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安的震撼
火车缓缓的驶入西安站,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了,那种兴奋让我根本无法记得困倦。我们大步流星的走出车站,今天的天气不错,找到了接站的人。我订的是国际青年旅社,这种旅社是国际联盟性质的,是为全世界各地的自助游者服务的,西安的还有接站服务,而且就在南门内,离西安的市中心(钟楼、鼓楼)、书院门都很近。接站的是个在西安读书的承德女孩,利用假期打工,现在的大学生都自力更生,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 我们坐上了旅社的车,司机和保罗打招呼,又问他看没看过皇家马德里的比赛。他倒不厌其烦,和人家讲我已经听过数次的答案。巴塞罗那、洛格罗尼奥、马德里、萨拉戈萨是我听得最多的地名。这个不喜欢足球的西班牙人说起足球也是头头是道,说白了,人家骨子里就有那东西。 我们很快就到了国际青年旅社,很古朴的装修,书架、笔墨、砚台、古色古香的桌椅,让我们立刻喜欢上了这里。我预定的时候已经没有标准间了,只有床位,没办法,不过还便宜呢(50元/天)。前台小姐说现在还没有退房的,让我们先存好包,中午再回来办理入住手续,保证一定有房间。好,没问题,先去玩。我们把行囊存在旅社,开始了我们在西安的旅程,兴奋、满足、狂妄…… 从北京带的水果都吃完了,先去吃了早饭。西安的早餐和北京没什么大的区别,毕竟都在北方。我们很简单的吃了些东西,就开始出发去碑林,我们的第一站。我们从书院门进去,书院门旁边的古塔也很有特点。书院一条街都是仿古建筑,有点类似北京的琉璃厂,卖些笔墨纸砚、书法字画什么的。穿过书院街,就到了碑林。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的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二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1787方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比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开成石经》,是唐文宗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刻成一部石经。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650252字。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东汉中平二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隶之典范。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在唐代书法艺苑中,名家辈出,时有杰作,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灿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创一体,欧阳通、徐浩、史维则、怀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与其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很相近,结构严谨,书法险劲,是值得珍视的书法名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等,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则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流利洒脱,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书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图案花纹。如唐刻《大智禅师碑》的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并用的图案作为装饰,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丽、活泼、美妙而有生气;《石台孝经》碑头上的浮雕卷云和狮子,碑座上线刻的精致蔓草、瑞兽等,也都表现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丽作风;唐刻《道因法师碑》座垢两侧,用流利的线条,刻出两组人物,共有十多个卷发深目的异国装束的人,牵马携犬,作准备出行状,是不可多得的线刻佳作;北魏的《元晕墓志》四侧,分别刻着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满填流动的云彩,呈现出飘逸而和谐的奇特意境。它们象绿林一样陪衬着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使碑林这座书法艺术宝库,更加瑰丽异常。 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不开的。宋代时,由于无人管理,珍贵的汉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砖甓,有的用于修桥,遭到人为的破坏。元代时,碑林的碑石曾两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发生8级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断裂。清乾隆三十七年,毕沅率同僚到碑林视察,只见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他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编目著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护碑林。毕沅对金石文字有浓厚兴趣,整修碑林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观览也”。 碑林内环境幽雅,郁郁葱葱,俨然像个书院。我们依次参观完了上面提到的碑刻,还有现场的表演,在这里我们碰到了很多外国的旅游团,他们都喜欢这些东西。来这种地方,如果不听导游讲,简直是一无所知。所以我跟着一个中国旅游团后面走,保罗则跟着一家法国人走,原因是他可以听得懂法语,但并不会说。 碑林内也有很多现代的书画作品供人欣赏和购买,如果你是这方面的行家,可以驻足停留。我倒是很喜欢那写栓马桩,桩上的石雕各个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代人栓马都这么讲究,汗颜~~~~~~ 我们在西安的第一站就让我们感到了这里的文化底蕴有多么深厚,看到那些外国人专注的眼神,目瞪口呆的惊讶,你会感到你是个中国人有多么自豪和骄傲。
未完......
PS:部分介绍来自网上资料
 |
|

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