把他当作犯人关进了大狱。 



金榜题名的梦还没有作醒,却突然被一闷棍打醒成了阶下囚,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唐寅所不知道的是,这次倒霉的并不只他一个人,他的同期狱友还有徐经和程敏政。他们的入狱罪名是合谋作弊。 



唐寅的人生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罪魁祸首就是考卷中的那一道题目。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2: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371个,每页10个,52/138页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