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投稿]锦城访古之三 丞相祠堂柏森森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本帖属于:四川、成都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投稿]锦城访古之三 丞相祠堂柏森森 楼主
在山泉 离线
发帖:43
等级:青山茗客
积分:129
注册:2006/7/7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

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门武侯祠大街,是西晋末年十六国的成(汉)主李雄为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候诸葛亮所建的祠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城内独存孔明庙”。当初位于刘备墓的“稍偏西南”處,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从唐代诗人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推断,祠堂到唐代已具相当规模。古柏葱郁,殿宇宏伟,青瓦红墙,环境幽雅。一千多年来,武侯祠几经毁损,几度重建,屡有变迁。屡建是因为民心的爱戴,迁则因为“三纲五常”的从中作梗:武候祠香烟缭绕,先主庙鬼冷冰清,君为臣纲的体面扫地。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儿子蜀王朱椿认为李雄所建的武侯祠与刘备的昭烈庙离得太近,于君尊臣卑之礼不合,遂拆毁武侯祠,在刘备的祠庙外再建东西两庑,东庑祀诸葛亮,西庑祀关羽、张飞等武将。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重建时,以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与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庙的特有格局。其实君臣合庙并非武侯祠独有,独特之处乃在二殿分祀。历朝历代的帝王庙宇中,臣子不能也不允许与帝王分庭抗礼,纵有天大的功劳,能够作为帝王的配祀已是莫大的荣耀,汉初的凌烟阁、唐初李世民的昭陵莫不因循此例。而诸葛武侯能有如此之地位,可能也有违他的生平所愿,但却是后世百姓对他的崇拜和敬爱。民国年间邹鲁写过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武侯祠大門上懸挂的是一方黑底金字的“汉昭烈庙”匾额。字体剛健劲拔,气势雄浑,相传是南梁的开国皇帝蕭道成(高帝)的手笔。跨进汉昭烈庙,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而东侧碑廊则耸立着那通被视为稀世珍品的“三绝碑”——“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 (公元809年)。是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时刻建的。唐朝著名的大政治家、后来历事宪、穆、敬、文四朝,数次为相的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勒石。碑文感情炽烈,情思奔涌,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充满了仰慕钦敬。碑文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热情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把诸葛亮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晏婴、萧何、张良,特别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后人读此,涕泪俱下,仿佛宣誓一般,在碑的背面和侧面留下了众多唐、宋、明、清的历代诗文。“三绝碑”之称始于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当时的四川巡按华荣在碑上题跋:“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本与垂宇不朽也”,把诸葛亮的功德与裴文、柳书并称“三绝”。清道光九年(1829年)华阳举人潘时彬在纂修《昭烈忠侯陵庙志》时又对“三绝”提出新的见解:将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誉为“三绝”。其实,二种说法都言之有理。就碑论碑作鉴赏,后说为是;但碑毕竟是碑,难与诸葛武侯的不世之功相提并论。虽说裴度当过三朝宰相,在平定叛乱中也建立了彪炳的功勋,后人多加推崇,但裴度也自知难望诸葛之项背,景仰之心溢于言表。
在武侯祠的所有建筑中,刘备殿最高,建筑也最为雄伟壮丽。刘备殿高大宏敞,殿上高悬“业紹高光”的大匾,正门楹联是清人完顔崇实所书的“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殿前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鼎,鼎面铸着双龙,抱口侈腹,形态庄重。大殿正中供奉着3米高的蜀汉皇帝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诸多子孙中只有城破死节的皇孙北地王刘堪左侧配祀。据说建庙之初原有“阿斗”刘禅,但在宋、明二代被毁,原因就在于刘禅昏庸无能,破国降晋后竟又“乐不思蜀”,远不如“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北地王刘堪铮铮有骨气,刘禹锡曾为此叹息:“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备殿的东偏殿供奉着夜读春秋的大将关羽,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睁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身后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和关羽的义子关平。西偏殿供奉着张飞,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含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身后是张苞等人。显然这是“桃园结义”定下的名分——同是五虎上将的赵子龙、马孟起和黄汉升却只能在过厅内尽人臣之礼了。刘备殿后即是过厅,两廊各有清代民间艺人制作的真人大小的塑像14尊,塑像前都有一块小石碑,镌刻着功臣的生平传略——那是蜀汉的文臣武将,东廊的文臣以“凤雏”先生庞统居首,西廊的武将则是一身是胆的赵云领先,称得上“出类拔萃,人才济济“了。事实也正是如此,没有这一班左弼右辅的极力扶助,“扶不起的刘阿斗”怎能稳坐蜀中四十五年?
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候祠”匾额的过厅,就到了诸葛亮殿——静远堂。尽管与刘备殿相比,建筑低了一点——这也是封建时代君臣之礼——但却是整个武侯祠光辉凝聚的焦点。静远堂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祀庙,建筑也极为精巧,虽是单簷,但是殿頂瓦之间塑有「弥勒佛」,神态优雅从容;殿脊上雕着双龙戏珠,飞簷上塑着花卉和瑞兽。正门上高悬着“名垂宇宙”的金字大匾。东侧连接书房,西侧通往客室,钟楼、鼓楼峙立大殿二角。殿内供祀着诸葛亮的贴金泥塑坐像,羽扇纶巾,神态儒雅,那种“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镇定从容更是威严自生。在诸葛亮的身后,左侧是诸葛亮之子、蜀亡时死守绵竹的诸葛瞻,右侧是与父同赴国难的诸葛亮孙子诸葛尚,一门三代,公忠为国,留給后人无限的追思。塑像前有铜鼓三面,铸于公元六世纪之前,传说是诸葛亮南征夷蛮时所用。大殿后壁嵌有许多石刻,东壁是当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诸葛亮《隆中对》,表达出“三顾频繁天下计,一朝开济老臣心”的壮志雄心;西壁则是宋代名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所书的诸葛亮《出师表》,踊跃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执著。旧时壁间曾存一首无名氏的题诗:“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阳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对诸葛亮“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的忠贞执着钦佩之至,后人誉为“与杜子美千秋伯仲”。殿内外匾对甚多,都是对诸葛亮的讴歌和追思,有郭沫若的“好为梁父吟,志见出师表”,“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有刘咸荥的“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还有冯玉祥将军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清代四川盐运使赵蕃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据说此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好评。六十年代,毛主席曾评说“诸葛一生唯谨慎”。谨慎,是诸葛亮一生事业之所系,也是诸葛亮治国当政之道。不管是火烧新野还是水淹七军,不管是借东风还是华容道,都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稳操胜算的结果,即便是变起仓促的空城计也是他一生谨慎给人的震摄。如果说六出祁山是一如既往、精心筹划的执著追求,七擒孟获则是稳操胜算、攻心为上的长治久安。斯人斯行,“千古一人”的赞誉当之无愧,于品德,于操守,于气度,于智慧,于才干,于忠诚,不说前无古人,也确实少有来者。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称惠陵。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旁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史载,刘备于公元223年4月兵败病逝白帝城,墓中还葬有甘、吴二位夫人。寝殿有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在刘备墓前,情不自禁地想起西晋名士嵇康的一句话:“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刘备究竟算不算英雄?比之项羽、刘邦,刘备逊色多矣。煮酒论英雄时的机警,三英战吕布时的奋勇,三顾茅庐时的求贤若渴,携民渡江时的爱民如子,似乎只是初起草莽时才有那种英雄本色。待到基业初成,黄袍加身,就难免心浮气躁,忠言逆耳,刚愎自用。大敌当前,结记的只是个人恩怨,置诸葛亮和文武百官的劝谏于不顾,弃“匡扶汉室,拯救黎庶”的夙愿如敝履,终于酿成火烧连营八百里,败走白帝城,托孤永安宫的惨剧,蜀汉国势从此而大衰,这样的结局,不亦悲乎?陆游不禁为之感慨万分:“吴蜀本唇齿,悲哉乃连兵。尽锐下三硖,谁使复两京?”
民心是个秤,或许这也是先主庙香火不如丞相祠的主要原因吧。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11/16 8:19: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个,每页10个,1/1页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