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泉 |
|
|
|
发帖:43 |
等级:青山茗客 |
积分:129 |
注册:2006/7/7 |
|
平湖秋月 白堤中段有锦带桥,旧称碧涵桥,虽然名声没有断桥那么响亮,但自有一种动人的情趣。锦带桥之佳佳在里外西湖的一桥相通,碧波相连,却里外有别。小船咿呀过桥洞,从万顷碧波渐入藕花深处,水天一碧变成了闹红一舸。那清新,那热烈,让人感受天地间的蓬勃生机。倘若逢上细雨蒙蒙的天时,如珠的雨珠便“大珠小珠落玉盘”似地敲打着游船的雨篷,更有一种“锦带桥边听雨眠”之幽趣。清代许承祖在《西湖渔唱》中专咏锦带桥的诗:“波光山色渐模糊,锦带桥平入画图。约略前身是渔父,一竿双桨占西湖。” 平湖秋月位于锦带桥西,三面临水,背倚孤山,景区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御碑亭、平湖秋月亭、四面厅、八角亭、湖天一碧楼等建筑组成。唐朝在此曾建有望湖亭,明人徐渭有《望湖亭》诗咏之:“亭上望湖水,晶光淡不流。镜宽万影落,玉湛一矶浮。寒入沙芦断,烟生野鹜投。若从湖上望,翻羡此亭幽。”明万历年间,望湖亭改建为龙王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亭旧址修建御书楼,并在楼前筑起三面临湖的一座平台,平台向南伸出水面,高阁凌波,绮窗俯水,视线低平,视野广阔,成为临湖赏月的好地方,白堤西端与孤山结合部也竖起了“平湖秋月”景名碑。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在南宋时尚无固定景址,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赏月赋诗词多为月夜泛舟西湖之作。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也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至今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例。直到清康熙皇帝品题西湖十景,才把这一地带作为景域所在。长锦铺地,丹红缀翠,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天开眉目山川丽;地得肤毛木石灵”,极富诗情画意。 杭州人赏月有三大去处:一是泛舟湖中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二是攀登凤凰山的月岩,大多数杭州人更喜欢且歌且行,涌到月白风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不仅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更因为“水天一碧,表里俱澄彻”。每当清秋气爽,玉镜高悬,湖平如镜,清辉如泻,水月交溶。远山的剪影在夜幕中渐渐消隐,皓月下的葛岭、苏堤、六桥、三竺等胜迹便推陈在人们的眼前。柔和的灯光里,临湖的亭台楼榭现出绰约的身影。苏白二堤如彩虹轻掠湖面。堤上绵延成链的灯影如繁星坠落,微风吹拂,荡漾的一湖秋水拨乱路灯的倒影,荡弯水中的垂虹,景色奇绝,而又深邃莫测。西湖的秋夜宁静温馨,凉凉的夜风裹携着江南丝竹之音贴着湖面吹来,几分凉爽,几分惬意,令人心旷神怡,如入蓬莱仙境,不知今夕何夕。不仅杭州人喜欢这诗一般的清幽,到过杭州的人也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宋王洧《平湖秋月》诗云:“万顷寒光一夕铺,水轮行处片云无,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明代徐文长也写过一首藏头诗:“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彰显“一色湖光万顷秋”的万般风情,还用每句诗的第一个字点明了“平湖秋月”的景名。平湖秋月有许多回味隽永的楹联,都是刻画秋夜美景的传世之作。清人德馨题曰:“玉镜净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冰壶清濯魄,对六桥三竺,九霄秋静月当头。”,秋月之绮丽神韵并致;骆成骧题曰:“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点明了平湖秋月的四季宜人;彭玉麟题曰:“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写的是一番心情,而江峰青所题“佳趣此偏多,量来秋水篙,照我全身都入画;吟怀闲不得,携有清风两袖,看花沿路去寻诗”,更把“明月清风入画图”的宜诗宜画说到了搔人心痒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