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投稿]
[转贴]
图 标:
[CODE]引用梦在远方于2010/6/8 15:23:00说道: -----------[68]---------扎达姆村,风车讲述历史,木鞋踏出小路------ 朗朗丽日晴空下,四月的春色融融里,我来到了赞河边桑斯安斯的扎达姆村。这是一个处于尼德兰低地腹部的小村庄,在海平面以下四米。以风车木鞋闻名于世。这里的风车在讲述着既往的历史,这里的木鞋曾踏出弯弯的小路。 风车在我遥远的记忆里己影踪全无,我知道故乡以前曾或有过风车,但早已随着岁月一并逝去。有关风车的概念,最初似乎是跟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联系在一起的。三十年前,拨乱反正后重入课堂的我,在常熟如今曾园赵园充满书香墨气的宝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浸润着先人的翰味。记得第一次进图书馆,眼前豁然一亮,这么多书!我象刘姥姥进大观园,手足无措了,不知借什么书好了。后来在索引上捡索,凭着模糊的记忆,捧回了几本世界文学名著,其中有一本就是《堂吉诃德》。当读到堂吉诃德把几十架大风车当作邪恶的巨人,勇敢地冲上前去,最终被打倒的场面,心里在暗暗发笑。堂吉诃德的愚蠢和风车的威武,就这样被深深印在脑海里。一晃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幻想着能有一天见识见识堂吉诃德大战过的真正的风车。当然,风车的王国是荷兰,我也就一直企盼着能有荷兰一游。 现在扎达姆村赞河边那巨大的风车己遥遥在望,我的心禁不住怦怦直跳。一下车,我迫不及待象堂吉诃德一样直扑向那矗立在河边的巨大风车,我不是和它战斗,我要和它亲吻。 若干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水草茂密的低地和大片大片的滩涂,海潮袭来就是一片汪洋。敢于和海争斗的勇敢无畏的荷兰人民,一寸一寸坚持不懈筑堤拦海。终于,数百公里长的拦海大堤横亘在北海面前,海潮就此却步,望堤兴叹,这荷兰的拦海大堤真是人类的一个奇迹。据说人在遥遥的太空,远望地球,能看到人类活动的痕迹共有二处。一处是我国的万里长城,另一处便是荷兰拦海大堤。荷兰近半国土是围海造地而成,真令人不可思议! 大堤筑成后,堤内因地势低洼,难免积涝成灾。唯一的避害方法就是排出积水,可人力毕竟有限。聪明睿智的荷兰人充分利用靠海面积大,地势平缓,风力丰富的优势,发明了风车,利用风车产生的动力带动抽水车排灌,根治了内涝之患。在这一大片海平面下的尼德兰低地,建成了一个令世人称羡的人间乐园。风车立下了赫赫功劳,成了荷兰第一宝。全盛时期,荷兰全国有一万八千多架风车呢。 一架风车就是一部提供动力的机器,后来除用于排灌外,部分风车用于其它生产活动。比如磨面,榨油,造纸等等。 随着吱吱嗄嗄的转轴声响,我走进了巨大风叶傍的屋内。这是一架用于磨面的风车。共分二层,底层巨大的石磨在缓缓转动,当然它现在是定时空转着,定时也加入一些小麦在磨着,作为历史文物为游客表演着曾经的磨坊劳动场面。屋里显得有些尘土飞扬,磨坊主人对我笑着,古装打扮,欢迎我来买他的面,蒸中国的馍。 踩着吱呀有音的楼梯,我爬到了二层。这是风叶产生的动力传递到下层磨盘的动力连接转换部分。巨大的木质齿轮,或平或竖摆在那里,在慢慢转动,发出吱吱吱的声响。齿轮用硬色树木制成,相互咬合精当,合丝密缝,尽见荷兰工匠当时高超的手艺。据说一套连接转换装置一个熟练工匠一年多才能制成,值好几个金币呢。 下楼退出磨坊,再远观,风车象一个巨大的怪兽蹲在河边,遥想当年堂吉诃德,仗剑直上,岂不是螳臂挡车,这转动不息的巨大风车,怎会因一两个人的力阻而停止转动呢。 扎达姆村四周共有大大小小风车八百多架,已成世界有名的风车村,风车博物馆。风车创造了荷兰不朽的历史,荷兰也给风车不菲的荣誉。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就是荷兰的“风车日”。届时举国欢庆,还有民间歌舞活动,及各种古老的庆祝仪式。可惜仅相差十来天,老梦无缘亲见,想来有点遗憾。 大大小小的风车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村外阳光普照的原野,衬着碧绿的草地,伴着悠闲散漫的奶牛,和着微微吹拂的春风,娓娓轻声低语,向我们讲述着远逝的曾经的过去,向我们展示着真实的美丽的现在。 我在磨坊边的田埂上悠然散步,远眺一望无际的尼德兰低地,满目就二种颜色,天是蓝蓝的,地是绿绿的。天的蓝是深蓝深蓝的,我想用碧澄如洗,或一碧如洗,或清澈如晶,或什么什么来形容之,但都觉得不确切。我无能为力,我思乏词穷,我只好用小时候作文中写到的好蓝好蓝来描述了。深邃幽远的天空中偶有朵朵白云飘过,怎一个美字了得!地的绿是碧绿碧绿的,辽远的大地上没有我想象中的庄稼,都是绿绿的草。这绿草地都是一块一块的,中间有灌溉的水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绿草,在艳阳下微微晃动,灿然含笑。天蓝地绿,暖风熏人,老梦真怀疑是否在人间?! 荷兰的国宝-----风车,盈育了这物华天宝的尼德兰低地,这尼德兰低地又催生了荷兰另一国宝-----木鞋。 数百年前,荷兰农民辛勤地在开垦的土地上劳作,因地势实在低洼,虽经努力排灌,总难免潮湿无比。在泥泞的小路行走,在粘人的田里耕作,总觉行动不便。于是先有个别农夫鞋底绑块木头走路下地,感觉甚是方便。渐至鞋底用木块做成,再至做成真正的木鞋。穿着木鞋的好处有四,一是防水,二是不粘土,三是清洗方便,四是耐用。这样木鞋就成了荷兰农民特有的生活及劳动辅助用具,以至扬名天下,成了又一国宝。 老梦细细回忆,其实这木鞋我们这里过去也有的,有二种呢。一种是木拖鞋,夏天穿的。我小时候爷爷给我拿一块硬木的板,用锯截成凹形脚底状,上面钉一根皮带做成的襻,漫天星斗下就拖着踢踏踢踏满村敲地皮了。这木拖鞋又叫木伎,后商店里也卖过,现消失恐四十年不止了。 另有一种叫木套鞋,也是硬木做成的底,不过上面用厚布做成半截鞋状,再用桐油反复浸抹晒干而成。木鞋底还钉有凸出的伞状铁钉,防滑,故又谓之钉鞋。这木套鞋钉鞋是下雨天近距离穿用的。比如我下雨天要到隔壁二狗家白相,只需连原来脚上的鞋一并套进木套鞋就行,到了退出即可。木套鞋放在门边待回去再穿用。实际上就是鞋上再套鞋,故叫套鞋,因底为木料,防水,有铁钉,防滑,故叫木套鞋。这木套鞋在四五十年前很普遍,我的家乡周泾口是沿长江高乡,棉区,几乎家家都有,不知低乡稻区的人家以前有否? 现在这木拖鞋木套鞋早已随时代进步灰飞烟灭,被塑料拖鞋海绵拖鞋,塑料胶鞋橡胶胶鞋取代。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愈加提高,大环境也在不断改变。别说城市,农村里也是处处路面硬化,泥路己很少见到,有钱人是车来车往,连胶鞋也用不着了。过去我下雨天常穿的高筒橡胶套鞋,鞋店里也没了踪迹。这时代,进步真快啊! 木拖鞋木套鞋见证了几千年农耕时代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可惜的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偏居一隅的中国木鞋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未能形成中国的木鞋文化。就拿我上面写的木拖鞋木套鞋来说,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恐十之八九没有见过,要说我老梦真的在乱嚼臭喷咀了。 朋友们,爷爷奶奶还健在否?到他们住的可能乱七八糟的房间翻翻,或许还能觅到这历史的陈迹,民俗博物馆正在收集。再过若干年,就是珍贵的文物了,值大钱呢!呵呵! 荷兰则不同,国家很小,木鞋是其全国现象。随着时代进步,木鞋也早己退出生产生活领域。但其代表的聪明智慧,体现的特有地理生活特点,以及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发展成了荷兰特有的木鞋文化,至今还在发扬光大。 我走进了扎达姆村头的木鞋商店,这里墙上一排排,柜上一层层,头顶上一双双五颜六色的木鞋,大大小小充斥其间,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木鞋早成了荷兰最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之一。荷兰木鞋的大致特点是翘头凸跟,象一条弯弯的小船。我怀疑荷兰农夫穿了真能灵活行走?当然现在这些都是艺术化的工艺品了。其大小也差别很大,大的象船,可坐十来人。小的仅盈寸,一掌可托十来双。一般正常鞋大小的,装在精致的盒内,要卖几十欧元一双呢。老梦想想干瘪的口袋装不下,于是只在店内照了几个相,和几个笑容满面的售鞋小姐一起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至于贵宾区还有纯金打造的木鞋,纯银铸就的木鞋,镶嵌着钻石的木鞋,这些高档的其实不是木鞋的木鞋身价不菲。这些家伙精灵着呢,在柜台里聚光灯的映照下,或面无表情,铁板一块,或嘿嘿嗤笑,冷眼相对。他们知我是异域穷鬼,只有看的份。若是亿万大款,他们定会朝我挤眉弄眼,卖弄风骚,诱我甩出一万欧元,屁颠颠随我回家去也! 木鞋文化现已深入荷兰社会,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就是木鞋。食物的形状象木鞋,日用品的造型如木鞋,各种图案是木鞋,连房子也有木鞋形状的。木鞋象征着吉祥,坚韧,聪明,勇敢和无畏。荷兰民族就是穿着木鞋成长起来的民族。 木鞋商店的傍边就是供人参观的木鞋制作工场。木鞋的选料制作蛮有讲究的,荷兰当地一种特有柳树离地三尺左右一段柳木为最好。先浸泡在水中至少一年或几年,再截成坯料阴干,然后制作。这样制成的木鞋就不裂,不变形,既防水又透气。浸泡树材几年然后再用的做法我们这里也是用的。木鞋制作最早是人工刻凿,后来就简单机械化了。一个小伙子在简单的机器上操作,木屑飞舞,才几分钟时间,一双木鞋就雏形初成。小伙子拿着半成品木鞋朝我挥挥,灿烂地笑着。 出木鞋工场商店,就进入扎达姆村中了。呵,这童话般的小村在等着我老梦呢!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