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爱心互助
> [转贴]第七期济溪在线大讲堂总结之讲授篇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爱心互助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
[转贴]第七期济溪在线大讲堂总结之讲授篇
楼主
paula
发帖:840
等级:版主
积分:1056
注册:2006/1/25
第七期济溪在线大讲堂总结之讲授篇
主持人:小飞侠,野牦牛
主讲人:安猪
总结人:沈瑞松
参与发言人:唤青社-邱佳畅,高洁,宁.寸草徐建刚,华工—彭宇,鸭梨,melu麋鹿,
北师大绿烛张殷,绿沙--陈小龙,虽然,封尘,elephant,北化徐韬,
中南民大孔维龙,中南财大沈瑞松
中心问题:1、“一公斤”的定义
2、“一公斤”的创立背景
3、“一公斤”的发展现状
4、给旅游者的建议
“一公斤”的定义
“多背一公斤”是民间发起的公益旅游活动,它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进行举手之劳的公益活动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多背一公斤”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个简单的步骤为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并实现良性的公益循环:
* 传递-出行时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书籍等带给沿途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或孩子;
* 交流-旅途中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阔彼此的视野,激发信心和想象力;
* 分享-归来后通过1kg.org网站分享学校信息和活动经验,发动更多朋友参与。
传递是物质的,交流是精神的,分享是群体的
“一公斤”的网站是: http://www.1KG.org
很多人对一公斤的理解是“旅游中顺带的公益”,但是纵观多背一公斤三年的成长历程,它由一开始是一个旅游活动,然后又成为一个项目(品牌项目),进而成为一个组织,然后演变成为一个社会企业。
关于社会企业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以挣钱为目的,而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企业。社会企业的发展是以产生社会效益来衡量,与社区是自下而上和由内向外的发展运动相结合。社会企业通常是与社会企业家的贡献联系的。一个典型是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组织定位
“一公斤”是一个公众参与的活动,以倡导、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为目的
个人理想
1、让自己变得更宽容,更善良,更勇敢
2、周游世界,写一本书,用眼睛和文字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
3、尽力帮每一个值得帮助的人
创立背景
多背一公斤是在2004年4月提出来的。当时我的朋友崔英杰在云南德钦遇到了两位长期支教的老师,他们托我朋友把两句话转达给一位在另一个村子支教的老师,一句是“坚持就是胜利”,另一句是“你并不孤独”。我当时还在一家IT公司工作,同时参与一个草根NGO 从事弱势儿童的辅导。听了这个故事,我想,我们不一定有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去支教,但是,当我旅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呢?
感动之余,我突然想到驴友喜欢走的路线大多是开发较少的偏远地区,可以把游玩和公益结合起来,一边旅游一边给沿途的学校带去一点帮助。就这样,产生了多背一公斤这个点子。
最初是叫多背一点点,后来觉得不够具体,就改叫多背一公斤了
发展现状
已有团队
我们目前主要有一些像网站更新、宣传设计等职能团队和各地的地方志愿者团队。地方志愿者团队以城市来划分,主要工作是组织当地活动,宣传和发展地方合作。
团队中目前有三位全职工作人员。1人总负责,1人负责志愿者管理,1人负责新的乡村产品项目。
参与者
我们的参与者主要一般是已经工作的白领,他们会有机会走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对大学生来说,可以利用寒暑假来出行,或者到省内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
另外,“一公斤”项目还和一些户外俱乐部合作,不过正式的合作不太多。
建设中项目——TwinBooks
多背一公斤更多的首先是一直精神和理念,其次是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具体实施可灵活掌握。
我们目前的定位是社会企业,我们在积极发展一些有社会意义同时能够为自身运作带来资金的项目。例如我们的图书项目TwinBooks,我们和出版社合作出版适合城乡儿童阅读的图书,每在城市销售一本,消费者即可上网向乡村学生赠送一本,这两本书我们称之为TwinBooks,同时,通过书内的唯一编码,两本书的小朋友可以相互找到对方,建立通信联系。第一套图书将在9月份发行。
背过去的图书,一般是旅游者自己根据学校需求准备。我们网站上提供了学校的需求,这些需求是之前的志愿者在学校询问老师获得的,相对来说比较准确。
如果自己有这些书,但是不想去当地旅游,可以让其他的人帮着背,也可以自己联系学校邮寄。但我们更强调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单纯的捐赠。所以我们更鼓励亲自过去,要不然也不叫多背一公斤了,
构想中项目——乡村产品和乡村生活馆
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相对城市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受到城市的强势文化冲击时,很难守住阵脚,迟早要被侵蚀和同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建设,传统的技艺,仪式等显得过于繁琐和低效,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消解,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也越来越模糊,长此以往,民俗文化的消亡是不可阻挡的。我们通过此次调研,试图探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可能性,摒弃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在5-10天的长假里,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当地,与村民一起生活,学会一门技艺或者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更加深刻的了解民情民风。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承民俗文化。
而且由于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越来越多的村寨只有老幼病残的留守,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劳力的不足也阻碍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但关于怎样解决留守乡村问题的方案并不多。对于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少数民族乡村,是否也能通过旅游来发展。我们的这个选题,正是关注这样缺少旅游资源,但是更好的保留了民族风俗的留守乡村。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拟出一个完备的"民俗文化深度之旅/志愿者之旅"方案,在非景区的少数民族乡村建立民俗生活馆,让旅行者在品味不同风景的同时更转换了一种角色,不仅仅是一名旅游者,更是一名普通的村民,参加他们的劳作,体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发旅游项目,提高村民的收入,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也可以让更多的青壮年村民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照顾家人,也为家乡发展出力。
乡村产品项目,是希望发展乡村的手工艺品为乡村带来经济上的发展而产生的。挖掘合适的手工艺品,形成产品,帮助当地进行推广。这个真正要做起来挺难的,目前国内有些组织在做,都不太成功。挑战在于我们面对一个未知的市场,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模式,新的品牌。
“乡村生活馆”创意的来由:
http://andrewyu0222.spaces.live.com/blog/cns!4CE2D0B80DE49190!1359.entry
农家乐做到现在,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人单纯娱乐放松的旅游方式,谈不上对当地文化的建设意义。而已有的所谓的民俗旅游现在其实是猎奇旅游,这是我们非常不愿意见到的。乡村生活馆更强调对乡村生活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尊重是前提,不能为了经济利益去破坏真正的文化和环境。
如果一个村子一年只需接待1000客人就可收回成本,那它(几乎)肯定要比一年接待一万甚至十万个客人的村子要更具有可持续性(不管是文化、环境还是旅游价值上)。我们就要发展这样的旅游方式。
负责任的旅游
不单是单纯的观光,也是公益,还要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给旅游者的建议
1、旅游为主,公益其次。不要喧宾夺主。“多背一公斤”是旅途中的举手之劳,能做固然有收获,不做亦无伤大雅。不必将公益作为旅游的目的,这样反而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2、交流为主,物品其次。不要太看重背过去的一公斤。相比于少量的物品,面对面深入平等的交流更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3、快乐旅行,保持微笑。我们往往会因为孩子们艰苦的生活环境而唏嘘,但唏嘘无法改变现实,相反,微笑会更容易接近和理解孩子们。请记住,不管贫困或富有,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快乐的。公益旅游应该是快乐的,助学不一定非要苦大仇深。
4、分享与行动同样重要。如果以为做好事不留名是对的,那么这个孩子和学校可能一辈子只会得到您一个人的帮助。相反,如果能把自己旅途中获得的信息和经验分享出来,那么不仅学校和孩子能得到更多关注和帮助,自己也能通过分享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联系安猪:
博客地址:http://andrewyu0222.spaces.live.com/
邮箱:1kg.project@gmail.com
2007-7-15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7/7/16 14:47:00
共1个,每页10个,1/1页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返回论坛首页
旅游新闻
有问必答
票!票!全!
旅游曝黑台
旅行社交流
导游天地
说吧聊吧
时尚生活
爱心互助
地震来了
广告专区
论坛公告
站务处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爱心互助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图 标: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