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 |
|
|
|
发帖:1088 |
等级:初出茅庐 |
积分:1418 |
注册:2006/7/10 |
|
广州印象之:西关和那些往事 知广州而不知西关,犹如知北京而不知天安门。 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东人,但是我作为孩童最早的记忆,就是从西关人的木屐“吧嗒吧嗒”敲击花岗岩石板(广东人叫“麻石”)路的声音开始的。这是一个早已逝去的历史的声音。 我和西关的第一个缘分却由此开始。因为西关是我来到广州首先接受我的地方,而且我在这里经历了坎坷的童年和大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我和西关休戚相关。 西关是广州的西部老城区,大致上属于现在的老荔湾区。这里濒临珠江,通往大海。南粤的祖先就是从这里下水,沿珠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早在汉代,广州就开始了海上对外商业贸易,历史上的“一口通商”奠定了广州特殊的商贸地位。这里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年浩瀚的历史,这里曾经云樯林立,千帆竞发,商人云集,货如轮转,富贵流金,声名远播。由于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显赫地位,世界各地的商人、官员、能工巧匠、传教士……带着他们的美丽梦想和使命,远渡重洋,跋涉万里来到这神秘的东方,在这里登岸驻足,开始他们的梦幻之旅,开始他们的人生华彩乐章。 水和海洋文化是这次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这个主题很贴切地抓住了广州文化和广州历史的主线。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亚运会开幕式还未举行,但是我相信,随着亚运会的举办,广州的蔚蓝色的海洋文化将传遍世界,她要骄傲地告诉世界:广州永远是一个向世界开放的地方,而这种开放,始于西关。没有水,没有珠江,没有海洋,就没有西关,也就没有今天广州。 西关原来是大片的农田和荒地,经商赚了钱的巨富商贾们在这里买地建楼,形成了富商官员的聚居区,形成了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以“西关大屋”为特色的西关建筑和“西关风情”。这里有水磨青砖建起来的西关大屋、清凉的花岗岩石板小巷,精巧的岭南园林建筑、可以遮风避雨挡日头的骑楼商业街……。而荔枝湾蜿蜒盘曲,一弯碧水绿如蓝,两岸荔枝红胜火,小舟唱晚,红男绿女,荡舟其中,真是风情无限。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工艺品和中华灿烂文化和财富在这里走向世界,世界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这就是西关,中国的西关,世界的西关,然而它的大名是“广州西关”! 水,养育了广州,滋润了广州,富裕了广州,所以广州历来有“以水为财”的说法。也可以说,西关小姐是用水做成的。出身于富绅之家,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的西关小姐,由于有了与男子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她们有机会接受中西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她们集中体现了时代和潮流的方向,代表着广州女性进步的一群,代表着广州二十世纪上半叶最风雅优美的生活。西关不仅汇聚了财富,而且接纳了不少先进的外来文化,具备了其开放性、兼容性的特色。在中西文化的融汇中,在浓郁的西关民俗风情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贤良淑德、内秀外美、风格高雅、品学兼优的西关小姐。在历史的演进中,在这岭南的沃土和风中,孕育了广州的一朵奇葩——西关小姐。 然而,西关小姐的乡音足迹和婀娜的身影早已姗姗远去,作为西关民俗风情文化美丽的花朵,仍然散发出幽香和古往今来的永恒魅力。她们的生活、她们的文化、她们服饰、她们的社交、她们的活动、她们的婚恋、她们的喜怒哀乐……,对于我们来说,更透着神秘和朦胧,有着无限的诱惑力。沧海桑田,风云变幻,随着荔枝湾的湮没,一切仅留存美丽的想象,激发我们无限的美好想象。追寻远去的倩影,隐约听见那石板小巷里“吧嗒吧嗒”的木屐声渐渐远去,斜阳门第,青砖大屋,足以令人引发无尽幽思。曾经有多少人想探究其中的神秘和美丽,多少人想追寻复原西关小姐和西关的美丽的形象。 我和西关的第二个缘份,就是我的女友,现在的爱人来自西关,也算是沾了一点“西关小姐”的边。她确实出自西关大屋,出自读书人家,但是当我提起“西关小姐”时,她笑了。她告诉我,现在不可能再孕育出西关小姐了,因为历史已经过去,那种孕育西关小姐的摇篮已经不复存在。西关小姐已经成为历史的绝唱。而她,充其量算是“西关小妹”。于是,我惆怅了好久。过后某日,她神秘地告诉我:“我带你去找真正的‘西关小姐’”。她当时和著名的风云人物,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民国粤军司令、黄埔军校创始人许崇智的大小姐许绮旛(音)住同一个西关大屋。她是真正出身名门的“西关小姐”,饱读诗书,走遍天下。虽然我见到她时已风烛残年,但是大家闺秀风范犹存,显得优雅文静,自是与众不同。我们往往误以为“西关小姐”一定是深居简出弱不禁风的大家闺秀,其实不然,她们的学识、思想、眼光和脚步,早已经走向世界,她们无疑是健康和进步的。例如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就是名门许家之后,和许崇智的大小姐是堂姐妹。我更愿意把她想象成心目中的完美的“西关小姐”。(尽管许广平故居在现在的北京路,不在西关)。 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西关小姐”和我跟她们的缘分。 而用文艺作品的形式,用充满西关文化的笔触,深情描述西关和西关故事的,非欧阳山的《三家巷》、《苦斗》莫属。说起《三家巷》,在文革曾作为大毒草来批判。罪名是:革命者的小资情调太浓,一边闹革命,一边谈情说爱,革命者身边美女簇拥,风情无限。但是我想象欧阳山应该是“西关才子”,他决意要把他的西关情愫,通过笔端纸间,倾诉和保留下来。也幸亏如此,西关风情,西关美女得以无比生动跃然纸上。 也正是欧阳山的作品,使我们更加认识了西关,使我至今对西关眷恋不舍。欧阳山在他的小说里写了周炳和区桃的爱情,写了西关兄弟姐妹们跨越阶级藩篱的情谊,写了“人日皇后”区桃的纯情美丽,写了他们尽情荡舟荔枝湾的往事。这是《三家巷》的精彩之笔和存世之笔。但是第二部的《苦斗》着重写大革命时期的斗争和牺牲,革命者经历的痛苦。这两本书都遭到了批判。欧阳山辩解说:“我还没写完呢。”意思是说,等我写完了再批判好吗? 于是,欧阳山写了第三部小说《圣地》。听名字就知道,主角去了革命圣地。主角离开西关了,作品从此失去特色,也就失去生命。我没看过这本小说,相信很多人也没看。知道这本小说的人很少很少。 这就是“西关才子”欧阳山的宿命。 1999年,命运弄人。欧阳山和我爸爸住在了同一个病房。风马牛不相及的他们谈上了。那时候,欧阳山已经病重。我很敬重他,但是我无法向他表达什么,他很艰难地在我保存的一本《苦斗》的扉页上,签下了他的名字。日期还是叫他的秘书代签的,他实在无法动笔了。他用最后的气力给我留下签名,不久,欧阳山就永远离开了我们,带着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理解情丝,去追寻他的“西关姐妹”去了。 我得到的签名,可能是欧阳山这一生最后一个签名。而牵着我的手把我带进西关的爸爸,也在不久后走了。 这就是缘分和命运,我的第三个西关情缘,这不需要别人懂得…… 从2005年开始,我的一班朋友就在酝酿一个美丽的设想。大家查书找资料,参观博物馆,请教专家,在逢源路、恩宁路那些残存的西关大屋周围转悠寻觅和思考……。我们幻想通过文字和镜头重现西关和“西关小姐”。其实,这一努力,许多人在做,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知道,这基本上是徒劳的失败的。就像荔枝湾的湮没成为封闭的阴暗的腐臭的下水道那样,西关文化和西关小姐是不可能复制和重现的。以往举办历次的“西关小姐”评选,惹来的往往是一片嘘声。原因当然是真正了解和钟情于西关文化和“西关小姐”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文化上浮躁和肤浅,加上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人们说选出来的西关小姐怎么都象“摩登小姐”? 明知这样,我们依然去做了,因为这是我的梦,明知道梦醒时分难免懊丧万分,但是痴心不变,矢志不移。这也是我的第四个西关情缘:重现西关小姐。 2006年我们终于举办了第一次主题为西关小姐的摄影活动。收获如何,请看我们的图片。而更为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广州亚运会的筹办,更加唤醒了人们对西关的关注,人们于是明白,广州的商贸地位始于西关,广州的文化和政治,和西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关文化就是广州文化的核心,西关景观也就是广州景观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文章开篇我敢写这句话:知广州而不知西关犹如知北京而不知天安门。 于是重视珍惜西关文化,挖掘保留想、西关文化,重现西关的景观,重现荔湾涌成为势在必然。这个梦想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曾经湮没沦落为排水暗沟的昔日荔湾涌,随着“揭盖复涌”工程的开展,开始重现了昔日荔湾风情。荔湾涌两岸的亭台楼阁和古色古香的店铺,使我们可以追忆昔日繁华,想象那婀娜的西关小姐的身影,想象祖先的那些往事。每日每夜那些扶老携幼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簇拥,流连忘返在一湾小小的溪水旁,心中的感慨难以言喻——那荔湾涌又岂是一般的公园可以比拟?它的象征意义,他的历史意义,他的文化价值怎么形容也不过分。如果欧阳山尚在世,一定感慨万分:经过沉重的历练,我们总算懂得珍惜和努力找回我们的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西关的往事不会远去,西关的故事仍在继续,西关和西关文化的生命,永恒! 2010-11-12 (图片待续)
|
|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