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 |
 |
 |
 |
发帖:5 |
等级:初出茅庐 |
积分:7 |
注册:2006/6/27 |
|
 |
|
秋 访 德 昌 (游 记) 这是一个初秋的周末。到这个名叫德昌的小县城,只为了看看那座百年历史的老教堂。步行穿过没有多少人的老街,很快就看到了那座古老的天主教堂的屋顶。灰白色。在一片灰黑色的片瓦老屋顶的衬托下,显得鹤立鸡群。
这座天主教堂,名叫“圣心堂”,始建于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属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被民宅重重叠叠地包围着,空间非常逼仄。走近,只能完全仰面才能看清楚门楼的细节。墙面由于年深日久地风吹雨打,已经班驳、剥落、泛黄、污秽。灰白的底色上不时出现灰黑的印记,那是岁月的烙印,磨损的痕迹。
教堂的整体建筑风格是罗马式的,细节上又加入中式风味,有种诡异的神秘的气息。围着教堂走来看去,以为时光倒流一个世纪。整体建筑构造的庄严肃穆气氛,被门前的一对顽皮活泼的石狮子打破了沉寂。屋顶的四个中国式飞檐翘角,又为南来北往的燕子提供了筑巢的好去处。旁边紧邻教会办的明爱幼儿园,不时传出孩子的欢笑声。于是,整个本来应该充满了严肃氛围的宗教场所,就变成了欢喜人世。它是如此的民间。如此的朴素。如此的爱意荡漾。立在布满了苍苍青苔的教堂墙下,仿佛听见时光流淌而过的缓慢声息,在岁月的辗转反侧之间,有一种无限静好的美丽。
听本堂的蔡神父讲,法国传教士光若瀚神父把天主教传入西昌地区后,购买田地建起这座教堂,之后又在本地陆续建起传习所、住房,和一所露德小学。想一想当年那些来自遥远异国他乡的传教士,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这么偏僻蛮荒的地方,不仅为当地百姓传教,还资助当地发展经济和教育文化,这样的精神至今也值得钦佩。正如蔡神父所说的,生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怎么生活,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著名的茶马古道也经过德昌。我在茶马古道百年老照片展览上,看到过一幅照片:《在圣心教堂前的彝族妇女》,那些身披查尔瓦的彝族妇女去做礼拜时站在圣心堂前,表情圣洁肃穆。那场景让我联想到《红楼梦》里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颇有人世的一番认真。
走进圣心堂。墙上画着献祭赎罪的圆形图案,洁白的羔羊放在圆心上,四周环绕着鲜红的玫瑰。图案的色彩已经灰暗,但依然美丽。蓝色的镜框里镶着天主十诫。明亮的玻璃上反映出尖拱修长的教堂窗户的影子,幽蓝的影像,天主教的圣义。似乎无论在这座教堂的任何一处,都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那幽蓝的痕迹,无处不在,发人深思,影映心底。
圣心堂所在的街道叫上翔街。这是德昌县城现在仅存的一段老街。老街以钟鼓楼为界,北面是下翔街,南面是上翔街。老街的路面已经不再是石板,但两旁的街面仍然保留着四川风味的廊檐和木条板门。周末的雨中的街道十分安静。只有半开的一门里,钻出一只黄色小猫,轻盈地跃过门槛,跳上屋顶去了。
钟鼓楼,又名魁星阁。始建于清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其间两度遭焚重建。想来那段岁月正是兵荒马乱之时,这“北达京畿”“南通蒙诏”的钟鼓楼,能够保存风貌至今,已是人世的一番幸喜。仰望这高高飞起的阁角,犹如俊逸地在空中弹奏横过它身侧的“电线”琴弦,那份神采飞扬,今天的建筑根本是望尘莫及。
塔形的三重阁从上到下挂着三匾额,北面是“歌风、魁星阁、会际风云”,南面是“吟月、魁星阁、光昭星斗”,书法苍劲有力,颇有气势。只是那么地遗憾,再也听不见原先悬挂在檐角的风铃,那悦耳的清音了。想着遥远年代里的风尘往事,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站,来往马帮的铃铛声混合着钟鼓楼上的风铃声,城门洞顶栖息的燕子呢喃声混合着车水马龙的热闹市井声,……纵使那样的岁月蛮荒艰苦,依然有着人世的祥和喜气。
德昌街边还有两株非常阔大茂密的绿树,可惜,都不能知道是什么品种,只有一块铭牌写着“古城名木,NO:0619”,挂在其中一株树枝上。可怜可爱的大树,想必也是历经了荏苒的岁月风霜,却连个名都没有落下,只有这么几个数字冷冰冰的代表着它们。可它们依旧生长地枝繁叶茂、青翠葱茏,一点不介意人对它的这般那样,依旧无怨无悔地撑着一方绿荫给路人乘凉遮雨。
其实,回忆今天所看到的这无名的古树、这飞扬的钟鼓楼、这陈旧的圣心教堂,这里所有的这一切,哪一件又不是以谦卑喜乐的姿态对不断想要摧毁它们的岁月以德抱怨呢?哪一件又不是在重生毁灭的飘摇之中依然有着亲近人世的喜乐活泼与大气恢弘呢?
白云为盖,流泉做琴。
即便它们被置落在这样的荒野山镇之间,“一曲两曲无人会”,细细想来,又都犹有那“雨过夜塘秋水深”的一番繁华意境。难道不是吗?
西 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