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
 |
 |
 |
发帖:12 |
等级:浪迹天涯 |
积分:36 |
注册:2006/7/28 |
|
寒 山 寺 探 幽 在苏州城外的大运河河畔,有一座古老的“寒山寺”。它很受游人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唐代诗人张继曾为它写了一首《枫桥夜泊》。这首《枫桥夜泊》,宛如寒山寺的钟声,摄魂荡魄,脍炙人口,长鸣不衰,传播中外。可谓寺以诗显,诗以寺传,相得益彰,诗成了千古绝唱,寺也成了闻名古刹。从此,寒山寺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令人向往。 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就能看见座落在绿树丛中的寒山寺,碧瓦黄墙,朱楼绀宇,粉壁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交相辉映,一幅清幽古雅、气韵丛生的江南水乡画卷。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香烟缭绕,黄色的照壁上书写着“寒山寺”三个大字分外醒目。在钟声的陪伴下,我们来到了山门前。山门西向,从寺外看,黄墙绿树,在夕阳中格外鲜艳明媚。据导游说,这个门前就是张继泊船之处,一条垒砌的十分整齐的运河,沿河两岸,绿树掩映,古民居青砖蓝瓦,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派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风光。涓涓的河水,引人无限遐想。这里是不是张继泊船之处我无法考证,但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在历经千年时光的瀑布冲刷之后,却锤炼成永不磨灭的华彩乐章,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回响。据说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连日本的小学课本也载有张继的《枫桥夜泊》。 古寺坐东朝西,规模不大,但却精致典雅。寺前古木参天,黄墙碧瓦,殿宇古色古香,气势庄重肃穆。寺门上高悬着“古寒山寺”匾。经照墙,进山门,来到前院,顿觉满目葱郁,清幽萧远,别有一番洞天。寺内以肃穆庄严,雄居台基之上的大雄宝殿为中心,在一片葱郁的古木中,罗汉堂、藏经楼,楼阁高耸;寒拾殿、碑廊,回廊曲折;霜钟阁,枫江楼,庭院深幽。据史料记载,寒山寺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相传唐代杰出的隐逸高僧寒山、拾得曾游历于此,故名寒山寺。此故,寒山寺多处遗迹均以“寒拾”命名,如寒拾殿、寒拾泉、寒拾亭等等。大雄宝殿里如来佛像背后的墙壁上和后堂里,还分别供奉着三幅寒山拾得的古石刻画像,并嵌刻寒山的五言诗三十六首。宝殿右侧有一圆洞门,透过门洞,可以看见著名的钟楼,形成绝妙的对景。出大雄宝殿,穿藏经楼,我们直奔右侧那六角形重檐亭阁,它造型轻盈,轮廓优美,阁前一巨石,上书“听钟石”。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风流韵士为之倾慕,为之梦魂牵绕的钟楼。古今名人韦应物、岳飞、陆游、唐寅、文征明、康有为等人都曾在这里驻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墨宝。寺内还有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罗聘等人所作的寒山、拾得画像石刻,其中尤以清末朴学大师俞樾所书《枫桥夜泊》的绝笔之作石刻最为珍贵,与枫桥古寺、张继绝唱一起,被喻为“名刹三绝”,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漫步碑廊之中,你会被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息所感染,碑廊里竖立着古今中外名人碑刻数十方,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本为明代大文豪文征明所书,然而历经劫难,字迹已模糊残缺,至晚清又由学者俞樾重写再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当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书写的《枫桥夜泊》碑刻,也竖立在碑林醒目之处,其笔力遒劲,为名寺古刹增添了光彩。 一千多年前的晚唐诗人张继可能不会想到,他赴京应试落第,为避安史之乱,于客愁羁旅中随意吟咏的这首《枫桥夜泊》,竟然会诗韵钟声,悠悠扬扬,穿越千年岁月的栅栏,至今仍给寒山寺披上难以磨灭的鲜亮光泽。我站在“听钟石”旁静静沉思,突然,从钟楼里传来深远而厚重的钟声,那钟声,不禁令人升腾起思古之幽情,一千多年前张继乘兴吟诗的那个迷人的月夜和那忧郁而舒缓的歌声,渐渐向我飘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