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爱心互助 > [援助之手]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1] [2]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爱心互助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援助之手]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楼主
zili 离线
发帖:257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494
注册:2007/3/15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年会办公室:
    科普的宗旨是: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每年的全国科普日,为群众参与科普宣传和学习,极具推动作用。然而,深入农民群众,何谓科普知之不多,贫苦地区农民积极参与者尤少。为什么,因为科普宣传缺乏针对性,农民学习科技需要示范和操作,对空谈一阵束之高阁不感兴趣。当前,农民学习科技非常迫切,因为农业产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生态农业需要高新科技知识,这应该成为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点。但是,全国科普活动,往往是全国大城市热热闹闹,乡镇农村则冷冷清清。只有科普深入农村家家户户,符合农民实际生产和生活需求,无论进城打工或者集约化种养加工,促成农民能够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那才是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所在。所以我们提出: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救助失学青少年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借鉴瑞典学习圈经验,发动城市学校师生捐赠图书,支援西部农村设立乡镇图书馆村阅览室逐步建立农村学习型社区。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普及科技文化知识,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才能真正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积极性,这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所在,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科普工作的中心,必须围绕科教扶贫服务,才能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谨此建言,不知当否。恳请赐教,并致
敬礼                                陕西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 2006/09/06


[本贴被作者于2007-3-17 22:57:06编辑]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17 22:56: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援助之手]回复: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沙发
zili 离线
发帖:257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494
注册:2007/3/15
汉中市老科协的领导和同志们:
      向你们亲切问候!
      拜读来信颇受鼓舞和鞭策,感谢你们对我们的理解与支持。我们是回乡学者与当地教师干部,自发开展科教扶贫服务活动的公益社团。
      解决现代贫困的基本途径是疏通知识传播渠道。我们主张联络国内外朋友救助失学青少年,“东西连手、企校合作、城乡互助、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推动新型半工半读学校试点;争取城市捐助图书设立乡村阅览室,借鉴瑞典学习圈经验形成科普学习社区,促成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
      令人振奋的是老科协成员已经遍布汉中各县,极其有利形成传播科技与市场信息的网络。我们期盼与老科协的同志们竭诚合作,建立“中国科教扶贫服务网”,及时为村民学习科技勤劳致富提供咨询,利用农闲开办农民夜校、冬学和科技培训,帮助村民生产互助自主联合实现农业现代化。
      所以,我们在科教扶贫服务活动中,殷切希望得到老科协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携手实现振兴汉中的宏伟理想。此颂
政通人和家乡繁荣!                            科教扶贫服务社2007年3月17日


-----------------------------------------------------------------------------------------------
扶贫社的同志们:
  你们好!
  你们发来的邮件收到了,照片也看到了。谢谢你们!知道你们几位老同志退休以后,依然热心为家乡传播科技知识,积极教授农民致富,我们非常感动!你们的工作体现了我们国家老一代知识分子敬业、报国的崇高品格,很值得称道,很值得大家学习!谢谢你们!
  我们市老科协,也是由汉中3000多老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群众团体,这些年在汉中大地上也做过许多工作。希望我们今后多多交流。希望你们多多与南郑老科协联系工作。
  向同志们问候!
                        谨致
春褀
                                汉中市老科协2007/03/16

------------------------------ 
图1-3
老科协与扶贫社的同志
正月十七在协税镇科技培训会交谈
图4
3月14日扶贫社在张坪村
协同举办莲藕和生姜栽培技术培训班


[本贴被作者于2007-3-18 9:12:23编辑]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18 9:02: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援助之手]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板凳
paula 离线
发帖:840
等级:版主
积分:1056
注册:2006/1/25
即使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18 16:42: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援助之手]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椅子
巴乌 离线
发帖:229
等级:版主
积分:291
注册:2005/12/12
楼主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汉中各地的具体情况吗?


泥人土性子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18 20:3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援助之手]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马扎
zili 离线
发帖:257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494
注册:2007/3/15
日益壮大的汉中民间公益活动组织
作者:宗洁冰    文章来源:汉中电视报http://www.hztvs.cn/hzgd/ShowArticle.asp?ArticleID=6609

有人说,往往是富人为富不仁,也往往是穷人最有爱心。在南郑县有这样几位老人,最大的已经年近70,最小的也有60岁了。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有的甚至还背负着一身的债务。然而,他们却将全部的心血投入到了爱心扶贫的公益事业当中,并在汉中成立首家公益性的科教扶贫组织。在他们的带动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共同为爱心扶贫这项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1月12日,记者慕名来到了位于南郑县周家坪的陕西汉中科教持贫服务社。听说这是汉中唯一一家民间公益性的科教扶贫组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当汽车在幢临街的两层小楼前停住的时候,记者有些失望。想象中的扶贫组织要么有大企业撑腰,要么有大财团做背景。而这幢小楼却让人看不出有什么财力。科教扶贫服务社的牌子挂在小楼的正中,显的有点陈旧。门口立着几块宣传板,上面写些义务培训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社的发起人之一,张俊生老人将我们带到了二楼的一间屋子。看得出来,这里是主人家的客厅。张俊杰老人说,因为服务社是义务性的,没有一点收入,所以也没钱购置办公家具,就更别说办公室了,很多事务都是在服务社成员家里处理。

  为了科教扶贫事业

  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的发起人之一张俊杰老人,现年63岁。是我国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主要从事主题教育和新型半工半读教育的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我国著名终生扶贫助教的女科学家秦官属教授筹办新型半工半读职业学校,后因秦教授不幸身患绝症于2004年7月去世后,此事被搁置下来。然而张俊杰科教扶贫的信念并没有动摇。
  2006年他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江苏回到南郑县老家,并于同年4月联系儿时同窗好友创办了陕西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老伴特意从江苏回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为方便老人在网络上与其它爱心慈善组织联系,儿子特意从西安为老人购买了数码相机,全力支持这份公益事业。
  服务社创办以来,张俊杰自掏腰包,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通过自己在全国各地的朋友,积极为家乡贫困学生和家庭寻求帮助。多方奔走,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关注下一代的教育情况。为了让家乡的贫困孩子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张俊杰与留学生基金会密切联系,商讨在汉中设立救助点的事宜。张俊杰对记者说:“我们已经老了,现在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唤起年青人从事公益事业的热情,让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

帮助穷人的穷人

  服务社的另一位创始人周一波老人,是目前社里年龄最大的,今年已经67岁。老人在这项爱心公益事业上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周一波老人对记者说:“我们小的时候,条件很艰苦,连饭都吃不饱。饿了到山上挖些‘鹅儿肠’(一种野草)回来充饥。现在看到那些读不起书的贫困孩子,心里很难受。不能让他们再像我们那样子。我们现在就是把自己的一点余光和余热发挥出来,让孩子们都能接受到一定的教育,他们可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啊!”
  因为周一波老人的家位于街道边上,服务社的“总部”就设在了这里。周一波将自己的两间门面房腾了出来,供服务社免费使用。据了解,周一波老人是南郑县信用联社的退休职工,每月退休工资是700元。老周是这样安排的:150元由老伴安排一月的生活开支,150元由自己支配,剩下400元则用来偿还当年修建现在这幢两层小楼时所借的贷款。而周老汉的两间门面房在当地的年租金可达到每间1800元。

  为了解当地贫困学生的情况,周一波老人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南郑县的各所中小学。在一次为山区小学分送书籍杂志的途中,由于道路坎坷,周一波老人不慎摔倒在地,双唇鲜血直流,摔坏了两颗门牙。但老周依然坚持将书籍杂志在第一时间送到学生手中。在创建周家坪春蕾阅览室时,老周从汉台区黄家塘旧货市场用架子车冒雨拉回了三个书架,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杭州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向南郑县贫困地区捐赠的20包衣物,也是老周踏三轮车从汉台区北货场拉回南郑县周家坪的。在老周的感染下,老伴也填写了加入科教扶贫服务社的申请书。老周外出的时候,服务社的事情则由老伴来帮助处理。

  服务社里的年轻力量

  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成立之初只有4位老人:张俊杰、周一波、王效祖、郑瑾。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服务社就发展壮大到现在17人。他们当中有农民,有大学生,有国家干部。正是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服务社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正如张俊杰老人说的那样:“我们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到那时,看着全社会的年轻人为公益事业而努力奔走的时候,我们的心愿也就算达成了。”

  陈宇栋,现任南郑县协税镇连山小学校长。由于该校地处山区,校内贫困学生比较多。陈校长一直在为这些孩子们四处求助。当2006年与科教扶贫服务社联系上之后,就立刻加入了这个公益性的组织,成了社里的一股年轻力量。
  陈校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本校贫困生的处境。与上海图书小组紧密联系,将本校贫困生的数据核实后及时提供给对方,现已初步达成了资助协定。通过在学校组织活动,让科技脱贫的思想从学生传递给家长,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陈校长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除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更高的追求,要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筱晴,现任南郑县湘水镇副镇长。刚上任不久的女镇长对公益事业有着无比的热情。早在卫生局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时候,李有琴就是各种公益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湘水上任之后,看着当地一些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苦,李镇长也想了不少的办法。但脱贫致富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2007年元月,科技扶贫服务社协同汉中市另一公益组织“爱心家园”在湘水为贫困农民发放衣物之时,李镇长积极配合,使得此次活动圆满成功。也正是通过这次活动,李筱晴认识了科教扶贫服务社。在了解到该组织是纯义务的公益组织之后,就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 
  李筱晴对记者说:“爱心扶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服务社的老前辈在感动着我,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为这种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让爱心在全社会每个人之间传递。”

硕果累累

  由于种种原因,在服务社里记者只见到了这几位爱心成员。但服务社这一年以来的成果却让记者为之感叹。
  ——2006年4月,服务社向上海图书小组募集图书2429册,并在南郑县张坪村建立阅览室,使当地农民和学生有了开拓视野和丰富课余生活的场所,深受当地百姓的好评。
  ——2006年6月,服务社通过网络联系,北京汪悦先生捐赠《乡村少儿》杂志200多册,服务社先后分发给偏远地区的中小学。
  ——2006年9月,服务社向天津和北京两地募集到一批图书,在南郑县周家坪建立春蕾阅览室,使赶集的老百姓有了一个学习科学种植及外出打工技能的好去处。
  ——2006年10月,响应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管委会的号召,开展“站立起来,消除贫困”活动。服务社成员分头行动,组织各行各业上万人参加此次活动。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管委会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活动面郑县组织得十分出色,我们对贵服务社的组织活动十分认可。”
  2007年元月,服务社向杭州第九世界公益组织募集衣物20包共计1千多件。协同汉中另一公益组织“爱心家园”,向全市各县区的贫困家庭进行发放,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评价。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19 21:40: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援助之手]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第5楼
zili 离线
发帖:257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494
注册:2007/3/15
秦巴山区是陕西最贫困的地方
陕西省扶贫基金会会长王双锡http://www.help-poverty.org.cn/helpweb2/ngo/n26-1.htm

秦巴山区是陕西最贫困的地方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交通不便。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 群众生活困难,1995年还有200多万贫困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我们陕西省扶贫基金会在扶贫济困时间中探索到,山区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一户只要有一个能人,全家就能脱贫; 一村只要出几个能干的带头人,全村就能改变面貌。秦巴山区其所以有这么多人长 期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文化素质太差,智力底下,人才缺乏。 为了彻底改变秦巴山区面貌,使群众尽早脱贫致富,我们省扶贫基金会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坚持把扶智助学作为根本大计,从1996年开始,在陕南秦巴山区19个贫困县实施了无偿资助万名贫困学龄儿童上学工程。
  陕南秦巴山区的商洛、安康、汉中三地市有18个国定贫困县,加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佛坪县,1996年尚有44万贫困户、190多万贫困人口仍处于温饱线以下。这19个贫困线中,有2万多名学龄儿童因家庭贫困不能及时入学或中途退学,情况非常严峻。我们省扶贫基金会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这些学龄儿童若丧失接受基础教育机会,势必会形成一 大批新文盲,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对家庭以至所在地区的长年致富,都将产生严重后果。我当时强调:扶贫济困重在根本,在解决温饱的同时,扶贫必须扶智,扶智必须从孩子抓起。为此,省扶贫基金会与1996年7 月12日作出了《关于设立陕南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助学基金的决定》,确定从1996年下半年起到2001年上半年的五年时间内,每年筹资100万元作为助学金,无偿自主陕南秦巴山区19个县一万名贫困学龄儿童入学。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4 11:33: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我眼中的汉中 第6楼
zili 离线
发帖:257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494
注册:2007/3/15
http://lijiayun1952629.popo.blog.163.com/blog/static/9885823200610111062333/
他们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却从来都是卧虎藏龙,那里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每一个细节都证明着民族的成竹在胸。因此,我们将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颁发给她----陕西汉中市。-----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活动组委会给汉中的颁奖词。

哦,汉中那是我们的家乡,是生我们和养育我们的那一块热土,那日日夜夜的奔流不息的汉江河水,给这块沃土浇灌着清澈的甘泉,使这块地处巴山腹地的的绿洲,到处到处都充满着生机、展现着繁荣、从而成为陕南经济文化的中心。从古到今,就成为历朝历代的军事家的必争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汉中更是昂首阔步,挺起自己雄健的胸膛,向着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每一个汉中人都不会忘记,那些年的破破烂烂城市的容貌。可是现在的变化的确使人耳目一新。随着几条主要的街道的扩展,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那几座耸入云天的大楼,也给汉中增添了光彩,从邮电大楼的23层向下望去,汉中城市的全景尽收眼底。夜晚,万家灯火、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辉煌,随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俨然一种大城市的庄严和繁华。

这里民风纯朴,汉中人是艰苦朴素的人,这里的经济的确不发达,因此人们没有外地经济发达地方的人的奢侈和浮华,也没有哪些地方的人的刁钻和狡猾。这里的人们还是继承了世世代代的憨厚、忠实、朴实。绝大部分汉中人是这样的。过惯了简朴的日子,不敢想象和追求那种奢华,一如既往的过自己的那种平静的和简朴的生活。但是外地经济的发展也在时时的震撼着汉中人的心,也在鼓动着汉中人那颗躁动的心。

汉中其所以这次被评选为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当然还是沾了自己老祖宗的光。这里是出使西域的张骞的故里;这里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智慧;这里还有李固的刚直不阿,浩然正气;这里还有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的张良的足迹,地处留坝的张良庙,就是传说中张良辟谷处。这里还有雄才大略和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的身影,勉县的武侯墓就是那位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家的墓冢。那一幅出师未杰身先亡,常使英雄泪满巾的对联;油然产生对于诸葛亮崇敬之情。还有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拜将台。由此韩信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历史剧。他在军事上的天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为刘邦的一统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名垂千古的军事战略家。还有洋县的蔡伦墓。那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的蔡伦出生地。洋县的龙亭就是蔡伦墓的所在地。游览这些名胜古迹,使人感叹古人之际,也使人深深的感慨这片热土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底蕴。

坦白的讲,汉中地处腹地,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还是比较守旧,思想解放跟不上,因循守旧、等观念还比较根深蒂固。这也是影响汉中经济快速发展的思想上的障碍。且汉中这么些年来,由于交通的不便,经济一直处于徘徊状态,有很多的困难企业,难以为继,我经常要到政府去办事情,可是好多次看见那些困难企业的职工包围政府的大门,让进政府办事的人无法进去。经常听见有人说,某些企业已经垮掉了,可是那么多的职工如何生存?

还有一些没有垮掉的企业,也是在艰难的维持,还有一些在钻空子的无赖,把那好好的企业往垮的整,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明白,整垮了企业到底受害的是谁?也许大家心里是明白的,可是谁也不愿意说。哦,汉中我的故乡,一个迈开矫健的步伐,大步流星的在追赶大都市的过程中,还有自己难以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捉襟见肘的尴尬,还有很多的难以启齿的无奈。作为一个汉中人,我既有做一个汉中人的自豪也有做一个汉中的寒碜和窘迫。

汉中人在盼富、在热切的希望汉中能有一个腾飞的机遇。这些年来,汉中的有志之士,一直没有停息如何发展汉中经济的探讨,但是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总是难以突破,难以摆脱传统的观念的束缚。但是,走出这片土地并且已经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 成就的人,那也是大有人在啊,我们呼吁那些依然在关注着这块热土的汉中的老乡,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出力流汗、献计献策、为使自己的家乡早日走出贫穷落后而努力吧!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24 12:13: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援助之手]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第7楼
巴乌 离线
发帖:229
等级:版主
积分:291
注册:2005/12/12
能不能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呢?
高速路的修建和西康铁路的通车,能给汉中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呢?


泥人土性子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3/30 16:51: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援助之手]回复: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第8楼
paula 离线
发帖:840
等级:版主
积分:1056
注册:2006/1/25
汉中有那么多资源,茶叶,木耳,西洋参,香菇等等,还有中药;
镇巴好象还发现了气田.

除了交通不够便利,思维方式可能也是一个因素.大多数对于安逸的生活相当满意,也不愿意过度发开.

这个也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如果也象其他地方已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活质量来取得用经济发展,将来也是相当令人后悔的事情.


[本贴被作者于2007-4-5 14:56:07编辑]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4/5 14:54: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援助之手]建议:科普活动要通过科技和教育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第9楼
zili 离线
发帖:257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494
注册:2007/3/15
陕西汉中:守着金盆仍受穷

时间:2006-04-05 GMT 关键词: 贫困问题 陕西汉中 农民 http://www.singtaonet.com/global/global_sp/t20060405_183438.html

  “北屏秦岭,南亘巴山”,汉中人从来都这样介绍自己的家园。的确,汉中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带,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且矿产、水资源都非常丰富,实属宝地。按理说,汉中人守着如此宝库,生活水平应该不错,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汉中有四个国家级贫困县,五个省级贫困县,政府年年扶贫,仍年年脱不了贫,且返贫率极高。

  在距汉中市区约三小时的一个山区村庄里,一间间土坯作墙、茅草覆顶的低矮的房子密密地挨在一起,偶尔有人家屋前门上挂着几串老玉米,成为这一片土灰色村落里唯一的亮色;村中小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几乎家家户户的门都关着,整个村庄没有一丝生气……丰富的资源和贫穷的人们,如此竟然如此之大!

  在汉中浅山区的一个小镇上,有的人家建起了两三层小楼,有的人家还住着柴草黄泥的土房子,贫穷和富裕就这样交叉掩映着,却也相安无事。据说,凡是建了小洋房的家庭,都是有人在外地打工的。可更多的人却宁愿守着茅草房,也不肯出去闯荡。

  对于这种情况,有专家分析称,汉中历史上曾十分富庶、繁华,人们生活较安逸,自三国以后就很少遭遇战乱,由此也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文化心理。他们怀着“夜郎自大”的心态看待外面的战乱,容纳外来的商贾,但随着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东移、汉水的改道和铁路公路飞机的兴起,汉中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了,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心理却很难改变。据汉中市委人士介绍,汉中山区贫困县的教育水平极低,贫困使得他们没有机会走进学校大门,无知又使得他们不思进取更加贫困。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4/9 11:21: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8个,每页10个,1/2页 [1] [2]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爱心互助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