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原创]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1] [2] [3] [4] [5] [6]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原创]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楼主
外星人 离线
发帖:1088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1418
注册:2006/7/10
精华
写在前面:时光飞逝,现在我翻看这篇文章,发现已经是6年前写的了。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这些年没有他的消息,大概文中的主人公已经彻底失败了。这篇文章,不算游记,跟旅游无关。只是有“心情”,所以放在这里。如果只想看游记的,就不要看了,特此声明。
之所以贴到这里,是因为我在贴《五指山传奇》的时候,想起了这个比起胡子大叔更加悲壮的李教授。
文章很长,即使看也要有耐心,就像中国的事情。

题目: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1998年五月,一次在广州医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会,我当工作人员。会议结束了,这时,我发现跟我们一桌的还有一对老夫妻,他们默默地吃着,一声不吭。这时的我就随口问了一句:“老师,你们从哪里来呀?为什么不见你们上台宣讲呢?”对方答了一句:“我们从上海来。”“讲也没什么意思,没人能懂,”似乎有点心情不好。我觉得奇怪,竟然说国际学术会议上没人能懂,什么高深奥妙的东西?就跟着问:“那你准备讲什么呢?”那先生回答:“数字化X光成像”。我从事过医学影像专业,我知道那是个非常热门的题目,非常有价值,但近年没什么突破。我好奇地问一句:“这么好的题目,怎么会没什么意思呢?你的数字化成像的原理是什么?是不是跟数码相机差不多?”老先生惊奇地说:“你问得很懂行啊,我搞的东西跟数码相机不一样。”接着就跟我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我听了后很奇怪,那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人听,没人理解,使这位先生连讲的兴趣都没有。几番对答之后,想不到这位先生如遇知己,立即叫我到他房间里,一讲就讲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如果不是考虑到他们明天还要坐飞机回去,怕影响他们休息,可能还会谈下去)。当天晚上,不仅使我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结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使我对我们的社会种种令人遗憾的现实有了更深认识。
我们国家的教育和学术界,有一个很不科学很不理想但很普遍的现象,这也是明显与外国不同地方。我们的科学家、学者的知识面都很窄,不仅文理分科如隔汪洋,就是理、工、农、医之间也是“老死不相往来”。我国绝少博学多才的学者。并非我们的知识分子不聪明不努力,以上现象,要穷究其原因将非常复杂。其实知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转移的。在我国,搞文学的不懂物理,搞医学的不懂电子,搞音乐的不会开机床,搞物理的不懂哲学,如此等等,比比皆是,都认为很正常,其实是巨大的缺陷。爱因思坦对音乐很有造诣,达。芬奇精通医学尤其是人体解剖,等等。所以我国的科学家研究问题只能由一个方向进行,思考问题只能一种思路,从事的职业也只能“从一而终”。为什么我突然讲起这个话题,原因就是,那位老先生(李教授)感到“知音少”,没信心讲,原因很简单:要弄清楚他的研究的价值,必须懂得光学、化学、电子、医学成像、临床医学等(当然不需很深的深度,但知识面要广),而这样的人……有几个?。
你一定用过复印机,复印机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不一样,它是用物理成像,照相机是用化学成像。复印机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部件叫“硒鼓”,硒鼓的表面镀了一层半导体硒。想当年,一个日本人发明了利用半导体硒的物理成像技术,但没人感兴趣,万般无奈,后来被美国一个叫做“施乐”的公司用很便宜的价格把技术买下来了,并且生产出了复印机。其后复印机大行其道,公司大赚其钱,直到现在“施乐”仍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复印机生产厂家。而错过了发财机会的许多公司后悔不迭。
讲这件往事的意思是:对于新技术一定要有洞察的眼光和敏锐的分析力。可惜坐失良机这样的故事现在经常在我们身边上演。
李教授原来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的老师。他从60年代就从事半导体硒镀膜技术的研究。复印机上的硒膜只能复印文字,照片就不行,原因是无法表达照片的过渡层次。所以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关键的难关就是硒镀膜技术。而且硒膜成像技术远远不止用在普通照片方面,它在医学成像和医学图象的数字化方面其意义无可限量。所以世界上多少公司多少科学家多少研究所都在苦苦研究这门技术。信息化医院、无胶片医院、数字化医院喊了许多年,但只要一提到普通X光片的数字化问题,(X光片是医院里数量最多的医学图象)原来兴致勃勃的公司人员立即就象泄了气的皮球----避而不谈,因为他们都卡在硒镀膜技术这一关上,至今无法圆满解决。
李教授默默无闻的研究到了1993年,不知怎么回事,给加拿大的一家公司知道了,(外国人的嗅觉比狗还灵)立即拜访了李教授。不久,他们把情况介绍到了美国杜邦公司,杜邦公司立即来人拜访了李教授,硬在加拿大公司手里把人争了过去,只几天时间就决定邀请他到美国工作,立即给予很高的专家待遇,夫人陪同前往,立即解决定居问题。这样李教授就去了杜邦公司负责一个研究所的工作,专门研究硒镀膜技术。外国人在这方面很会办事,只要你专心研究,什么后顾之忧都给你解决:生活、设备、助手、待遇。。。而外国人也喜出望外,因为李教授是完全掌握了这门技术的全部工艺流程,请到他一个人,等于搬回一个研究所,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研究的进展很顺利,外国人也认为李教授绝对不会离开他们,因为他们给了李教授十分优越的待遇。到了研究成功的时候,外国人提出双方合作,李负责生产镀膜,他们生产配套的数字化X光机,给予5%销售提成,仅这一项,李教授一年收入250万美元。而且提出把李教授的儿子也叫来,作为公司职工,专门给李教授开车。令外国人万万没料到的是,李教授早就准备把这项技术带回国,因为我们国家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并不多,这么好的技术怎么让外国公司拿去呢。所以在平时的研究过程中,他有意把技术资料都收藏起来。1994年下半年李教授决定回国,外国人一知道他要走,大出意外,慌了手脚。提出再留一点时间,帮他们带一两个人出来。但这怎么可能呢。结果,李教授毅然回国。(未完)


[本贴被作者于2006-10-21 20:02:55编辑]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1 19:53: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沙发
外星人 离线
发帖:1088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1418
注册:2006/7/10
(续上)
李教授一片爱国热忱,但从此他的命运风云迭起,令人扼腕长叹。
李教授立志将先进技术带回国,杜邦公司过于自信没有提防,后悔不迭。临走老李扔下一句话:“没有我的技术,其他公司做不出合格的镀膜。”这句长中国人志气的话,写在一份经过公证的信件上,凝固在历史中。中国人的自信和水平,溢于言表。事实上,李教授回国5--6年了,我曾有些怀疑,当时是不是说的气话。世界科学水平飞速发展,现在别人是否已经追上来了。1999年10月,一次国际医学影像和精密放射治疗会议开会时,我见到李教授,问起这个问题。李教授告诉我:虽然这个技术在国内至今步履艰难,但世界上还是没人超过我,我大概还可以领先3--5年吧。也就是说,当年这项技术足足领先世界10年。
话说回来。李教授满怀激情回国,却成了他的磨难的开始。回国途中到了日本东京,行李没到,机场方面告诉:行李直接到上海。到了上海,行李已经被打开翻查过了。幸亏技术资料随身携带,没有搜走,这肯定是美方干的事情。回到上海的第二天,人还没休息好,国安局来请。国安局的人告诉李:“你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你做得很对,我们支持你。”可见事情惊动中美双方。但想不到的事情在后边。
首先,原单位的实验室在李走后,只以3万元的价格卖掉了,结果倦鸟无巢,落叶无根。在这个实验室李教授从事了20多年的镀膜研究,人走茶凉。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会回去,中国人自己也认为出去的人不会回来,辛辛苦苦多年的研究,说不要就不要了,中国人的悲哀呀。
李教授只好另起炉灶,自办公司。以我窃想,不排除当时他刚从国外回来,志得意满,十分自负而难免带有知识分子的单纯浪漫,认为自己有技术有资金,这么好的项目,还怕没人要?还怕事情不成?谁知中国不是美国,许多想不到的事情等着他呢。
李教授踌躇满志带着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回国了。他想得很简单,认为只要是好东西一定有人识货,一定有人要。原单位回不去了,他满怀信心地自己开了一家公司,把从国外带回来的上百万资金投了进去。但是,他想错了。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凭什么证实他的技术。从中国的国民性这个角度讲,中国人过去是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就是啊Q讲的:“先前我们也阔过”。后来给洋人打怕了,又有了“月亮是外国的圆”的理论。要使人相信中国还有什么领先于世界,很难。从国情来讲,国内科技界认可的是论文、鉴定、大红图章,那李教授有什么,凭什么使别人相信他的技术领先于世界?李教授偏偏又是个不写论文(太忙)的人,(据说写过一次,给退回来了,一气之下再也不写)。至于科研鉴定,是官方单位的特长把戏,个体户谈何容易。他老是拿着那块令外国人垂涎三尺的镀膜,到处去游说。可别人要么不懂,要么不信。不懂的原因是我前面讲过的,他这项技术的意义跨了几个领域,无论是搞物理的,搞光化学的,还是医学影像的,都无法理解其意义。可怜的中国人!
至于“不信”,道理也很简单。鬼知道你那块光闪闪的东西是什么。国内又没有技术去检测。还有一点十分遗憾。镀膜技术只是整个成像技术的关键,但没有配套设备,无法照出照片。别人说,“那你把照片照出来给我看”,天哪,打个比方,没有照相机,只有胶卷怎么照照片?李教授回国的目的,就是希望有单位给他生产配套设备,(杜邦公司不就是这样做的吗?)由他负责生产镀膜。但别人不相信又怎会出钱投资?
万般无奈,他只得走一条非常遗憾却不得不走的路:自己制造配套设备,以此证明自己的技术是可行的。对于专业厂家,生产设备并不困难,但对于一个专搞研究的教授来讲,难于上青天。但除此又有什么办法?他只好在自己的家里,安装了车床、钻床,钳工设备、自己动手干起来。我在工厂干过,一台机器是由许许多多道工序完成的,没有人可以一个人做一台机器。李教授的举动简直不可想象,其中多少困难挫折,是什么支持着他,仅仅是钱吗,他回国带回来的几百万,足可以使他安度晚年。我去过他的公司,(实际是他的家),连我这个“杂家”都觉得惊讶和由衷地钦佩。
但尽管教授拼死拼活,时间是无情地过去了,时间就是金钱,领先的技术更是金钱!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领先几天就是巨大的财富,可是为了生产设备以证实自己的技术,一晃3年过去了。机器虽然有了点眉目,但毕竟还没有最后完成。这时候,李教授的两百万花完了。怎么办呢?
怎么2百万会用完呢,李教授肯定在开始时低估了困难和投资。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镀膜技术需要设备,原料,环境。设备制造也是这样。他在上海青蒲买了一间小楼作为工作场所,因为镀膜需要特殊的环境,不能在城市中心。还有有时要请人协助,等等。几年下来,确实2百万会化光。而产品没出来,半途而废就意味着血本无归,事业失败。李教授又不得不踏上他所不擅长的寻找资金和合作伙伴的征途。这个过程也是很精彩的,但我不能细述了。总之中国有一个铁的事实:有知识有眼光的没钱,有钱的往往没知识没眼光,既有知识又有钱的,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稀少。有钱的人大把大把的钱投在房地产、娱乐界,宁可资金死在那里。可是没有人会把钱投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叫做什么“硒镀膜”的技术上。尽管教授磨破嘴皮,拿出一样又一样证据,别人宁可相信江湖骗子,也不愿相信一个书呆子。他也找到了类似“市科委”之类“有权力、有知识、有眼光”的部门,但李教授最缺“关系学”,别人客客气气就把他哄走了:把他介绍到了著名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不缺人才和眼光,他们回答:“行啊,我们合作。我们的招牌值钱,我们的招牌作为2百万入股”。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一分钱不出,出个名义,将来事成后按2百万投资分红。好玩吧。还有一些大公司,愿意合作,资金雄厚,但哪些资积金压在房地产上,现钱没有,你去先把房地产弄好吧。等等,精彩的笑话可多了。中国真是一个出产笑话的大国。那时节李教授经常演出“苦恼人的笑”!
李教授为了筹集资金,东求西借,曲折离奇,啼笑皆非。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国的江苏省是一个较富裕的省份。江苏省有一个很出名的新兴城市叫做“张家港”,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有个著名的农民兴办的钢铁企业,叫做“永钢集团”。农民企业家大办钢铁发了家。但企业家有他们的眼光,他们考虑到,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危险的,不知什么时候钢铁过剩,企业下马,麻烦了。所以,想将手头的大量资金转一些到别的项目,特别是高科技事业上去。反正乡村企业不象国营企业,清规戒律少些,胆子也大些,反正钱是自己赚来的,说干就干。所以比较容易就谈得有些苗头了。但农民毕竟是农民,魄力、经验、金钱都有,就是缺少专业知识,特别象李教授这种项目,连专业人员都不一定明白,更何况刚洗脚上田的农民兄弟,既弄不清楚真假,也弄不清楚市场情况。所以,合同虽然签了,但掏起钱来战战兢兢,缩手缩脚。但他们毕竟是企业家,有企业家的眼光和方法。他们提出要开一个“论证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主意当然没错,但真正能认识这项技术的人又有几个?所谓专家在这个问题上,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并不是专家无能,实在是因为前面提到的中国国情所致。但李教授别无他法,只能设法去准备这次会议。新技术的论证是非常复杂的,从原理、技术、国内外历史、市场分析、市场操作、发展前景、资金投入计划、风险分析、实施计划等等,一个人怎么做得来?但也只好做。李教授只好放下手头工作,组织、游说了自己认识的有关人员,当然也包括了我这个无意碰到的“知音”。(未完)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1 19:54: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板凳
外星人 离线
发帖:1088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1418
注册:2006/7/10
(续上)
1999年3月8日 ,江苏省张家港市。
这里有着许多新兴城市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整洁,划一,美观。这里有一家著名的颇具规模的乡村企业----“永钢集团”。就是由这家集团主持,在这里召开了一个称为“现代X光成像技术论证会”的会议。会议专题与他们经营的钢铁毫无关系。参加会议共有20来人,其中永钢集团的董事长、经理们占了5、6个,其余6、7个是李教授请来的人,可以称为甲方;其余6、7个人是永钢集团请来的人,可以称为乙方。甲方和乙方的数字基本持平,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不得而知。李教授请来的人中有放射学界的老教授、博导、公共卫生学院的副院长等,我有幸成为甲方一员。
正式会议前一天晚上,安排李教授介绍他的硒镀膜技术,事先说好先不讨论只听介绍。这次会议,李教授全家出动,老伴、儿子都在,可见其重视。李教授拿出他那视为命根子的光闪闪的镀膜,拿出了若干年前照在普通纸上的漂亮的X光片,介绍他的技术和经历。他说讲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与对我讲的一样。但是在别人听起来,与其说是技术报告,不如说是先进事迹报告。所以,没等他讲完,别人就不耐烦了,屡屡的问话不断打断他的激动的讲演。问话的内容主要是:“你怎么肯定你的技术是世界领先的呢?”“镀膜技术的具体工艺怎么样?”“为什么你拿出来的照片都是多年前的呢?”问话中透出明显的怀疑甚至否定,有些问题因为带有专业性,不在这里列出。在我听起来,许多问题,并不难解答,一些问题也是论证会中正常的现象。但对于身为“个体户”的李教授显然他的思维方式和兴趣与国营科研机构的人不一样,他的目的很明显,他要说服“永钢”对他的技术投资,而这投资,与他的事业、荣誉、甚至经济利益有关,这目的和一般的科技成果论证会当然大不相同。他只是纯朴地认为,精得要命的外国人拼命来挖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仅凭这点,就可以说服自己的可爱的同胞们。所以,他讲话的重点在于他在外国的那段经历,讲外国人对他的重视。但是他毕竟是天真了一点。他显然没有准备应付那种带有某种目的而明显挑剔、怀疑、否定的问话,甚至对于那些学术性较强的问话都准备不足,他更不会知道,那些问话都是有备而来,而这种明显的倾向性,到第二天就真相大白了。当时,他对于频频提出(且不用“铺天盖地”吧)的问题有些不耐烦了,最后,他激动地说:“我搞这技术三十多年了,我回国也5年了,我这一辈子也就只搞这个技术,今年也六十多了,如果不赶快把这技术利用起来,万一我突然有个三长两短,这东西不就毁了吗?”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但却不是学术论证会应使用的语言,大家顿时默然。当晚的会也就结束了。会后,老伴批评老头子:“不冷静。”
当晚的会上,甲方人员没有讲什么,我也没讲什么,不是说好只是听介绍吗?乙方没服从安排,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但没想到这里面有文章。
精彩的是第二天的正式会议。
三月的张家港,乍暖还寒。
论证会的会场,气氛却凝重而紧张。因为昨天晚上李教授已经做了介绍,今天的介绍就十分简短,同时向到会者发放了一份文字资料,内容是硒光电成像的原理和作用。可以看得出来,基本上是一篇过去整理的资料。其中,把成像原理写成“成像过程”,而过程包括多个步骤,容易使人误以为照一张X光片需要这么麻烦的过程。这里还有一段典故要提一提:硒X光成像曾经在70年代在我国出现过,当时利用这一技术的原因在于当时受“文革”破坏,国内X光片供应困难。但当时用的是手工操作,不仅麻烦,而且粉尘污染大,照片质量自然也不能与今天的技术相比。老放射科工作者对此不仅记忆犹新,而且“心有余悸”。今天似乎“卷土重来”,自然难免有抵制情绪。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让大家知道,今天的技术已经“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不是“老调重弹”。但恰恰是在这点上,李教授也许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所以会议一开始,我就提了一个问题:“作为医院的使用者,很关心实际操作过程,能不能讲一讲。”用意明显:提醒教授向大家介绍这种技术在使用上的方便性。实际上,这种成像技术,照一张片的全过程只需1分钟,远远比普通X光片需5分钟以上要快得多,而且操作上与使用复印机差不多,非常方便。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生产出样机,一切似乎“纸上谈兵”。果然,怀疑派借此做文章了。
抢先发言的几乎都是“永钢集团”请来的人,也就是我说的“乙方”。归纳起来,他们的意见有以下几点:
1、 这是70年代出现过但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医院不会欢迎。
2、 李教授掌握的技术,并不是象他说的那样居世界领先地位。甚至国内也有人超过他。
3、 所说的没什么根据,既没有权威的科研鉴定,也没有检测报告,凭几张多年前照的照片,能说明什么?
4、 要形成产品,必须通过许多规定的检测审批和生产管理手续,而目前都还没做,也许根本就通不过。
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以上疑问还可以理解的话,以下的说法就几近可笑了。
用硒膜成像技术照一张片成本低于一元钱,而普通X光片成本在十元至几十元以上。这本是新技术的绝对优势。但有人说,现在科室是承包的,成本低了,收费要降低,收费降低,收入也会下降,所以,部门会抵制。(想想,成本降低,利润高了还是低了?)
另有人说,现在用X光片虽然贵,但购买有回扣,照片冲洗过程产生的废液有白银回收,如果没有了这些收入,使用部门肯定不干。
以上质疑,李教授据理反驳,这里不一一细述。
(未完)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1 19:55: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椅子
外星人 离线
发帖:1088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1418
注册:2006/7/10
乙方讲得差不多,轮到甲方“反击”了。我是甲方较早发言的一个。
我的发言并没有书面准备,因为一般情况我都比较了解,不需要书面准备;另一方面,来之前我也不知道会议的具体安排,只是说要听听用户的意见。但现在一看,意见的对立还挺明显的,但对立面的意见并不怎么样站得住脚,有点强词夺理的味道,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有知识的学术权威会说出这么没知识的话来。但我毕竟只是“用户代表”,不是权威,而且也不便于象李教授那样,正面进行反驳,所以虽然我是据理力争,但口气还是很委婉温和的。以下是我的发言基本内容:“我是来自医院的,我以一个用户的角度,谈谈医院会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一个新技术、新产品。作为医学成像技术,医院首先考虑的是它的成像质量,能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目前这种技术拍摄的X光片,在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方面,都超过传统X光片,尤其是它的感光宽容度,远远优于X光胶片。这样一来不仅使照片时对X光曝光量要求不严,技术非常容易掌握。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很好地显示从骨骼到软组织这些密度跨度很大的结构,而这一点,是X光感光胶片所无法达倒的。尤其是对软组织的显示,正是感光胶片的‘弱项’。所以,从成像质量而言,硒感光成像优于X光胶片。第二个问题,是使用成本。由于它的消耗品是纸张和墨粉,成本极低,即使一张规格最大的胸片,也只要一块来钱成本,是感光胶片的几十份之一。第三个问题是使用是否方便,技术是否容易掌握。刚才李教授已经讲了,照一张片全过程只需一分钟,操作极其简单,只是按几个按纽,技术要求不严,而且不用直接与化学物质、水、粉尘打交道。对于这样质量又好,成本又低、技术上容易掌握的东西,医院为什么不用?医院为什么不欢迎?”
“另外,刚才有人认为,目前有些问题还没解决,一些检测还没做,一些数据还没有,这确实是事实。但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如果它的本质是先进的有前途的,只是一些具体工作还没有去做,那么我们努力去把它做好。如果这个技术是落后的没前途的,那么我们就不用再去弄它。我们要看到,目前这个工作是由李教授个人在搞,他的力量有限,开这个会的目的就是说服动员更多的人去支持这项工作,把还没做而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作做完。”
“有人提到,这是70年代曾经出现后来已被淘汰的技术。关于这个问题,我不直接回答,我手头刚好有一份资料,是广州医学院物理教研组主任谢楠柱教授(曾经是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去年与美国著名的医学物理学家,世界医学物理学会主席史东尼克教授一篇题为《21世纪医学物理学的远景》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我在这里读一读。”这篇高瞻远瞩的惊世之作,我原打算带去送给别人的,没想到会在论证会上派用场。其最后一段原文是:“最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些物理学的旧技术会被重新应用,在新技术的促进下旧技术可以有新的应用。”文章接着举了光声学的例子。”
“最后,我还说一点,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要看它的前途。不能只盯着它的缺点。这需要眼光和魄力。举一个例子,目前的数码相机,如果将它与光学相机对比,它的照片质量比光学相机差,它的价格远远比光学相机贵,但它仅仅是一个根本的优点:应用数字技术而不用胶卷,就使世界上许多公司和研究单位化大力气去开发。其中包括以生产胶片著名的柯达公司,难道他们不怕不用胶卷的相机抢了胶卷的市场吗?如果,我们今天是讨论数码相机的开发的话,数码相机这么多比不过光学相机的地方,它能够得到大家的赞同吗?还能发展吗?”其实这番话是说给“永钢”的老总们听的,含意十分明显。
我的发言结束了,但想不到引起了“轩然大波”。
到底怎么回事,请看下回。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1 19:5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马扎
外星人 离线
发帖:1088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1418
注册:2006/7/10
紧接着我发言的是来自南京的一家医院的教授,我记得他已经发表过意见。他劈头就说:“今天的会议气氛不正常,太紧张了,什么不同的意见都不准发表。”这时,一直坐在我旁边没有出声的一位姓萧的博士导师对着我小声地说:“谁紧张了,我看是他紧张了。”接着,他主动把他的名片递给我,并向我索要刚才我读的那篇《21`世纪医学物理学的远景》,其他人也纷纷向我索取。弄得我连那位南京来的权威的发言也没听清楚,但他讲的大意我是明明白白的。他接下来就是摆了一大堆自己的资历,又是早在什么时候就搞这行,又是编了什么书,又是参加什么科研,又是什么鉴定机构的成员,等等,无非一个意思:我有资历有水平,不会看错。他说:“有的人,讲话全没根据,还把根本就没关系的数码相机都搭上了。凭什么说这种技术可以照出照片?我们是要凭鉴定、检测来说话的。这叫什么论证会,什么根据也没有。做这种东西,市场风险大得很,一台机器十几二十万,谁要?投资上千万,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我提醒永钢的领导要慎重考虑。还说什么自己的技术在国际国内领先,据我所知,某某单位的某某就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设备……。”说到这里,李教授忍不住打断他的话,说:“某某是我的学生,他的技术是我那里去的。”那位先生顿时语塞。但他还是东拉西扯地讲了一大堆否定这项技术的理由,在我看来,没有一条能站得住脚。他缺乏的不是科学知识,他首先缺乏的是公正,偏见使他失去起码的科学眼光。为什么会如此失去公正和风度,后来据说,他们也在和永钢集团谈一个合作项目,希望永钢把钱投到他们那个生产X光造影剂的项目上去,仅仅为此就拼命诋毁别人的创造。而他当时讲话所用的语气、词句比我在这里记录的要粗俗得多,实在有失一个学者的身份。幸亏,这场精彩的论证会全过程,都由李教授的儿子作了录象,如有机会重放一下,可以证明我所说不虚。
这位先生发言一完,永钢的老总就说话了,因为他也觉察到有点气氛不对,他不得不出来说话:“今天我们把各方面的人请来了,各种意见都可以发表,我们也都心中有数。其实,我们跟李教授的合同已经签了,项目肯定是做的。而且,他的技术也确实可以照出照片。我们去过他那里,我的手臂就照了一张X光片,照片的质量不错。”老总这样一说,气氛才缓和一些。发言继续进行。
会后,每个人发了一张征求意见书,填好交上去。事后我问起李教授,那次会议的结果怎样,李教授说,刚好一半对一半。后来永钢没有执行合同规定的投资,但也没有中断联系,他们提供一部小车、和一名司机给李教授用,这算一种什么策略呢,我实在是说不清楚了。但可以肯定,会议没有达到李教授的预期目的,他仍然缺乏资金,他仍然要为资金问题化去许多宝贵的时间,他依然是个人在苦苦奋斗。钱少,他只能请一名助手,牵涉到许多精密的电子、机械等方面的设计,他只得精打细算,由于请不起高级技术人员,大大地拖缓了这项宝贵的技术的推广应用。
张家港会议后,我马上回到广州,但这次会议给我的震动却久久不能平息。我没想到好事如此多磨,是非如此不清,在中国要办成一件事情,特别是老实人办成一件事,真是难于上青天。许多事情的文章是要做在文章之外的。从这件事也可以折射出中国现实社会许多发人深思的东西来。
回来后,我通过电子邮件,通过长途电话,通过信件,多次探讨过这件事。从李教授这方面来讲,确实也存在一些准备工作方面的问题。我曾经想过协助李教授整理学术方面的资料,甚至我把资料的提纲都写出来了。李教授也寄来了一些资料,但完全由我执笔,我的认识和资料都不够,由李教授执笔,他没有时间和心思,结果不了了之。我曾经想直接向永钢公司的老总们去信,建议他们听听我的意见,我相信我有能力排众议,力挽狂澜,能使永钢的老总们明辨是非,支持这项有意义的项目。李教授也同意了我的想法。但我后来却莫名其妙地犹豫起来,结果同意不了了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定时与李教授联系,了解工作进展,另外就是极力动员李教授参加1999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国际医学影像学术会议,希望在这次会议上能扩大影响,争取有人支持。
这次国际学术会议是在广州的五星级的“中国大酒店”举行,会议的中方主席就是前面提到的谢楠柱教授。会议有来自国内外200余专家参加,开得很成功。但对于李教授来讲,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首先是他没有事先报名参加,所以他的文章没有在会上宣读。大概他忙于具体工作,对于是否参会,曾经十分犹豫。后来在我力主之下,虽然到会,但没有在会上宣读论文,当然就失去扩大影响的机会。我是会议的工作人员,但大部分时间是陪着他跑前跑后,但效果平平。(未完)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1 19:5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第5楼
外星人 离线
发帖:1088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1418
注册:2006/7/10
从3月张家港会议到10月广州会议,半年的时间,李教授实际不是忙于关键的镀膜技术,而是忙于配套的机械设备。这设备虽然技术要求很高,但却不是什么新技术,如果交给专业厂家,研制出来并非十分困难。但由于李教授缺乏投资,永钢其实没有执行合同,没有继续按合同投资,使李不得不自己去研制配套的X光照片机,由于机器要牵涉多方面的高精技术,个人去做,难度很高,耗去了李教授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到了10月,除了还有一些小的技术问题之外,大问题基本解决。所以,他来广州参会时,认为他的第一个产品----硒膜X光照片机已不成问题,他的目标是他的第二个产品----数字化X光机。而这个产品,直到现在,技术最先进的美国,也只生产了几台,只供应国内,而且价格贵得惊人。这种产品的前途和经济价值,我只能用“无可限量”四个字去形容。张家港会议上,那位坐在我右边的姓萧的博导,就建议直接生产数字化X光机。为什么做不到呢,李教授长叹一声:“没有资金哪,我得用第一个产品赚来的钱去开发‘数字化X光机’。”也就是说,完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钱的问题!惜乎哉!
所以,这次参会,李教授有一个打算,希望能有国外的公司与他合作,条件很简单:国外公司生产X光机,他负责生产硒镀膜板。这条件和他6年前在外国时杜邦公司提出的一样。但是由于原来答应为他牵线的会议主办人实在太忙了;由于参会的大多数是学者而不是实业家;由于他本身不善于学术交流和交际;由于……。太多的“由于”了,总之李教授暂时没有得到他期望的结果。
尾声:李教授仍然艰难地孤独地,然而却又是无比坚定地走着他自己选择的那条不为人们所理解的道路……
后 记
李教授的路自然曲折漫长,我所知道,所记录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出于正直和良知,我把它写下来,但我不知道应该把它送到哪里去。但愿不是鲁迅讲的:现在的中国是没有发表的地方的。所幸的是,在2000年2月4日,也就是大年除夕,我与李教授通了一次电话,他告诉我:硒膜X光照片机的第一台样机已经完成,他的工作引起了上海科委和主管高新技术的部门的注意,不少部门前来与他洽谈,要代理这项技术。李教授似乎是苦尽甜来,看到希望的曙光了。他目前正在做有关鉴定和检测工作,做小批量生产和推广试用的准备。而下一个产品的试制正在蕴酿,二月份将有一个外国公司到上海与他洽谈……。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的大潮,我从心里祝愿:李教授,以及与他一样的正直、朴实、爱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路走好!我的中国,一路走好!




2000年2月9日星期三

后记:自那时候,我再也没有听到任何消息,李教授的技术至今没有实际应用,成为产品的消息,他大概是彻底失败了。

2006年10月21日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1 20:00: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原创]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第6楼
李逍遥 离线
发帖:898
等级:神州独行
积分:1072
注册:2005/12/31
先支持再开始看.呵呵


小李子,志气高,想学剑招登云霄,一觉睡到大清早,梦里英雄乐陶陶!
单击在新窗口中打开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2 13:14: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原创]回复: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第7楼
外星人 离线
发帖:1088
等级:初出茅庐
积分:1418
注册:2006/7/10
这是六年前的文章.在我的当时的发言中,提到了数码相机,当时数码相机刚出现不久。我是作为一个虽然存在缺点,但是有着远大前景的技术的例子提出来的,以此比喻”硒成像技术”。当时,数码相机还很少,质量不高,价格很贵,现在过了六年,我的预言成了事实,数码相机铺天盖地,几乎家家都有,成为一项有着极高价值的技术产品。如果数码相机技术是在中国产生的,它会得到支持和发展吗?本文中提到的“硒光学成像技术”曾经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并远远领先于外国,但是,许多年过去了,它终于消声觅迹,不知所终,西方外国最后还是垄断了数字化医学成像技术,并且其设备以最昂贵的价格,销往全世界包括中国。这些设备的销售价格,都是几百万,几千万的,成为当前我们医疗开支中最沉重的一部分,而我们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心安理得,而要他们稍微支持一项中国人掌握的先进技术,他们咬牙切齿,竭尽全力非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一种什么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国情?由此我们可以沉痛地联想:中国人为什么会屡屡落后,并且总有人以当奴才为荣。



[本贴被作者于2006-10-22 16:25:14编辑]


欢迎上我的博客:http://xuxulu.blog.sohu.com/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2 16:20: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原创]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第8楼
天梦 离线
发帖:42
等级:青山茗客
积分:42
注册:2006/9/27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折射出中国科技层面的官僚主义,制度僵化,鉴定检测技术落后,中国科技强国之路还要走多远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2 20:57: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作者 主题:回复:[原创]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路 第9楼
天梦 离线
发帖:42
等级:青山茗客
积分:42
注册:2006/9/27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0/22 20:58: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53个,每页10个,1/6页 [1] [2] [3] [4] [5] [6]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