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不是旅游的顺序,这是记忆的顺序。 当尘埃落定,纷纷扰扰之后的才是城市的真相。
2 大叻——豆浆、云、空中花园
天越来越寒,每天买七块钱一瓶并不特别的豆浆,倒很想念那2000一袋、装在塑料袋里、插上吸管、用橡皮筋绑住封口的豆浆。(如果不加逗号我怕你和被豆浆呛到一样憋死)
谈及一个城市,却首先甚至几乎唯一的想到一种食品,也许是我的一个特色。此时就说这里好了。
在盛夏的七八月造访一个国度,以为总是骄阳似火白布蒙面,却不曾想,是穿着羽绒服配凉鞋,带着毛线帽穿背心。
这就是越南,大叻。(DA Lat)
在中国人的游记中似乎甚少提到这个地方,了解是为零的,印象是全无的。除了《情人》中说这是法国人当年的避暑胜地,杜拉斯的朋友便来自此地。
在经过一天如坐飞机陡然升空的汽车旅途,在一个下着绵绵细雨的下午,在凭着中文旅游手册上寥寥的介绍,我们就这么随着一帮法国人、美国人……到了大叻。还没下车,就被路上行人身着的秋装来了个下马威,我们准备衣物以轻薄短小为原则,到哪里给自己保温啊?幸好大叻人早有准备,在一家越南品牌的休闲服专卖店稍做武装,在夜市的地摊上买了毛线帽子,再从行李中找出宽大的衣服把自己像日本人包装礼品一样裹好,御寒了。
若是冻僵了,不还有2000一袋的豆浆么?(合1元人民币)当然,大叻也是在越南我所去过的城市里唯一出售豆浆,特别还是滚烫的的城市。
据说以前的大叻没这么多的雨,可这些年云一直飘在头顶,风也挺大,忽忽的移动,一时风雨一时情,东边日出西边雨。太阳出来暖洋洋,小雨飘飘冷凄凄,这里的人省得麻烦也就做羽绒服加凉鞋加帽子的打扮了。
“这里位于高原,四季如春,市中心有一个湖,城市里种了好多花。”——回到家我激动的这么形容给朋友,她说怎么听着就是昆明啊。可那空气清新,那城市干静,昆明真比不了,甚至胡志明市、芽庄,越南的其他地方也比不了。所以这里也是越南国人的度假胜地,很多旅馆都住着来此旅行的越南游客,广场上也是和王府井一样热闹。而更有趣的,还能看见身着越南少数民族服装的高原地区游客。
很难在大叻找到一大块平地,上上下下的破路,似乎总是在路天相接的尽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有高层建筑,越南常见的三四层的瘦长彩色别墅座座相挨,巷子很窄没有什么人和车,总是让我想到曾在电视中看过的日本长崎那傍山的住宅群。
而在大叻最容易看到的,是在越南的大小城市都会看到的模仿法国艾佛尔铁塔的高塔,不知是为何用。到了晚间霓虹灯把大叻点缀起来,一派盛世祥和,国泰民安。刚到的那天不知赶上什么聚会,一群当地孩子组成的“鼓乐队”身着演出服在广场上有指挥的表演着,吹奏着不知什么古典名曲还是进行曲。很多围观的群众,还有挑在木杆子上卖的装在一个个袋子里像气球一样的棉花糖。
到了白天,这里依然是大叻的集市。大叻很小,几乎所有的餐饮、娱乐、休闲活动都在这市中心的广场周围。夜间卖衣服烧烤、日间卖花卖菜卖水果,大叻的蔬菜便宜,水果新鲜,花更不必说。大叻人很爱花,买上一束或一个扎好的小花篮,即使雨天骑着摩托车,花也安全的收拾妥当等着插到家中。
而所有的惊喜都比不上见到中国人说几句中文来的亲切、激动。在一次次对投宿的客店失望之后,非要执著的找导游手册上的一家有木地板的乡村风格的客栈。终于找到,有木地板的房间都满了,半地下室的房子虽然很古旧但正是有一种朴实耐用的生活之感,切实的漂泊过后的家的闲适。按照规定老板来找我们登记护照,才知道这个衣着整洁、行动利落的瘦小老头竟是个中国人。小时候在上海一带,后来随父母走啊逃啊(也可能是因为战争吧)就到了这里,娶了个越南女人。现在开了这家客栈,几次上了Lonely Planet。老人的中文还说得很好,让我激动的想哭。而走出客栈不远在街角有个卖越南式sub面包的中年女人,也是个中国人,只不过只会说粤语。于是,我们很爱晚上在她那里买两个白面包配上大叻特产的草莓果酱做第二天的早点。从早到晚,这个女人一直站在绵绵的雨丝里,她曾经向我们展示她穿了多少层衣服御寒,一个坚韧热情的人。
从湖的一侧看湖的另一侧,树影,山坡,房子,流动的浓云,一幅写意的水墨画。
这里流动最快的是云,最水灵灵的是被细雨洗刷的植物,最别致的是湖边的花园小径,最忘不了的是只属于度假的休闲和欢腾。
大叻可说是个浪漫的,可以犯犯花痴的世外桃源。盘踞高山之上,如清凉纯净的人间仙境,或许正有仙人身着白纱在湖边挥舞网兜、寻找那受伤的蝴蝶。
一切,放轻松。一切,放轻松。
3 在河内看人,在顺化看海,在会安看雨,在大叻看云。每个地方都有出乎意料的记忆,只有当时间久远了些之后,抽丝剥茧,遗忘之后的记忆才显得平平淡淡的难以忘怀。故事是刚开始,还是未完成,只是走在路上婉婉道来。
[本贴被作者于2007-2-8 15:49:33编辑] |
|
看着面前带着清香的柠檬水,幸福的模样日渐清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