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 |
 |
 |
 |
发帖:1088 |
等级:初出茅庐 |
积分:1418 |
注册:2006/7/10 |
|
绵山,又名绵上、介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20公里。虽然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在“五岳”、四大佛教名山之下,但是若论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它的山光水色,毫不逊色于那几个我们熟知的名山。可以说绵山风光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道不险,无景不典,游客身入绵山,只见山峦险峻,峡谷深豁,道观雄奇,古树森森,令人顿生超凡脱世之念,难断千古幽思绵绵。叶剑英元帅就曾经对绵山的典故和京剧《火烧绵山》讲过一大段意味深长的话。 据说当年晋文公落难,他身边有一个才德两全,全力辅助的忠臣介子推。介子推追随晋文公十九年,直到晋文公即位。期间,著名的“割股事君”的事件,就是此人的突出事迹。他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熬汤给晋文公喝。想必当初的情况肯定是山穷水尽万分危急,晋文公肯定命悬一线,奄奄一息,介子推万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介子推对于晋文公不仅有辅助之功,而且有救命之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晋文公磨难期满,重登王位,周围一片吹捧之声,身旁簇拥抬轿子之人,歌功颂德,直上云霄。曾经在劫难中紧跟不舍的介子推立即辞官而去。晋文公奖赏功臣,分配利益,独独忘了介子推,不知过了多久,经别人提醒,晋文公想起了这位老功臣,但是已经难寻其踪迹了。这时候的介子推隐身于绵山,决不出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晋文公无奈之下采纳了介子推的老朋友的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他十分孝敬的老母双双烧死在大槐树下,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千古悲剧。 据说晋文公也是一介贤君,而作为贤君的晋文公也犯了这种令千千万万后人唏嘘不已而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失误。我个人因为没有查过多少典籍,只能拍脑袋作如下推断,各位看官只当戏言,供喷饭一笑,幸勿当真! 推断一:晋文公刚取得政权,百废待兴之际,介子推辞官引退,用现在的话说,有点不够“继续革命”,船到码头车到站,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甩袖子吃喝玩乐去也…… 推断二:千辛万苦取得胜利,冲着甜蜜的果实大家必然蜂拥而上,争官掠财不择手段自不待言。介子推只求奉献,不求索取,但求清淡度日,不想混迹官场,于是谦然而退,悄然而去,高风亮节,君子之风。 推断三:虽然介子推明知任重而道远,胸怀报国之心,但是名利是非之前,自难免有小人积极活动拉党结派拨弄其间,这些人在晋文公几乎饿死的时候决不会忍痛“割股”救命,也不见得有多少功绩,但是在某种时候,例如封官赐禄的关键时候,这种人的积极性和能量也是很可观的。再加上得势君主不一定能时时保持冷静和智慧,一时迷惑于谗言而难辨是非,“近小人而远君子”,误听小人谗言,令老实巴交的介子推难以立足,唯有心灰意冷而买马远去。 推断四:“鸟兔尽而走狗烹”,危难之时要靠良臣,胜利之时则担心“功高盖主”。甚至太过知根底,对方目睹过自己当年饿昏差点没命的狼狈相,心里难免有心病。这是帝王普遍的思维定势,历史上屡见不鲜。加上老臣如无自知之明,居功自傲,摆老资格,认老关系,提老皇历,言语不慎,行为唐突,那么他的前程甚至在世的日子也就差不多了。 推断五:以上什么都不是,只是因为要告老还乡,要孝敬老妈子。古人的寿命没有我们现在的长,介子推辅助晋文公十九年,即使从20岁算起,也已经接近四十岁了,按那时人的寿命来讲也算是接近老年了,可以离岗退养或者退休了。再加上古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介子推为了辅助晋文公的帝业,走南闯北,疲于奔命,难免顾不上他的老妈子,这会儿“大功告成”,回来补偿补偿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介先生是出名的大孝子。 推断六……,还可以继续推断,不过算了,先推断到这里。 不管怎么推断,我认为这事情作为领导人的晋文公要负很大的责任。介子推跟了晋文公那么多年,起码的组织观念肯定是有的,不经过晋文公的批准(或者叫“恩准”),他肯定不能当甩手掌柜,一走了之。而晋文公批准他辞职,也就失去了解决矛盾,挽留人才的最好时机。当晋文公遇到难题,思念贤才的时候,贤才已经离他而去,千呼万唤叫不回来了。这种历史的遗憾,倒是从古到今屡见不鲜。 但是根据叶剑英元帅关于绵山的讲话里提到的京剧《火烧绵山》所揭露的情况比我们上面推断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是朝中有人不想他回来,恶性竞争这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的,无须赘言。 其次,当时的通讯工具和办公制度也不行,很容易谎报瞒报军情。例如明明没有把君主邀请函送到,却可以无中生有回报说介子推看完邀请函后如何态度恶劣,出言不逊,拒不接受邀请等等。而最要命的是当时晋文公也许急昏了头,听从了身边的小人的馊主意:略放几堆小火,留一个通道,把他熏出来。结果晋文公批准,小人“奉旨行事”,玩弄诡计,心怀叵测,乘机在绵山四处包围,四面放火,堵死出路。介子推无路可走,结果和他的老妈子唯有相抱活活烧死在大槐树下。 所以我想,晋文公如果有良心,他肯定这辈子因为自己的这个失误要受良心的谴责了。所以我想,“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后来,为了纪念介子推,绵山被命名为“介山”,附近的城市被命名为“介休”,意思就是介子推永远休息的地方。晋文公为了记住这位有功于自己,而自己却对不起人家的老功臣,就把烧剩下的大槐树锯了做成木屐,穿在脚下,没走一步就深情呼唤:“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生。而老百姓为了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怀念他们心中的大好人,在每年的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连续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他们怕生火又烧了绵山。这就是“寒食节”的来由。
[本贴被作者于2006-10-14 21:49:55编辑] |
|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