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说吧聊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0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问得好!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看明白了吧,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是会“豁然贯通”的。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豁然贯通”呢?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导师们没有说过,我也不知道,但兄弟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去“格”吧,请你相信,到了“豁然贯通”的时候,你就能“豁然贯通”了。


好了,我们的哲学课到此结束,课上讨论了关于佛学、禅宗、儒学、宋明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相信这种讲述方式大家能够理解。


其实我并不愿讲这些东西,但如果不讲,诸位就很难理解王守仁后来的种种怪异行为,也无法体会他那冠绝千古的勇气与智慧。


圣贤之路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它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它比名将之路更加艰辛,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帮手,没有导师,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败,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


然而十八岁的王守仁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道路,他最终成功了,在十九年后的那个地方,那个夜晚,那个载入历史的瞬间。


踌躇


在外面混了一年的王守仁终于带着老婆回了北京,刚一回来,父亲王华就用警惕的眼睛审视着他,唯恐他继续干那些奇怪的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变了,回家之后除了看书还是看书。


他十分满意,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王华犯了一个天真的错误,因为王守仁读的只是朱熹的书,他读书的动机也一如以往——做圣贤。


不久之后,另一件怪事发生了。


王华突然发现,王守仁从书房失踪了,他怕出事,连忙派人去找,结果发现这位怪人正呆在自家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


他走上前去,无奈问道:


“你又想干什么?”


王守仁压根就没有看他,眼睛依然死盯着那根竹子,只是挥了挥手,轻声说道:


“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


王华气得不行,急匆匆地走了,一边走一边大叫:


“我不管了,我不管了!”


王守仁依然深情地注视着那根竹子,在他的世界中,只剩下了他和这根不知名的竹子。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6: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1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外篇

       嘉靖——一个过于聪明的人


在明代的十几位皇帝中,嘉靖的知名度十分之高,当然了,很大的原因在于那一篇著名的《海瑞罢官》,而在历史教科书中,嘉靖先生的评价总是脱离不了这样几个字——昏庸无道,荒淫无耻。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嘉靖皇帝几十年求仙问道,炼丹祁福,而且不理朝政,不问百官,是个不折不扣的差劲皇帝,而且还比较蠢。
事实果真如此?
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位皇帝是明代历史上最为聪明的皇帝之一,他的智商要远远高于常人,执政四十多年,玩弄无数人于鼓掌之间,那些认为他是昏庸之辈的人算是彻彻底底地被他给蒙了,这其中也包括我。
正德十六年(1521),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皇帝,玩了一辈子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坐船时掉进了河里,虽然被捞了上来,却因此染了病,一命呜呼了。
由于他十几年如一日地专心致志于玩,孩子也没能顾得上生。可是皇帝总得有人做,于是当时的朝中第一号人物杨廷和代理了三十七天的皇帝,最终选定了接替皇帝的人选——朱厚熜。
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当年十五岁,他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杨廷和从众多龙子龙孙中选择这个少年,据说是因为这个孩子非常聪明。
只要足够机灵,智商够高,就能当一个好皇帝。这就是杨廷和的预想。
当然了,老谋深算的杨廷和之所以作出这个抉择,还有一个想法——孩子小,好控制。
可惜他失算了。
历经三朝不倒,混迹官场几十年,老奸巨滑,刘瑾也搞他不定的杨廷和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一个足以战胜他的天才。
杨廷和准备迎接朱厚熜进京当皇帝,在他看来,这个孩子应该对自己感恩戴德,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朱厚熜却提出了异议。
问题出在名分上,朱厚熜小朋友认为,自己是接受遗诏进京当皇帝的,可是杨廷和要他先当皇子,再以这个名义当皇帝。这是个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所以他希望杨廷和能够按照他的意思重新安排皇位继承的手续。
杨廷和拒绝了,自己三朝元老,还能听你这个小孩子的使唤?!
面对着老江湖的蛮横态度,朱厚熜笑了笑,表达了他的意见:
“如果一定要这样安排也行,不过我就不去继位了。”
杨廷和傻了,他这才发现,这个十五岁的孩子竟然如此厉害。无奈之下六十三岁的杨廷和与十五岁的朱厚熜达成了妥协,总算把这件大事给办了。
杨廷和松了口气,事情总算是解决了,可他不知道的是,更要命的麻烦还在后头。
登基之后不久,朱厚熜开始玩起了新花样,他表示既然自己已经是皇帝了,那么自己死去父亲就不应该再当藩王,而应该追认为皇帝。
这事情要放在今天,民政部门几分钟就给他办了,反正人都死了,给你个头衔又能咋地,可在当时文官的眼中,这是个大逆不道的事情,熟读孔孟之道的读书人们最重视的就是君臣礼仪,你朱厚熜算老几,敢挑战祖宗传统?
于是杨廷和又一次当仁不当地挺身而出,准备跟朱厚熜玩命。
双方你来我往,斗了足足两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事件。
在朱厚熜的步步紧逼之下,杨廷和使出了最后一招——主动提出辞职,这意思也很明白:我是三朝老臣,朝中大都是我的人,你朱厚熜要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我就来个非暴力不合作,看你怎么办!
然而斗争结果着实出人意料,朱厚熜接到辞职报告后丝毫不慌,只是平静地表示,既然你要走,那就走吧,我发路费给你。
权谋老到的杨廷和惊呆了,几十多年来,什么大风大浪都过了,竟然在朱厚熜这条小阴沟里翻了船。
但杨廷和是不会就此罢休的,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跟朱厚熜最后摊牌。
同年七月的一个早晨,亮底牌的时候到了。
这一天,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如往常入宫,站在左顺门前,突然振臂高呼,喊出了一句明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口号: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闹事的时候到了,兄弟们上吧!
于是二百二十九名大臣跟随着杨慎,在左顺门前放声大哭起来,一时之间宫门口哭声震天,乱得一塌糊涂,这些文官们如此苦心,只为了告诉这位青年皇帝一件事情——你要听我们的话!
朱厚熜十分恼火,但他及时运用了自己那超人的智慧,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然,不是妥协。
他十分明智地认识到,对付这些读书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方法——打。
处理结果如下,当日在左顺门前闹事的官员,四品以上官员降一级工资,四品以下者全部打屁股,这些文人平日缺乏体育锻炼,身体不结实,这一打就打死了十七个人。
带头闹事的杨慎被派到云南参军,永世不予返京。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左顺门事件”,此事以文官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年轻的朱厚熜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轻易解决了问题,此后的四十余年中,没有人再敢触动他的权威。
而这一年,他才十八岁。
朱厚熜在明代十余位皇帝中,智商可以排在前三位,他熟练地运用着权谋,操纵所有的人,他所在的时代人才辈出,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久经考验,深通权术的官场老手,然而他们和朱厚熜比起来,水平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是一个权力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耿直的夏言被阴毒的严嵩杀死,可严嵩也没有高兴多久,徐阶很快用更为阴狠的方法解决了严嵩。
我们往往会为夏言的死而叹息,为严嵩当政感到悲哀,为徐阶的胜利欢呼叫好。在很多人看来,严嵩是坏人,代表着邪恶,夏言和徐阶是好人,代表着正义。
他们错了。
真正的幕后人物是朱厚熜,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他用夏言来制衡严嵩,再用徐阶来制衡严嵩,在他的统治之下,没有人可以威仪天下,号令百官,除了他自己。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才是老板,夏某人,严某人,徐某人都是他的打工仔,他们的工作只是干活,如果有谁敢冒头,就打击并开除他,找另一个人来代替。
无数人都知道嘉靖皇帝朱厚熜白天不上朝,在宫中修道,不管国家大事,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晚上在干什么?
答案是批改奏章。
他虽然追求长生不老,不见大臣,但在四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没有一天懈怠过国家大事,没有一件事情能够瞒过他的眼睛,没有一个大臣能够忽悠他。
他知道小事情不用管,也管不过来,他只需要解决大事,把小事情交给大臣去办,然后在大臣中间制造矛盾,让他们互相攻击,总经理是夏言还是严嵩,对他并不重要,只要董事长永远是他朱厚熜就行了。
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使用着权谋,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控制住所有的一切。
他太聪明了,聪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聪明地过了头。
过了头的聪明,就是愚蠢。
在他的统治时期内,政治斗争不断,大臣们忙于拉帮结派,无暇国家大事,蒙古军队打到了家门口,各部门不想着退敌,却在相互推诿责任。而他的精力却大多放在了修道炼丹和权谋上。
朱厚熜一直相信,用他的智慧可以牢牢控制所有的人,稳固他的江山,他做到了,没有人可以动摇他的地位,然而大明王朝却在他的智慧中不断地衰弱着。
真正的治国之道是宽容和人道,不是权谋与诡计,从来如此。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6: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2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王华不理解王守仁的行为,但是大家应该理解,有了前面的哲学课打底,我们已经知道,王守仁先生正大踏步地前进在圣贤之路上,他在“格”自己家的竹子。 



“格”竹子实在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 



“理”就在其中,但怎么才能知道呢? 



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几天几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 



王守仁病倒了,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还有着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 



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不管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此后的事情任你去做。 



王华没办法,毕竟他自己是状元,如果儿子连进士都不是,也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王守仁考虑了一下,认为这个条件还不错,便答应了,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 



聪明人就是聪明人,王守仁确实继承了王华的优良遗传基因,他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老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脸,打发了前来祝贺的人们之后,他高兴地拍着儿子的肩膀说道: 



“好小子,明年必定金榜题名!”  



可是事实证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毕竟是靠不住的,王守仁先生常年累月干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临考前恶补只能糊弄省级考官,到了中央,这一招就不灵了。 



之后弘治六年(1493)和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两次参加会试,却都落了榜,铩羽而归。 



父亲王华十分着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丧,他没有料到,自己想当圣贤,却连会试都考不过,心里十分难过。 



换了一般人,此刻的举动估计是在书房堆上一大堆干粮,在房梁上吊一根绳子,再备上一把利器,然后拼命读书备考。 



可是王守仁并非普通人,他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有所感悟,并作出了一个决定。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又一次去找父亲谈话。 



“我确实错了。”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6: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3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听到这句话,王华欣慰地笑了: 



“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之事无须挂怀,今后用功读书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发完了感慨的王华高兴地看着自己的好儿子,按照通常逻辑,王守仁应该谢礼,然后去书房读书,可是意外出现了。 



王守仁不但没有走,反而向父亲鞠了一躬说道: 



“父亲大人误会了,我想了很久,适才明白,落榜之事本来无关紧要,而我却为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 



王华又一次发懵了,可是王守仁却毫不理会,继续说道: 



“我以为,书房苦读并无用处,学习兵法,熟习韬略才是真正的报国之道,今后我会多读兵书,将来报效国家。” 



说完这几句话后,他才不慌不忙地行了一个礼,飘然而去。 



面对着王守仁离去的背影,反应过来的王华发出了最后的怒吼: 



“你要气死老子啊!” 



王守仁没有开玩笑,在二十六岁这年,他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锻炼武艺,学习骑射。 



当然了,最终他还是给了自己老爹几分面子,四书五经仍旧照读,也算对父亲的安慰。 



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此时武装他头脑的,再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文武兼备的他已悄悄地超越了很多人,对于他们而言,王守仁已经变得过于强大。 



就这么过了两年,半工半读的王守仁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次会试,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要说这位王守仁的智商真不是白给的,他这么瞎糊弄三年,竟然还是中了榜,而且据他父亲调查,原先他的卷子本来被评为第一名,可是有人走了后门(招生黑幕),一下把他挤到了二甲。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王守仁总算是当了官,没给他老爹丢脸,可惜他没有混上翰林,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建设部),而根据工作日志记载,王守仁不算是个积极的官员,他从来都不提什么合理化建议,也不当岗位能手,却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守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4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而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发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这里先提一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户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曾经被无数人无数次批倒批臭,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但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因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也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圣人的世界和我们的是不同的,这位哲学家的世界是分裂成两块的,一块叫做“理”,另一块叫做“欲”。 



朱圣人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但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来了,那好处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协调了。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入室的,飞车抢包的,调戏妇女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可是“欲”出来捣乱了,人心不古啊,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欲望,吃饱了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 



所以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5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司法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 



但是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 



“怎能不想啊!” 



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要让他再呆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王大人请出了庙门。 



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转折 



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的。 



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 



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6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虽然他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认可人心和天理的分离,但“理” 

毕竟还是存在的,只有找到这个神秘的“理”,他才能彻底击溃朱熹的体系,成就自己的圣贤之路。 



可是“理”在哪里呢? 



这又不是猪肉排骨,上对门王屠户那里花几文钱就能买到,奇珍异宝之类的虽然不容易搞到,但毕竟还有个盼头。可这个“理”看不见摸不着,连个奋斗方向都没有,上哪儿找去? 



于是唯一的方法只剩下了“格”。王守仁只能相信 程颐老师的话了,今天“格” 

一个,明天“格”一个,相信总有一天能“格”出个结果的。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啥都没有“格”出来,王守仁十分苦恼,他开始意识到可能是方法不对,可他也没有别的法子,只能整日冥思苦想,但无论如何,他依然坚定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是能够成功的。 



因为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接近了那个最终疑团的谜底。 



成功确实就要到来了,可是老天爷偏偏不做亏本买卖,在将真相透露给王守仁之前,它还要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考验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认他有足够的资格来获知这个最大的秘密。 



这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六部九卿上书事件,事实证明,哲学家王守仁先生不是一个只会整日空想漫谈的人,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气。南京的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大家都上书去救,由于刘瑾过于强势,很多人的奏折上都只谈从宽处理,唯独这位仁兄,不但要救人,还在奏章中颇有新意地给了这位司礼监一个响亮称呼——权奸。 



刘瑾气坏了,在当时众多的上书者中,他特别关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还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这个职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贵州龙场招待所的所长。龙场就在今天的贵州省修文县(贵阳市管辖)境内,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一世纪,那地方都还算不发达地区,在明代就更不用说了,压根就没什么人,那里的招待所别说人,连鬼都不去住。 



王守仁原先大小也是个六品主事,结果一下子变成了王所长,那么龙场招待所所长是几品呢? 



答案是没品。也就是说大明国的官员等级序列里根本就没这一号人物,基本算是清除出高级公务员队伍了。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7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于是,天资聪慧,进士出身的王哲学家就此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可这还没完,还有一场更为严峻的生死考验在等待着他。 



刘瑾是一个办事效率很高,做事很绝的人,他罢了王守仁的官,打了他的屁股,却并不肯就此甘休,为了一解心头之恨,他特地找来了杀手,准备在王守仁离开京城赴任途中干掉他。 



这一招确实出人意料,一般说来很难防备,可惜刘瑾并不真正了解王守仁。这位兄台虽然平日研究哲学,每天“格”物,看起来傻乎乎的,其实他还有着另外不为人知的一面。 



王守仁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应该算是个人精,连他那考上状元的爹都被折腾得无可奈何,初中文化的刘瑾就更不是他的对手了。 



他早就料到刘瑾不会放过他,便在经过杭州时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哲学家做戏也做了全套,还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得很惨,精神压力太大,所以投江自尽了。 



这一招很绝,杀手们听说这人已经自尽,就回去交差了,更搞笑的是连杭州的官员们也信以为真,还专门派人在江边给他招魂。 



而与此同时,魂魄完好的王守仁已经流窜到了福建,他虽然保住了命,却面临着一个更为麻烦的问题——下一步怎么办? 



不能回京城了,更不想去贵州,想来想去也没出路,看来只能继续流窜当盲流了。 



可盲目流动也得有个流动方向才行,往南走,还是往北走? 



在武夷山,王守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老朋友,他乡遇故知,王守仁高兴之余,便向对方请教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 



他的这位朋友思考了很久,给了他一个天才的建议: 



“还是算一卦吧。”(似曾相识) 



于是,一百多年前老朱同志参加革命前的那一幕又重演了,在王守仁紧张地注视下,算卦的结果出来了:利在南方。 



那就去南方吧。 



王守仁告别了朋友,踏上了新的征途,但他仍然不愿意去贵州,便选定了另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南京。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8: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8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此时他的父亲王华正在南京做官,而且还是高级干部——吏部尚书。但王守仁此去并非是投奔父亲,而且是秘密前往的,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挂了号,稍有不慎,可能会把父亲也拉下水。他之所以要去南京,只是因为还有一件事情没有了结。 



王守仁十分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传统古板的读书人,他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只希望儿子能够追随自己的足迹,好好读书做人,将来混个功名,可现实是残酷的,自己从小胡思乱想就不说了,十几年都没让他消停过,好不容易考中了个进士,现在还被免了官。 



事到如今,前途已经没有了,要想避祸,看来也只能去深山老林隐居,但在这之前,必须给父亲一个交待。 



于是他连夜启程赶往南京,见到了他的父亲。 



父亲老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岁月磨砺,当年那个一本正经板着脸训人的中年人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满面风霜的老人。 



见到儿子的王华十分激动,他先前以为儿子真的死了,悲痛万分,现在见到活人,高兴得老泪纵横,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是不断地抹着眼泪。 



王守仁则生平第一次用愧疚的语气向父亲致歉: 



“我意气用事,把功名丢了,对不起父亲大人。” 



可是他听到的却是这样一个意外的答案: 



“不,这件事情你做得很对。” 



王守仁诧异地抬起头,看着欣慰颔首的父亲,他这才明白,那个小时候刻板地管束自己,看似不通情理的父亲,是一个善良宽容的人。 



经过与“劣子”长达十余年的不懈“斗争”,王华终于了解了儿子的本性和追求,他开始相信,这个“劣子”会成就比自己更为伟大的事业,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父子交谈之后,王华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王守仁叹了口气: 



“我在这里只会连累父亲,京城也已回不去,只能找个地方隐居。” 



这看来已经是唯一的方法,但王华却摇了摇头。 



“你还是去上任吧。” 



上任?哪里上任?去当所长? 



“毕竟你还是朝廷的人,既然委任于你,你就有责任在身,还是去吧。”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8: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第549楼
一朵小花 离线
发帖:702
等级:五湖信步
积分:812
注册:2006/9/5
王守仁同意了,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就这样,拜别了父亲,王守仁带领着随从,踏上了前往贵州龙场驿站的道路,在那里,他将经受有生以来最沉重的痛苦,并最终获知那个秘密的答案。 



悟 

王所长向着他的就职地前进了,由于他的父亲是高级干部,所以多少还给了他几个随从下人陪他一起上路, 但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只知道是跟王大人的儿子去就任官职。 



这么好的差事大家积极性自然很高,一路欢歌笑语不断,只有王守仁不动声色,因为只有他知道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毕竟这件事情不能声张,那些随从们平日工作轻松,业余时间都在秦淮河边(明代著名的红灯区)搞娱乐活动,听说是王尚书的儿子去上任才跟来的,要是让他们知道此行是去贵州龙场当招待所服务员,早就跑得一干二净了。 



可纸毕竟包不住火,走着走着,随从们发现不对劲了,好地方都走过了,越走越偏,越走越远,老兄你到底要去哪里啊? 



王守仁还是比较实诚的,他说了实话: 



“我们要去贵州龙场。” 



随从们的脸立马就白了,王大人你太不仗义了,那里平时可是发配犯人的地方啊! 



面对着随从们的窃窃私语,王守仁十分坦然: 



“如果你们不愿意去,那就回去吧。” 



看着犹豫不决的随从,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拾起行李,向前方走去。 



夕阳之下,王守仁那孤独的身影越来越远,突然,远处传来了王守仁的大声吟诵: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蹄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州,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王守仁大笑着。 



在这振聋发聩的笑声中,随从们开始收拾行装,快步上前,赶上了王守仁的脚步。 



王守仁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是值得钦佩的,可是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革命现实主义。 



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爬山沟,游小河,来到自己的就职地时,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龙场——龙才能住的场所。 



此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里还是无人区,龙场龙场,是不是龙住过的场所不知道,但反正不是人呆的地方。 



而不久之后,王守仁就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飘在风中的花,哪里是我的家?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 8:58: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371个,每页10个,55/138页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