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投稿]眷念西湖之五 西湖眉眼在孤山(上)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本帖属于:浙江、杭州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投稿]眷念西湖之五 西湖眉眼在孤山(上) 楼主
在山泉 离线
发帖:43
等级:青山茗客
积分:129
注册:2006/7/7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唐•;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孤山,又名孤屿,是西湖北山栖霞岭的支脉浮出水面形成的天然岛屿。山高38米,面积三百亩,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然而却是西湖湖中最大的岛屿,因“四周碧波紫绕,一山孤峙湖中”而得名。唐时筑起了白堤,孤山始与湖岸相通,杭城遂有“孤山不孤,断桥不断”之谓。孤山南临外湖,北濒里湖,东接白堤过断桥而至钱塘门,西跨西泠桥而与北山相连。孤山风光秀丽,环山叠翠。如画屏列几案前,盘郁重湖之间,水石草木皆有幽色,天光云影明镜辉映,亭台楼阁错落别致,其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尔,位踞全湖之胜,古人素有“蓬莱宫在海中央”之谓,今人也目之为“西湖眉眼之所在”。唐人张祜在《孤山》诗中点明了孤山之趣:“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传神之句,不迳而走。
孤山是西湖著名风景区,长期以来却被封建帝王霸占为后宫花园。南宋理宗(公元1252年)曾在此兴筑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圈进了御花园。清朝康熙皇帝巡游江南,历览西湖美景,又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至今留下了“西湖天下景”和多处皇家行宫的遗址。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并称为“西湖四大丛林”,绮丽风光终不许百姓涉足雷池一步。辛亥革命后,孤山才挣脱了皇家的禁锢回到了民间,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孤山改称中山公园,才正式对外开放。
中山公园东与白堤终端的“平湖秋月”隔路相对,门口有两座汉白玉大狮子,是杭州目前最古老的汉白玉作品。四开朱漆大门正对着秀丽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风光应接不暇,画船游移,笙歌悠扬,天高任鸟飞,花重由蝶舞。醉人湖风分花拂柳,引导远处青山来朝,迷蒙烟水轻波微澜,天光云景驻足徘徊,宫殿式造型的门庭显得庄严凝重。公园占地偌大,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完美结合,内部布置曲折有致。跨进大门,宽阔笔直的园路洒满了林荫,花木掩映,直指耸峙的青山。路尽头的石壁上镌有“孤山”两个笔力遒劲的丹书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石壁的两旁各建有一座石亭,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末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资助灾民而建的,亭台石坊上刻有“善与人同”的题额。沿着石壁东侧的台阶而上,则是一座宽大的平台,森森的中山林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涌绿耸翠,飘香留芳。平台的东侧,有一处碧水环绕的小巧园林,这就是有名的皇家园林“西湖天下景”。假山叠石参差,错落有致;老树苍虬,挺拔百年浩气,繁花馥郁,流连满园芬芳。水光滟潋,绿影扶竦,点景成趣。“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勾勒出西湖的娇娜妩媚。沿着山石台阶而下,走过一步三折的石板小桥,波光辉映中有亭翼然,丹柱画栋,升腾盎然生机,檐角展翅,欲飞俊逸神韵。中间匾额是康有为题写“西湖天下景”五个大字,取意苏东坡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的诗句,许人如和煦的春风。两旁柱子有行草相间书写的黑字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十分引人注目而又耐人寻味。虽然只有十个重叠的单字,却让人抒发出无尽的感叹。因为标点句读的不同,楹联至少有十五种不同的读法,种种读法都会迭陈出意义不同的联语,摹画出神采各异的意境,在人们心中唤起风韵迥别的遐思。既可直读作“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也可倒读成“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可以整句作一段读,也可点断成二段、三段,读作“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自然也能倒读成句:“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还可以把叠字分开,读作“水明山秀,水山处处明秀;晴好雨奇,晴雨时时好奇”、“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此外还有跳读,甚至还可以按行书草书字体读,“水处明,山处秀,水明山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水山明,水山秀,处处明秀;晴雨好,晴雨奇,时时好奇”和“水山处明秀;晴雨时好奇”,变化无穷的联语直把“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的烟雨江南写活了、写神了。字字珠玑,句句奇妙,尽显西湖无景不奇,无处不美,无季不佳,无时不丽的丰神秀韵,给人以一抒胸臆的快乐和舒畅。

放鹤亭
沿“绿云径”石阶而下,一条花岗石板铺就的小路,逶迤在疏枝横斜的梅树林中,把人引向山麓的放鹤亭。放鹤亭,是后人纪念宋代隐士林逋的纪念性建筑。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号和靖,钱塘(今杭州)人。少时父母早亡,但他勤奋好学,经史百家无不通晓,且擅书画,工诗词。不知是因为似苏东坡那样的“满肚子不合时宜“,还是追慕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林逋一生无意功名,结茅为室,编竹为篱,长期隐居孤山。曾言:“人生贵适志耳,志之所适,方为吾贵。每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临终还留有绝句曰:“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仿佛庆幸终生未曾“摧眉折腰事权贵”。
林逋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更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性情中人,深黯儿女情长,一阙《相思令》令人回肠百转——“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生”,情真意切,不亚于柳永的《雨霖铃》,实在也是一个痴情的情种。但他最终终于选择了终生不仕也不娶的孤隐生涯,日以赋诗作书、种梅养鹤为乐,自诩“梅妻鹤子”。林逋爱梅,亲手在孤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余株梅树,不惟暗香浮动,沁人心脾,酝成一片香雪海,而且一日取一树之值为用,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雅致得引人妒忌。他的《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逋还养了两只鹤,驯养得颇通人意,简直成了他的“传呼机”:每当林逋泛舟西湖赏悦山水时有客来访,童子便开樊放鹤,白鹤纵入云霄,在湖上起舞盘旋,林逋见了必棹艇遄归,鹤便成了宾客临门的“消息树”。传说此鹤不但有灵性,而且知恩感遇,林逋死后,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悲呜而死,人们将它葬于墓侧,取名鹤冢。林和靖隐居孤山,足迹不入城市者3O余年,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甘心淡泊,有人钦敬,有人叽刺。也许是同病相怜,苏东坡在《书林逋诗后》对林逋大加赞扬:“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见曾梦见,瞳子瞭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而王思任则在《孤山》诗中感慨他的清凄孤寂:“淡水浓山画里开,无船不署好楼台。春当花月人如戏,烟入湖灯声乱催。万事贤愚同一醉,百年修短未须哀。只怜逋老栖孤鹤,寂寞寒篱几树梅。”也有人批评林逋归隐沽名钓誉,自抬身价。活着时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还明令地方官吏定期慰问;死后,宋仁宗赵祯赐给他“和靖先生”的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隐士,把个隐士做得地地道道,竟也名垂青史。陈鹤在《题孤山林隐君祠》诗中吐露了艳羡的心情:“ 孤山春欲半,犹及见梅花。笑踏王孙草,闲寻处士家。尘心莹水镜,野服映山霞。岩壑长如此,荣名岂足夸”。南宋的文及翁更指责他只顾个人安乐,全不管国家安危,百姓游离:“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坠泪。簇乐红妆摇画艇,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传严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千秋功罪,谁人忍与评说?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7/9 15:33: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个,每页10个,1/1页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