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 |
 |
 |
 |
发帖:2 |
等级:初出茅庐 |
积分:6 |
注册:2007/6/6 |
|
大凡对远方怀有梦想的人,都狂爱/曾经狂爱过电影吧。我就是。
在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 - 这年代并非遥远,它就留驻在我的童年和少年岁月。那时候,按照自己的心愿出门远行,还是件令人怀疑的事情吧。除了出差,获罪,走亲戚和迁徙,谁会想到去旅行看风景?还不仅仅是没钱,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证明过,只有很少的钱也是可以旅行的。
回过头去看看,做孩子的,竟是被大人们像小鸡一般护在身边的。为什么那样护着?全是出于爱心?不,并不全是,是出于本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总结出那样的经验后转化成的本能:不可轻举妄动,否则大家都可能会有麻烦。在一些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在跟着别人一起高呼口号的时候,在给上中小学的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准备庆典时的演出服的时候,其实他们的心里,却明白地遵循着夹紧尾巴,谨小慎微,但求无过的生存准则。哪怕是在已经进入八十年代之后,这些痕迹依然挥之不去。
足不出户,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吧,生活的危险程度应该降到最低。
孩子不时地在长途车站和码头踯躅,朦胧地渴慕着神秘的远方。但那时候,能带着孩子去远方的,只有书、电影和收音机了。
整个中学时期都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一个人跷课躲进电影院里,对着银幕傻呼呼地又哭又笑,实在是一种释放和发泄。想跷课而不被老师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花了很多心思,也尝到了担惊受怕的滋味。只有一个学期,体育课被安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和下午的第一节,特别方便逃课去看中午场。总是高兴得连中午饭也顾不上吃。
跟着银幕上的画面,去过简爱和苔丝的英国,希茜公主的巴伐利亚和奥地利,艾丝美拉达和嘎西莫多的巴黎圣母院,波洛探长的尼罗河,瓦尔特的萨拉热窝,叶塞尼亚的墨西哥,哈姆雷特的丹麦,玛丝洛娃的俄罗斯,柳芭的苏联,冉阿让和基督山伯爵的法国……
看到了故事,丰富了情感,增长了认识,还遨游了那些遥不可及的异土远方,真是不亦乐乎。但银幕上现出剧终的字幕,灯光亮起,电影的旅程宣告结束,走出剧院,生活依旧,一种已经烂熟的果实的味道依然在熟悉的街道和房子间飘荡……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注定要远走高飞。生活在他方。如果不能走,不能飞,会痛苦,会沉沦、乏味。但能走多远,飞多高,谁知道?
仅在这一点上,当年的孩子今天有福了。如果他/她还一如当年般爱被电影诱惑,那么当电影的旅程结束,走出剧院,如果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满可以回家就开始计划甚至连夜整理行装,订好机票,向电影中的那地方进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