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远方 |
|
|
|
发帖:430 |
等级:五湖信步 |
积分:464 |
注册:2009/10/27 |
|
--------[93]----- 马六甲,郑和庙,三保山----
从新加坡过柔佛海峡,就是马来西亚。事实上,现在柔佛海峡己不复存在,中间一条长堤连接海峡两岸,不需再舟楫往来,汽车可一驶而过,新加坡岛实际上成了半岛。
早饭后,我乘坐的大巴就行驶在这长堤宽阔的公路上。堤边有几根巨大的管道,导游说这是自来水管。原来新加坡本岛淡水资源有限,需从马来西亚进口淡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马来西亚供应原水给新加坡以后,又从新加坡回购经加工处理后的自来水,来满足其新山一带居民的需求。新加坡吃了马来西亚的水,又挣了马来西亚的钱。由此可见新马两国在经济上还有一定差距。
平坦的长堤公路上此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迎我们面而来的是浩浩荡荡的摩托车流。原来这是上班时辰,大量的马来西亚居民过境到新加坡打工,下班后再回到马来西亚居住,一天两次进出境,形成两次潮来潮往的摩托车流,甚是壮观,实在有趣。当然他们的过境手续是很简便的,拿个什么证件一查验就过去了,人骑在摩托车上也不用下来。我们就不同了,下车步行过关,边检动检卫检海关,一环不少,手续齐全。约十分钟,终于出关,立足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
马来西亚,人称大马。由两部分组成,即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和加里曼丹岛上的东马。辖十三个州,国旗为一弯黄新月和黄色卫星红白横条相组而成,国歌是《我的国家》,国花是木槿花,国鸟为爱情鸟,首都吉隆坡,货币叫林吉特,人口2717万。和新加坡不同的是,总人口中,原住民马来人占百分之六十六,华人占百分之二十六,印度人占百分之七。和新加坡一样的是,马来语为官方语言,但社会上通行英语和华语,华人掌握着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
又乘上大巴,沿着高速公路直向马来西亚古都马六甲城驶去。一路上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和椰子园菠萝园等热带果园交相闪过,未见大片大片的农田和村庄,时有树林里山脚边简陋房屋里黑不溜秋的小孩在探头探脑向我们观望。马来西亚经济总体和我国相似,处于发展中,当然不及我们这里苏南地区。
大巴慢慢驶近马六甲,马六甲是马六甲州的首府,马六甲河穿城而过,历史上是马六甲苏丹国的都城。其城南连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峡就依其而名,叫马六甲海峡,是世界著名的交通咽喉。
大巴带着我首先来到了市郊的三保山麓,来到了郑和庙前。
让我们的目光和足迹闪回到六百年前的明朝。公元1405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宣示泱泱大国的皇威,当然另一说法是追杀据说逃往东南亚一带被其赶下台的侄儿建文帝,派三保太监后被人尊称为三保公的郑和率巨舰百艘,甲士二万七千余人首次下西洋。时年7月11日,郑和手掌帅旗,腰悬佩剑,精神抖擞立于宝船舰首,大手一挥,旌旗蔽日,帆樯遮天之船队自太仓刘家港起航远行。一路餐风饮雨,经险历难,过台湾海峡,掠南海诸岛,于几个月后来到马六甲。
郑和离舰登岸,拜会马六甲苏丹。马六甲苏丹得知大明王朝三保公率数万戎装人马来访,诚惶诚恐,后才知三保公并无恶意,乃热情招待,双方交换礼物示好。苏丹诚邀三保公在此休整时日,于是三保公郑和乃上岸扎营于一小山下,并手掘一井饮用之。后人就把此山称为三保山,并在郑和大营旧址三保公手掘井处建郑和庙纪念之,该井亦称为三保井。
老梦漫步来到郑和庙前,完完全全中国式建筑,并不高大雄伟,和我们常熟兴福寺比差远了。山门上书“宝山亭”三字,原来此是郑和庙正式名称。大殿上设有郑和牌位,正中匾额上书“福佑一方”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傍有对联一首,魂依甲地万古幽冥沾福德,公庇征人千年享祀配春秋。我在以前文中说过,庙是纪念人的,它并不在宗教范畴,只是顶礼膜拜的人多了,人也便成了神了。这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的三保太监,在这里便有了保护神的意味了。相比之现在毛老人家,民间不也有人把他神仙化了。挂着他的像,据说能保平安呢。老梦的破摩托车上,我老娘就一定要替我挂一枚文革中的毛头像,而且是沐浴焚香后郑重其事呢,老娘说这样做了她才放心。呵呵!
牌位前的香案上,供着鲜花水果,白色的黄色的布幔,随风在轻轻飘拂。上面写着许多捐款人的名字和祈言,连篇累牍。祈言有的求子,有的求福,有的求安,有的求健。庙里主持非僧非道,如前所说,庙非宗教产物,实应有俗人持之。我和其中一人闲聊,其人五十来岁年纪,他说是华人社团义工,定期来庙里帮帮忙的。
使我颇感奇怪的是大殿上没有郑和塑像,中国的庙如关帝庙岳飞庙等大殿中都有像的。后才知郑和为穆斯林,回教徒,穆斯林是只拜圣地不拜神的,故只有牌位而无像。像其实是有的,而且是石像,只是雄踞在另外一个院落里,三保公昂首抚剑,在遥望故国五千里山山水水,在俾倪人世六百年风风雨雨!
偏殿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古石碑,记述既往的宝山亭沿革,回应着山门前那一付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傍边一小院内,就是三保井。据说井水甘美香甜,清洌可口,几百年原汁原味未变,饮一口福分连连。但可惜的是,现在做了一个铁丝网盖,锁起来了。我只能在缝隙里朝下望望。由于不再饮用,源头无有活水来,故今未得清如许。水面上似有一层漂浮物,显得脏脏的。我想想真可惜,此井若放到我们这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凭三保太监郑和之名声,玩绵延六百年琼浆之噱头,卖它五块钱一碗,岂不赚个盆满钵溢!
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比哥伦布早了一百多年。其所乘宝船,史载有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照此测算当在万吨级了,比哥伦布几百吨的海船大了数十倍,足见当时在航海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让人无语的是,三保公所到之处,仅仅是宣示一下大明王朝的恩威罢了。封建国家的专制独裁,统治者的目光短浅,由此可见一斑。就这样,轰轰烈烈的七下西洋,与探求未来的科学考察,与探寻未知的新大陆失之交臂。东方睡狮就这样睁眼看了一下世界,很快又重新昏昏入睡了。否则,这世界的历史不知要怎样写呢。
庙内,人们怀着庄严肃穆的感情在感念三保公七下西洋的不朽业绩,在瞻仰三保公光彩照人的飒爽英姿,在审视那一段逝去六百年的历史。
庙外,则是完完全全一个世俗的世界。紧挨着庙墙边,摆着许许多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有华人,有马来人,还有个别印度人。大部分操着粤语或粤腔普通话,当然也有英语或马来语,在费力地宣示各自的商品,在卖力地招徕各类的顾客。只是此类东西无甚鲜明特色,做工粗糙,价格又不便宜,老梦看看也就罢了。
向上几步就是三保山了,现在也称中国山,土山,并不高。据说公元1460年,中国皇帝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苏丹满苏沙。下嫁时,随带五百名女仆。苏丹遂将三保山赐予公主及女仆,修宫建屋,作为安身之处。从此三保山一直属马六甲华人所有,至今为马六甲华人社团管理。传说中汉丽宝公主的宫殿房屋早已荡然无存,此山现在的最大特色是满山坟茔。远远望去,唯见一片墓穴墓碑,实是一个大公墓也。据说共有一万二千多个,且大多数是明清二朝的,是目前为止华人在海外的最大墓地。这里长眠着昔日下南洋的无数先人,折射出他们在马六甲创业的艰难。
我又漫步来到东侧山坡边,一座并不高大,但却颇雄伟的纪念碑矗立在那里。碎步拾级而上,抬眼仔细一瞧,原来是座抗日烈士纪念碑。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马六甲大批华侨热血青年回国参战,后日军占领了马六甲,更多华人就地抗日,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小小马六甲,牺牲于抗日前线的华人达几千人之多。
抗战胜利后,马六甲华人社团搜集了烈士遗骸七百余具,集体安葬在三保山麓,于一九四八年清明节落成了此纪念碑,当时的中华民国领导人蒋介石题了“忠贞足式”四字予以褒奖。忠者,忠心也。贞者,坚贞之士也。足者,足够,值得之意也。式者,模式,榜样之解也。联起来的大意是,这些为抗日殉难的烈士们,忠于祖国的精神,是龙的传人的榜样和模式,是足够值得纪念的。红圈十二角星的青天白日浮雕下,“忠贞足式”四个大字弹眼落睛,“蒋中正题”四个落款稳踞左下。
我怀着崇敬先烈的庄重意念,在碑前留下一影。我想,此碑幸亏座落在异国他乡马六甲,若在国内,蒋介石题字之碑,则早己碑碎而成一堆砖砾了,何能稳稳立足一个甲子。历史,有时确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分不清美丑。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可以告慰长眠于此的先烈们的是,笼罩在碑前的迷雾正渐渐散去,历史正在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蒋委员长的“忠贞足式”褒奖,既是其本身的真实表达,亦是其时代表的祖国人民的真切心声。先烈们,安息吧!
三保太监的风帆,汉丽宝公主的裙裾,华侨先烈的呐喊,早已随风而逝。历史的脚步匆匆远去,却处处留下炎黄子孙的足迹。望着三保山上的荒坟累累,听着中国山上的草虫唧唧,老梦我六百年后的故国来人,在蹰踟,在徘徊,在怀想--------
|
|
赏山玩水遨游风花雪月,
闲情逸趣笑谈人生世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