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投稿]
[转贴]
图 标:
[CODE]引用菜刀于2006/9/7 14:01:00说道: 2、清贫的96K,我渴望一顿饱饭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碎石路段多于泥泞路,其实即使踩在软泥上,脚掌的疼痛也无可减轻,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在100K稍作休息后,再次上路我不仅前脚掌疼痛难忍,而且饥肠辘辘。我曾三次从包里掏出那两根营养棒,问大个子饿不饿,他后来也看出了我的意图,说:“你自己饿了就吃嘛,干吗问我饿不饿?” 我说:“只有这两根了嘛,如果有很多,我才不问你呢。” 他说:“你吃吧,先吃一根,留一根到翻雪山,别管我。” 大个子饭量大,每餐即使是稀粥烂饭,只要吃饱就行,我则饭量小,吃一点就饱,但不禁时候,再加上运动量大,到了吃饭时间而得不到及时补充,体内又没有多余脂肪可消耗,真是困煞我也。 想起平日机关里的那些客宴,明明已经酒足饭饱却仍被人热情洋溢地拉扯着推杯换盏的盛情难却;想起一次次为躲开酒桌而刻意的推辞,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今天在这样的大山沟里,我也有被饿得浑身绵软、眼冒金星的时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其实,凡尘里的一切贫富贵贱,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营造出来的,当人为的环境崩系后,谁人不是肉身一个?如果社会优势群体的人也都能够明白这一点,世上就会少了很多趾高气扬。 下午2:30分,我们到达96K,也搞不清这里到底是客栈还是村庄,当我看见那几间木板房,象汪洋中的破船见到了岸一样满心欢喜地迈上那台阶时,主人一声清亮的嗓音如同给了我一闷棍:“没饭啊。” 没饭?他们自己吃什么? 我卸了包坐在门口的长条凳上,三个小孩子大睁着好奇的眼睛站在身边,走到这钟点了没饭吃岂不是要了我的命嘛。我不甘心,冲三个小孩子挤了一会鬼脸,站起身满处转悠。 屋子里有一伙人在打纸牌,牌桌旁边的灶台上放着锅碗,那口不大的高压锅里斜插着一把饭勺,勺子把上还粘着白米饭粒,其中两个人边观看牌桌边捧着大白碗正在吃。反正里外屋的房门都洞开着,没经主人同意,我就轻轻走进里屋,打牌的人抬头看了我一眼,一个年轻的女子一边出牌,一边微微一笑说:“有水喝,没饭吃。” 我善意地微笑着点了点头,假装把注意力放在牌桌上,伸着脖子仔细看了看两个人手里的牌,并偷眼朝灶台上看,见高压锅里尚有一点点米饭,一个大口金属盆里是飘着辣椒沫的红汤,几只尚未洗涮的饭碗散落在旁边,这家主人应该是刚刚用完午餐,而正在用餐的两个人证实了这顿午餐也就是米饭泡红汤,汤里可能会有几丝肉片。 今天的正午是个少有的艳阳天,茂密的丛林里“知了”声响成一片,这是它们的世界、它们的田园,它们为阳光雨露而欢畅。而我,此时却为一顿充饥而踌躇。 我失落地踱到门外,发现临家一扇门窗当街敞开着,这应该是个卖铺。我走到近前朝里张望了一会,里面有方便面和火腿肠,恩,可谓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大个子也从另一家打探到可以煮几个鸡蛋给我们吃,只是主人反复强调3元一只,我心想:别说是一只3元,就是30元我也得吃啊。 至此,我们这顿午餐:鸡蛋、方便面、开水,由三家拼凑而成。 我开始憧憬走出去的一刹那,边吃边问大个子:“到波密后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他说:“烤鞋,你呢?” 我说:“我要吃一顿烤羊排,一次吃它半扇。” 话间,一个与我们反向行走的驴友到达此地,我们彼此热情地招呼着,如同他乡遇故知。此男30岁左右,中等身材,上身着速干衣,下穿牛仔裤,足着登山鞋,鞋帮已经开裂,一个硕大而鼓胀的背包与他的身材不怎么相称。言谈后得知,他只身一人从波密来,认为墨脱路上走常规线路的人太多,没意思,他要中途转往旁辛、排龙一线。我们虽没走过那条线,但一路走来对大峡谷里的艰险也有所耳闻,大个子诧异地问:“就你一个人?那沟谷里林密、水急,而且无路可寻,还要反复攀遛索过江,没有向导好象不行啊。” 我又补充说:“听说排龙那一带有村民设卡,游客至少每人交600元才可通过(是在汗密客栈听反向走的几个人说的),但如果请了向导,他们收了向导费就不再收出山费了。” 这个驴友说:“走走看吧。” 此前,在我的帖子里有人跟贴寻路上的老公,说是走的排龙一线,已久日无音讯,其在路上的日期也与我们遇见的这个人相符,但至尽不知其下落,真为这个独行者的安危担忧。 3、不同的谋生手段,------小姐与背夫 补充了营养就如同运转的机器上了润滑油,我明显感觉有了精神,毕竟还有16公里的路要走,据96K相遇的驴友讲还有大塌方,前路多险阻啊。 再次上路,我的脚好象也不那么疼了,更确切地说是麻木了,或是因为又要面临塌方,注意力不在脚上了。 这段路是我们在墨脱路上遇到行人最多的路段。首先与一背夫相遇,那人背了三个大箱子,分别是啤酒、可乐、雪碧,用绳子捆扎在一起,两根绳套在肩上,一根绳套在头顶上。记得在多雄拉雪山见到的背夫也是用一跟绳套在头顶,真不知人的细细的脖径能承载多重。 我们相遇时彼此停下来询问路况,他告诉我们来路好走的很,我们问是否有塌方,他说有但很好走。 说话时我们要他卸下来稍做休息,他说背着说话没关系,不沉,他最多时背过200斤,在封山前后,一趟走下来能赚1000多块。 他说到1000元时,眉眼间露住一丝欣喜,这应该是一个背负家庭责任的男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妻儿、父母换取一份安宁后的自豪吧!墨脱路的闭塞诞生了这些背夫,而在封山时节,那些铤而走险的背夫,却为了那一叠纸币去赌自己的整个人生。 我们第二次遇到的是一个身着迷彩服的人,背了一个很秀气的包包,比我的还小。大个子说那是海军陆战队的装束。还是彼此询问路况,大个子向他介绍我们的来路,他也向我们介绍他走过的路段,为了比较,大个子专门问了一下塌方,军人立刻表情严峻,凝神屏气地说:“哎呀,那塌方可了得,一不留神就会滑到江里。”他看了看我,对大个子说:“你可能问题不大,她肯定不行。” 看来在墨脱路上“看不起”我的人还真多呀,记得在汗密,那几个行者也是这样说我的,大个子见我嘟着嘴不高兴,嘻嘻笑着奉承说:“她比我强,这一路都是她比我走的好。” 军人还想再说点什么,大个子一挥手说:“再见。” 他是怕消磨我的斗志,嘿嘿:) 同样的墨脱路,同样的塌方,那个背夫与这个军人的感触截然不同,但他们的经历又都是真实的,由此看来,墨脱路上的游记永远都是独家报道,永远不会有翻版。 我们第三次遇到行人时,已是下午4:30分,这是我在墨脱路上遇到的最多的一群人,一个年轻的男士带了两个同样年轻的女士。只是这两个女士的装束让我、也会让常年生活在墨脱里的人们打开眼界,两位女士应该是24、5岁的年龄,眉眼之间应该是经历过美容院的刀工,眼线是纹上去的,脸上扑着粉也还算细腻,唇红齿白,细语萦萦,只是说话时眼神飘忽,左右顾盼,好象有意躲闪我们的直视,而最醒目的还是那身着装,长裤、军胶鞋,也打着绑腿,而上衣却是底胸的,不低头、弯腰也能清楚地看见半个轮廓,后背则直接露到腰部,上面交错着几条布带;肩上斜挎着长带皮质小坤包,每人手持一根木棍。这种打扮无论是走在城市的街上还是走在墨脱路上,好象都不伦不类。 大个子和那男士交谈着,两位女士拉开几米远的距离站在那皱眉头,大个子偶尔也看她们一眼,这回是我催促了:“走啦,走啦,快走啦。” 我一只手拉大个子,一只手朝那男士一挥说:“再见。” 后来在80K,被老板娘证实这是两位进墨脱“谋生意”的小姐。 大个子无不感慨地说:“看来在墨脱做小姐也很不易呀,还要翻雪山过塌方。” 同样是谋生,有的人卖力有的人卖身,这就是真实的墨脱。[/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