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有问必答|票!票!全!|旅游曝黑台|旅行社交流|导游天地|说吧聊吧|时尚生活|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投稿]眷念西湖之十二 郡亭枕上看潮头(下)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本帖属于:浙江、杭州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主题:[投稿]眷念西湖之十二 郡亭枕上看潮头(下) 楼主
在山泉 离线
发帖:43
等级:青山茗客
积分:129
注册:2006/7/7
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其地旧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初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共九级,高五十余丈,顶上装灯,江上夜航船只赖以导航。六和之名出自佛经“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戒和敬、是和敬、见和敬、利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以显示其广阔的含义。太平兴国中改寺名为“开化寺”。北宋宣和三年(1121)塔被焚毁,复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重建,隆兴元年(1163)建成。明朝正统二年,重修顶层和塔刹,外部十三层木檐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现存的六和塔是南宋的塔身,明代的塔刹,清代的塔外木结构,内七外十三层,坡积着历史的泉华。清朝乾隆皇帝游览到此,为宝塔每层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从一到七,妙语连珠,而梵音天籁,更见庄严。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壸门通外廊,映入青山绿水,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苍郁的林岚,如雪的江涛,赏心悦目,令人称艳。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现存的六和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高59.89米,占地888平方米。塔内七层,每层中心都有小室,均为柱子、斗拱仿木结构格式。四周廊子铺有踏磴,220余级螺旋形阶梯可直达塔顶。廊子二侧都有壸门,内通小室,外接廊檐。塔内小室层层相通,塔外木构檐廊十三层,每二层在塔内开门,均可凭栏眺望。明代张仲举有《登塔》诗:“江上浮屠一快登,望中烟火是西兴。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檐翘角上悬挂了104只铁铃,风过铃晃,铮铮琮琮,悦耳动听。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青檐红墙,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十分和谐。廊子内壁饰有“须弥座”。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着海石榴、荷叶花、宝相花等奇花异卉,凤凰、狮子、麒麟、仙鹿等神鸟瑞兽,还有飞仙、乐伎和回纹、云纹、如意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精雕细刻反映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精妙。塔内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书省的度碟碑与四十二家书家书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尚佛之风遗踪宛在。
登六和塔,阅山览江,目穷万里,思接八方。正感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更难忘“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诗一样地引人入胜、沁人心脾。据说《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最后都在六和塔出家为僧,圆寂于此,原因也在这难舍难分的江涛丽日。“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涛声到客船”,叱咤风云的英雄之气正宜与江涛为伴。六和塔与滔滔钱塘江相倚相望,江风古塔,境界雄壮。自从钱塘江大桥飞架南北后,塔竖桥横,阅古通今,湖光山色更为壮丽。

钱江大桥传奇
  钱塘江大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宏伟壮丽的景观。大桥全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两个部分。正桥十六孔,桥墩十五座。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两侧人行道各一点五米,雄伟壮观。大桥如虹飞架南北,铮铮铁骨肩负重任。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首次采用的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亡我中华。茅以升尽管不是政治家,但他热爱祖国,对时局的忧患使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子女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直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11月17日,大桥全面通车人们欢呼雀跃,汽车鸣笛志庆,火车也从大桥下呼啸而过,拉开了世界桥梁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在古今中外的建桥史上,还没有建桥同时准备炸桥的先例,更何况通车的时刻,车来人往的大桥上装满了烈性炸药!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铁蹄下。日军士兵友永河夫在硝烟弥漫中,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友永河夫来到北京,带着对战争的忏悔,满怀歉疚地把这张照片亲手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亲手建造而又亲手炸毁的大桥残影,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下8个大字。他的愿望直到全国解放之后的1953年才得以实现。如今,杭州段的钱塘江上耸立着六座大桥,钱江二桥、钱江三桥、钱江四桥……,唯独钱塘江大桥桥名不改,巍然屹立在月轮山前。大桥北堍,竖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铜像,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深沉的爱国主义者,人们也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的经历。“覆巢之下,宁有完卵”的古训,“落后就会挨打”的真理,在人们心头交织起振兴中华的最强音,似同钱塘江潮汹涌澎湃。





用户IP:*.*.*.*
发帖时间:2006/7/9 16:00:00   短消息 编辑 引用
发表帖子 发表投票 回复帖子
共1个,每页10个,1/1页 [1]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论坛跳转: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 密    码:
  • 主题标题:
  • 图    标:
  • 注意 音乐 强 弱 心 蛋糕
  •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  
  •  
  • 预览帖子 清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