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投稿]眷念西湖之十二 郡亭枕上看潮头(上)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本帖属于:浙江、杭州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投稿]眷念西湖之十二 郡亭枕上看潮头(上) 楼主
在山泉 离线
发帖:43
等级:青山茗客
积分:129
注册:2006/7/7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受龛、赭二山约束,往西到澉浦时江面骤缩至20公里,河床急剧抬高。起潮时,大量潮水拥入狭浅的河道,逆流而上,后推前阻,“蹙不得骋”,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隔碍洪波,迫使潮头陡立,涨成壁立江面的一道水岭,“与山争势,汹而为涛”,出现极其惊险而又十分壮观的场面。潮头最高时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奔腾澎湃,势无匹敌。庄子《南华经》记载:“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郦道元《水经注》则有“江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百丈有余”的记载。明人张舆有诗赞曰:“罗刹江(即钱塘江)头八月潮,吞山挟海势雄豪。六鳌倒卷银河阔,万马横奔雪嶂高。”
古代科学落后,人们无法解释这种极为壮观的自然现象,于是就产生了“海鳅之出入”、“神龙之变化”的推测。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屡谏吴王远西施杀勾践,忤了龙鳞,被吴王赐以属镂之剑逼死,还鞭尸三百,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忠心不改,死后也仍然念念不忘征伐越国,宋人罗公升诗曰:“白马扬波信有神,了知忠愤不缘身。潮头却向西陵出,犹为君王击越人”。也有人说伍子胥忠而见疑,魂魄不散,怨恨化作汹涌怒涛,陆游在《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就说过“梦笔桥东夜系船,残灯耿耿不成眠。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 喻良能也说“万叠银山出海门,百川渺渺不劳吞。晴江斗起黏天浪,一洗忠胥愤屈魂”。民间祭祀潮神伍子胥,还拉上了越国大夫文种,二个生前各为其主、刀剑相向的仇敌因为一样的忠君爱国而走到了一起,并驾齐驱于波涛之上:伍子胥在前,曰“潮”;文种在后,曰“汐”,可谓生死殊途,功业同归了。宋人苏颂有《观潮》诗纪之:“尝观七发论涛篇,比物侔形恨未妍。声入闾阎家十万,势陵组练甲三千。冯夷海若凭深险,种魄胥神竟后先。纵使风波能鼓怒,终归漩澓作澄渊”。
其实潮汐不过是一种海洋水体受到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地球)引力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而形成的周期性运动,当两者的合力最大时,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形成大潮;反之,则为小潮。因此潮汐的出现极有规律:农历初一、十五,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大潮就汹涌咆哮。到了初八、二十三,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这时就出现两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称为 “半日潮”。每年的中秋前后,太阳、月球、地球的相互位置接近直线相连 ,而且又是一年中地球比较接近太阳的时候,所以秋潮特别大。古人对此也细作研究,宋时范仲淹有“把酒问东溟,潮從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的分析,而同时的和尚释赞宁则写出《括浙江潮候》诗:“午未未未申,申卯卯辰辰。巳巳巳午午,朔望一般轮”,把钱江潮每日两潮,间隔约12小时,每天来潮往后推迟约45分钟,半月循环一周的规律条理得清清楚楚。
农历的8月18日,观潮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这时的岸边,人山人海,万头躜动,人们焦急地等待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不一会儿,忽见人群骚动,只见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第一次观潮的人总会误认为是一座堤坝,还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不是潮水,潮头已由远而近奔驰而来。两股潮卷起浪花,泛起白沫,奔腾趵突,从远处缓缓推近,至狮子头一带会合,崭现一个渐渐缩小的人字,潮头拍击,窜起2米多高的浪花。“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这就是观潮的第一景“人字潮”。会合后的“人字潮”仿佛凭空增添了力量,相拥追逐中,涛声越来越响,潮头越堆越高,人字越来越小,慢慢地变成了齐头并进的一堵高大的水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这就是观潮的第二景“一线潮”。当人们还没有看清人字变一线的过程,卷地而来的怒涛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咆哮在脚下,捶击着高大的堤岸,“霜戈银界,万马腾空,雷击霆砰,震天沃日,流珠溅沫,飞洒天半,大地若为之动摇。”,让人感受到“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气势和惊骇。当其时也,堤岸上欢呼声、惊叫声、奔跑的脚步此起彼伏,人声、涛声声若雷动,人人兴高采烈。当然也会有乐极生悲的时候,旧时曾有巨潮冲上堤岸的记载,风狂浪急,“横扫千军如卷席”,欢呼的人群、蹒跚的牲畜,乃至铁铸的镇海神牛统统落入了水晶宫里,凄云惨雾,鬼哭人号,名曰“怪潮”,实在是让人永远刻骨铭心的特大潮灾。
钱江潮来得迅猛,去得也潇洒。“雷轰万鼓勒潮回,无复亭前雪作堆”。平静的浪花下来凭借着蕴藏的巨大力量,卷起浪花,浩浩荡荡地逆江西去。中国的江河大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人们常常把江水倒流和岁月回转相提并论。苏东坡在庐山见到涧水东流,不禁欣喜若狂,咏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难怪宋人李处权要在钱江观潮后感慨“只言沧海无回浪,岂信长江有逆流”了。钱江潮涌正是这样以自己的形、声、势供人鉴赏,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
浙江秋涛,天下闻名。汉时枚乘《七发》有“观涛于广陵之曲江”之句,晋代顾恺之有钱塘江《观潮赋》传世,钱江观潮,古而有之。杭州观潮之风,始于唐,盛于南宋,以每年夏历八月十八为最,并由此生发、形成种种传统人文活动景观。唐代,每年夏历八月十八日,杭州附近数百里远近之人都赶往江边观潮,刺史衙门还专为观潮建“虚白亭”。白居易《潮》诗有:“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唐人徐凝有“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诗纪其盛。宋时临安(今杭州)江干潮势最盛,苏轼《八月十五看潮》诗有“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之句。时人周密《武林旧事》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梦粱录》卷四亦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始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型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海门乍见一线白,江下涛头十丈黄。数点红旗争出没,千艘飞橹下沧浪。”时人潘阆的《酒泉子》词更是绘声绘色:“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元、明、清以来,钱江观潮盛况历久不衰,成为一年一度的杭城风俗。元代浙江乡试,曾以《浙江潮赋》命题。仇远《潮》诗描述涌潮有“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覆背雪山倾”句。诗人高得阳《浙江秋涛》:“秋满吴天八月中,潮头万丈驾西风。云驱蛟蜃雷霆斗,水击鲲鹏渤泻空。自古江山夸壮观,至今你老说英雄。诸溪近海徒相应,气势那级与此同。”康熙帝两次观潮均有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诗云:“相传冰岸雪崖势,滚滚掀翻涌怒涛。风静不闻千里浪,三临越地识江皋”。可见古今同好。看不厌的江潮,抑不住的心潮,涌不断的人潮,近年来又增加了流不完的车潮,年年岁岁演绎着欢乐和振奋,也许这才是人们心中奔腾不息的浙江潮。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7/9 15:58: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个,每页10个,1/1页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