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li |
|
|
|
发帖:257 |
等级:初出茅庐 |
积分:494 |
注册:2007/3/15 |
|
日益壮大的汉中民间公益活动组织 作者:宗洁冰 文章来源:汉中电视报http://www.hztvs.cn/hzgd/ShowArticle.asp?ArticleID=6609
有人说,往往是富人为富不仁,也往往是穷人最有爱心。在南郑县有这样几位老人,最大的已经年近70,最小的也有60岁了。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有的甚至还背负着一身的债务。然而,他们却将全部的心血投入到了爱心扶贫的公益事业当中,并在汉中成立首家公益性的科教扶贫组织。在他们的带动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共同为爱心扶贫这项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1月12日,记者慕名来到了位于南郑县周家坪的陕西汉中科教持贫服务社。听说这是汉中唯一一家民间公益性的科教扶贫组织,记者决定一探究竟。当汽车在幢临街的两层小楼前停住的时候,记者有些失望。想象中的扶贫组织要么有大企业撑腰,要么有大财团做背景。而这幢小楼却让人看不出有什么财力。科教扶贫服务社的牌子挂在小楼的正中,显的有点陈旧。门口立着几块宣传板,上面写些义务培训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社的发起人之一,张俊生老人将我们带到了二楼的一间屋子。看得出来,这里是主人家的客厅。张俊杰老人说,因为服务社是义务性的,没有一点收入,所以也没钱购置办公家具,就更别说办公室了,很多事务都是在服务社成员家里处理。
为了科教扶贫事业
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的发起人之一张俊杰老人,现年63岁。是我国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主要从事主题教育和新型半工半读教育的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我国著名终生扶贫助教的女科学家秦官属教授筹办新型半工半读职业学校,后因秦教授不幸身患绝症于2004年7月去世后,此事被搁置下来。然而张俊杰科教扶贫的信念并没有动摇。 2006年他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江苏回到南郑县老家,并于同年4月联系儿时同窗好友创办了陕西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老伴特意从江苏回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为方便老人在网络上与其它爱心慈善组织联系,儿子特意从西安为老人购买了数码相机,全力支持这份公益事业。 服务社创办以来,张俊杰自掏腰包,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通过自己在全国各地的朋友,积极为家乡贫困学生和家庭寻求帮助。多方奔走,呼吁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关注下一代的教育情况。为了让家乡的贫困孩子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张俊杰与留学生基金会密切联系,商讨在汉中设立救助点的事宜。张俊杰对记者说:“我们已经老了,现在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唤起年青人从事公益事业的热情,让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
帮助穷人的穷人
服务社的另一位创始人周一波老人,是目前社里年龄最大的,今年已经67岁。老人在这项爱心公益事业上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周一波老人对记者说:“我们小的时候,条件很艰苦,连饭都吃不饱。饿了到山上挖些‘鹅儿肠’(一种野草)回来充饥。现在看到那些读不起书的贫困孩子,心里很难受。不能让他们再像我们那样子。我们现在就是把自己的一点余光和余热发挥出来,让孩子们都能接受到一定的教育,他们可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啊!” 因为周一波老人的家位于街道边上,服务社的“总部”就设在了这里。周一波将自己的两间门面房腾了出来,供服务社免费使用。据了解,周一波老人是南郑县信用联社的退休职工,每月退休工资是700元。老周是这样安排的:150元由老伴安排一月的生活开支,150元由自己支配,剩下400元则用来偿还当年修建现在这幢两层小楼时所借的贷款。而周老汉的两间门面房在当地的年租金可达到每间1800元。
为了解当地贫困学生的情况,周一波老人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南郑县的各所中小学。在一次为山区小学分送书籍杂志的途中,由于道路坎坷,周一波老人不慎摔倒在地,双唇鲜血直流,摔坏了两颗门牙。但老周依然坚持将书籍杂志在第一时间送到学生手中。在创建周家坪春蕾阅览室时,老周从汉台区黄家塘旧货市场用架子车冒雨拉回了三个书架,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杭州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向南郑县贫困地区捐赠的20包衣物,也是老周踏三轮车从汉台区北货场拉回南郑县周家坪的。在老周的感染下,老伴也填写了加入科教扶贫服务社的申请书。老周外出的时候,服务社的事情则由老伴来帮助处理。
服务社里的年轻力量
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成立之初只有4位老人:张俊杰、周一波、王效祖、郑瑾。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服务社就发展壮大到现在17人。他们当中有农民,有大学生,有国家干部。正是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服务社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正如张俊杰老人说的那样:“我们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到那时,看着全社会的年轻人为公益事业而努力奔走的时候,我们的心愿也就算达成了。”
陈宇栋,现任南郑县协税镇连山小学校长。由于该校地处山区,校内贫困学生比较多。陈校长一直在为这些孩子们四处求助。当2006年与科教扶贫服务社联系上之后,就立刻加入了这个公益性的组织,成了社里的一股年轻力量。 陈校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本校贫困生的处境。与上海图书小组紧密联系,将本校贫困生的数据核实后及时提供给对方,现已初步达成了资助协定。通过在学校组织活动,让科技脱贫的思想从学生传递给家长,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陈校长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除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更高的追求,要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筱晴,现任南郑县湘水镇副镇长。刚上任不久的女镇长对公益事业有着无比的热情。早在卫生局担任团支部书记的时候,李有琴就是各种公益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湘水上任之后,看着当地一些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苦,李镇长也想了不少的办法。但脱贫致富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2007年元月,科技扶贫服务社协同汉中市另一公益组织“爱心家园”在湘水为贫困农民发放衣物之时,李镇长积极配合,使得此次活动圆满成功。也正是通过这次活动,李筱晴认识了科教扶贫服务社。在了解到该组织是纯义务的公益组织之后,就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 李筱晴对记者说:“爱心扶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服务社的老前辈在感动着我,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为这种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让爱心在全社会每个人之间传递。”
硕果累累
由于种种原因,在服务社里记者只见到了这几位爱心成员。但服务社这一年以来的成果却让记者为之感叹。 ——2006年4月,服务社向上海图书小组募集图书2429册,并在南郑县张坪村建立阅览室,使当地农民和学生有了开拓视野和丰富课余生活的场所,深受当地百姓的好评。 ——2006年6月,服务社通过网络联系,北京汪悦先生捐赠《乡村少儿》杂志200多册,服务社先后分发给偏远地区的中小学。 ——2006年9月,服务社向天津和北京两地募集到一批图书,在南郑县周家坪建立春蕾阅览室,使赶集的老百姓有了一个学习科学种植及外出打工技能的好去处。 ——2006年10月,响应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管委会的号召,开展“站立起来,消除贫困”活动。服务社成员分头行动,组织各行各业上万人参加此次活动。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管委会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活动面郑县组织得十分出色,我们对贵服务社的组织活动十分认可。” 2007年元月,服务社向杭州第九世界公益组织募集衣物20包共计1千多件。协同汉中另一公益组织“爱心家园”,向全市各县区的贫困家庭进行发放,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评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