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 [投稿]眷念西湖之四 西湖三桥千古情(上)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本帖属于:浙江、杭州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
[投稿]眷念西湖之四 西湖三桥千古情(上)
楼主
在山泉
发帖:43
等级:青山茗客
积分:129
注册:2006/7/7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唐•;李贺:《苏小小墓》
烟雨江南,小桥流水,演绎的是“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的诗情画意。江南的桥,数以千计,悠悠岁月,留下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却一座又一座地记下了浪漫和惆怅。碧波连天的西湖之上,矫若游龙、跨似晴虹的石桥何止百数,却独独提出断桥、西泠、长桥而名为西湖三桥,实在是因为她们是杭州人心目中的三大情桥。每一座桥都演绎着一个凄美哀怨的故事,每一座桥都诉说着忠贞不渝的情感,每一座桥都给后人留下了无悔尽的感慨,缠绵悱恻,可歌可泣。风光旖旎的西湖便多了几分浪漫和伤感,那湖光也仿佛因为激动而珠泪盈盈。
在白堤的尽头,栖霞岭下的绿荫深处,有一座环拱如月的石桥,这便是人称西湖第一桥的西冷桥。西泠桥,又名西林桥、西陵桥,是栖霞岭连接孤山风景区的惟一通道,古名西陵、西林和西村,原是一处渡口。古人的诗画中,常有“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之说,南宋定都杭州后,西泠桥更成为了人们游湖的汇集之所。元宵节过后,都人争先出城,泛舟湖上,所谓“探春”。一时水面上的龙舟画舫,栉比鳞次;笙歌箫鼓,声闻远近。至午,外湖游船尽集西泠桥畔,而后依次徐徐过桥进入里湖,南宋词人周密用“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的诗句描摹当年的繁华。西冷桥面对北山,跨接内外两湖,既有“轻掩薄雾斜阳”的北山美景作衬,又傍水光滟潋、画船笙歌的湖上风光铺衍,从孤山北麓连绵而来的芳草碧树更递送着无限情趣,古人遂有“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的赞叹。
西泠桥是一座普通的桥,除了拥有西湖惯有的柔媚,与湖上众多拱桥别无多大的差异。但西冷桥又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她是西子湖畔的三大情桥之一,一座与钱塘才女苏小小一起铭刻在野史上的情人桥。因为有了苏小小的香魂一缕,而最惹诗人情怀缱绻。比起其他曲折有致、飘逸似带的美丽的桥有着更多的华丽篇章。
西泠桥的特别之处就在桥北西侧有座六角形的“慕才亭”,亭子中间就是苏小小的长眠之地。墓为南齐时滑州刺史鲍仁所建,清乾隆时改为石砌八棱角、上覆青瓦丹柱墓亭,民国初年改为外包水泥的圆丘形墓。因为历代凭吊的人太多,墓顶的水泥被人抚摸得油光锃亮,即使是在阴雨天时,也照得见湖光辉映。“慕才亭”的亭柱上刻满了前人凭吊的楹联,叶赫集句题写的“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徐兰修的“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王成瑞“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还有“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等等,而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曾济的“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千百年来让人驻足吟唱。“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见于六朝南陈徐陵(孝穆)编集的诗集《玉台新咏》。 苏小小是六朝南齐时钱唐有名的歌妓,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更是一个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的才女。苏小小原本出身殷实人家,先世曾在东晋朝廷为官,晋亡后举家流落到钱塘。到苏小小父母一代,还是身价显赫的当地富商。苏小小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因长得玲珑娇小,就取名小小,自小被视为掌上明珠。苏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沿袭了祖上香书遗风,聪明灵慧的苏小小深受薰染,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可惜好景不长,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就相继谢世,苏小小就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终因生活所迫,误落风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她作过一首《杨柳枝词》:“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不甘堕落的她,心中渴望真诚的爱,但她的身份却使她无权拥有,但她敢想也敢说,“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便如一纸招聘广告说出她的希望。她还自制了一辆油壁香车,流连湖畔山间,在彷徨西湖山水中寻求寄托。偶然的一天,她与一表人材的少年阮郁邂逅相遇,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一曲“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便成了定情的誓言,这对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结成良缘。毕竟好梦难竟,仅仅过了三个月的婚后幸福生活,在京做官的阮郁之父派人催归,阮郁不敢违抗,一揖而别,从此杳如黄鹤。“男女之情,薄似云烟,短似朝露”,苏小小因此心灰意冷,“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年仅十九岁的她便在满腔悲愤中香消玉殒。临终遗言“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只愿埋骨西泠,以全爱心”。花似人,人终非花。人的生命有时甚至比花还要脆弱,风来了,花开了,风去了,花谢了。在凄冷的秋风中,在迷蒙的尘世里,花落人去,沉寂无声,留下的只是耐人寻味。
苏小小虽是风尘中人,却独有知人识才的慧眼,更不乏仗义疏财的豪侠。她在烟霞岭下的破庙中邂逅萤窗青灯下攻读诗文的贫士鲍仁,谈吐不凡生钦敬,怜才之情油然而生。得知鲍仁家境贫寒,遂变卖妆奁,慷慨解囊,资助鲍仁上京赶考。次年的夏秋之交,苏小小夜犯风寒,终致卧床不起。这时鲍仁已在京城金榜题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带着如花似锦的功名和知恩图报的虔诚,鲍仁专程赶到钱塘答谢苏小小。却不料西冷桥畔人去楼空,孤山岭间香魂飘渺。带着刻骨铭心的感激而来,却因为香销玉殒而无以为报,鲍仁唯有抚棺痛哭谢知音。遵照苏小小的遗愿,鲍仁把她安葬在西冷桥下的山水佳处。墓前立起高大的石碑,上题“钱唐苏小小之墓”,并在墓上建亭,取名“慕才亭”。“君子受惠不言谢”,六角亭中留下了无限感激的知遇之情。钱塘的文人骚客也闻讯赶到苏小小墓前凭吊,他们祭奠的也许不是一缕幽幽的怨魂,心中的惆怅更因为“知音难求”的无限感慨。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苏小小的才气、骨气和侠气倾倒古今,“吴儿解记真娘墓,杭俗犹有苏小坟” 西泠桥边从此留下了无数激情的诗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甚至把苏小小同忠心义胆的伍子胥相提并论:“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明人徐渭深为苏小小的遭遇愤愤不平:“一抔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 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清代风流冠世的钱塘诗人袁枚,更把“钱塘苏小是乡亲”七个字镌刻在随身携带的印章上,牵念之情已非言语所能比拟。
尽管如此,同西湖边的其他二大情桥相比,西泠桥总是少了几分圆满,多了一种冷落。袁宏道在《西泠桥》诗中深表惋惜:“西泠桥,水长在。松叶细如针,不肯结罗带。莺如衫,燕如钗,油壁车,砍为柴,青骢马,自西来。昨日树头花,今日陌上土。恨血与啼魂,一半逐风雨。”无论是断桥的白蛇与许仙,还是长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爱情都是一种男女双方的相守与承诺,他们之间是相亲相爱相通的,尽管经历了几多劫难,爱情总是辉放永恒的光芒,显示出动天地、泣鬼神的无穷力量。惟独西泠,只是一种孤独的爱,一种凄美的爱,一种出自真诚却又永远无法得到响应的爱,这样的爱虽然也很纯洁,但它只属于苏小小一人,留给世间的只是成为一种失落的幽怨、无比的凄徨。倒是她的惜才、爱才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文人多有落魄时,而苏小小却能不拘形迹,慧眼识英雄,相比世人的“人情冷暖,狗眼高低”,更激起人们心中“士为知已者死”的强烈反响。从那个刺史大人白衣白冠抚棺恸哭并在亭子上刻下“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十个大字之时起,这段佳话便在历代文人心底萦绕不去。怀才不遇的艾怨,孤芳自赏的岑寂,“慕才亭”旁点燃起渴求知音的热望,追慕声中充盈着同病相怜的感叹。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7/9 15:28:00
共1个,每页10个,1/1页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返回论坛首页
旅游新闻
有问必答
票!票!全!
旅游曝黑台
旅行社交流
导游天地
说吧聊吧
时尚生活
爱心互助
地震来了
广告专区
论坛公告
站务处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图 标: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