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投稿]眷念西湖之七 峰从天外飞来(上)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本帖属于:浙江、杭州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投稿]眷念西湖之七 峰从天外飞来(上) 楼主
在山泉 离线
发帖:43
等级:青山茗客
积分:129
注册:2006/7/7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山上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树木葱笼,怪石峥嵘,秀丽绝伦,其景观与周围诸峰迥异。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见此峰怪石嶙峋,风景绝异,大为惊奇:“此乃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致有飞来峰之称。民间对飞来峰的由来却另有传说:相传峰下原是一人口稠密的村庄,山峰飞来之日,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感心血来潮,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全来在意。情急之下,济公冲进一户婚娶人家,背起新娘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打出来。忽然风劲雨急,天昏地暗,“轰隆”一声,一座山峰飞来压没了整个村庄。惊悸之余,人们才明白是济公拯救了大家,“飞来峰”之名由是而定。宋人胡仲弓有《飞来峰》诗:“山染西湖水漾青,孤高长对冷泉亭。飞来何不飞将去,空与山僧作画屏。”
飞来峰由来也奇,景色更有特异之处。飞来峰山高209米,全由石灰岩构成,山多奇岩怪石,岩骨暴露,峰棱如削,堕者欲倾,翘著欲飞,且又象形似物,倍添情趣。或如矫龙,或如奔象,或如卧虎,或如惊猿,仿佛开设了一座山石动物园。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飞来峰多岩溶洞壑,以青林、玉乳、龙泓、射旭(一线天)、呼猿等岩洞最为著名。青林洞因多冬夏常青的桂树,故有“青林"之称。洞内岩石镌有"金光"两字,又称金光洞。又因洞口怪石嶙刚,形如猛虎张开嘴巴,也俗称老虎洞。洞内有济公床及济公烧狗肉的遗迹。玉乳洞镌有数十尊大小罗汉,故又名罗汉洞。龙泓洞,又名观音洞、通天洞。西过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线天,“一线天”三字为清道光年间文人的墨迹。传说在这里可以经“一线见天堂”,看到“玉观音”的佛教圣景。飞来峰的“一线天”精小别致,洞顶只有一线微光,要看到“一线天”,先要找准方位。而在雨天,即使位置找准了,也看不到“一线天”,那只能怪没有缘份。峰前有灵隐涧,涧水清彻可爱。梅雨时节,水势汹涌,声如轻雷。明人袁宏道大为称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清人王适荪《游飞来峰》诗赞曰:“峰峰形势极玲珑,灵根秀列摩苍穹。一峰已尽一峰起,峰峰面面无雷同。我来绝顶徘徊久,天风飒飒吹襟袖。恍疑羽化欲仙去,此峰自合名灵鹫”。
飞来峰是一座高仅209米的石灰岩山峰,在玲珑滋润的怪石和奇幻多变的洞穴中,布满了五代至元代的大批石窟造像,共有153龛,470余尊之多,大多集中在飞来峰东南麓的溶
洞内外石壁上,以峰顶伏犀泉上和金光洞(即射旭洞)、玉乳洞、龙泓洞三洞最为著名。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是青林洞入口西侧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3尊造像都坐在高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有缘饰火焰纹的背光,保留着明显的晚唐的风格。雕凿最精致的,是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的“卢舍那佛会”浮雕,壸门式花头龛高146厘米,宽150厘米。本尊卢舍那,头戴宝冠,身着圆领通肩袈裟,端坐在高束腰莲座上,双手作说法状;左侧文殊菩萨骑狮,由拂蒜牵引,狮旁有一侏儒;右侧普贤菩萨骑象,由獠蛮牵引,象旁亦有一侏儒;又有菩萨4尊、天王4尊分立两旁;龛楣上端有飞天两身,戴宝冠,着天衣,佩璎珞,捧鲜花,衣袂飘飘,凌空飞舞。最让人喜闻乐见、且又是最大的造像则是冷泉溪南侧的一龛南宋布袋弥勒像,粗眉大眼,嘻笑颜开,一手按布袋,一手执念珠,袒腰踞坐,自然生动,杭州人称之为“哈喇菩萨”。两侧围绕十八罗汉,依山势布局,或静或动,姿态各异,整组造像画面和谐统一,活泼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到灵隐的人没有不在此祈福园缘的。虽然飞来峰石刻造像的规模与气势不及敦煌、云岗和龙门,但因为她保留了100多尊元代造像,弥补了北方佛教造像中断缺的不足,在中国石窟雕刻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飞来峰半山腰有翠微亭,亭名取自岳飞的《池州翠微亭》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悼念冤死的战友岳飞而建。翠微亭小巧玲珑,亭旁山径旋绕,掩映在苍松古木之中,沉静中透着悲壮。亭上有楹联云:“路转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前贤”,大有斯人已去,空有感慨的惆怅。当年的金戈铁马已随雨打风吹去,山下的溪水依然流不尽过往的岁月,只有灵隐寺的袅袅梵音时时发出无奈的叹息。

泉自何时冷起
出飞来峰,洞口即是冷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天女散花,而灵隐溪益见溪流湍急,景色幽深。冷泉的特点是冷,宋人潘阆《忆余杭》说:“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 清代江元文更进一步引伸出“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
冷泉亭依涧而立。亭子是唐时杭州刺史元英所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特地撰写了《冷泉亭记》一文:“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 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 “山树为幄, 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 阶平 ,会而观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唐时冷泉上有5座亭子,除冷泉亭外,还建有“虚白”、“候仙”、“观风”、“见山”四个亭子,均为前任郡守所建。按白居易的说法,五亭建成,“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后因山洪爆发,四亭俱毁,冷泉亭也于明万历年间移建岸边。亭内原有一匾额,“冷泉”二字为白居易手书,“亭”字为苏轼续写,现已不存。亭上有董其昌的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因为写得很有意趣,后人作答也大有人在。金安清说“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 升泰说“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仿佛熟视无睹,无所用心;清代名将左宗棠的联句似得禅理:“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本自佛家经典,有一种超凡入胜的韵味;范抡选则谓:“洗热肠泉是冷;护净土峰故飞”,把把淙淙冷泉人性化了。更有趣的是清末大师俞樾一家也为此争论不休:俞樾先作“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则称不如“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其实异曲同工,同归于虚幻空灵。后数日,其女返家,谈起冷泉亭觅联之事,女沉思良久,笑道:“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寻根究源,查到了治水的夏禹和拔山的项羽身上,寓意特别深长,俞樾也自愧不如,“不禁襟袖之淋漓也”。历代还有许多咏冷泉的诗,宋人林稹《冷泉亭》诗曰:“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王镃说“天风吹断树飘声,耳洗灵泉得隐名。流到元嘉河路变,宋时恐失晋时清”锋芒毕露,发人深省。
溪上尚存有“壑雷”一亭。建于宋代,苏东坡有诗称“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此亭因诗而得名。亭中前人吟咏颇多,有“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泉能择物,出山要有热心肠”意在言外,“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偷心未尽,眼前听取一雷声”,稍寓讽谏;“飞瀑渟泉,迹在名山偏耐冷;巨雷纵壑,心如止水总无惊”,畅抒恬淡之情。而许应荣所题“飞瀑欲凌空,远度峰头作霖雨;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志在千里,毕尽冷泉风光。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7/9 15:42: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个,每页10个,1/1页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