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爱心互助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新闻]
[原创]
[转贴]
[呼唤爱心]
[援助之手]
图 标:
[CODE]引用paula于2007/2/28 18:49:00说道: 这是一个闲置的农村旧小学。在几乎要漏雨的一间教室里挂着“辅导室”的牌子,室内放着两排旧课桌,后面是一个旧电视和书柜,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小萝卜头》《中国科技史》《读者》等课外读物。旁边的几间教室是宿舍、餐厅和厨房,16个来自四面八方的孤儿和他们的“父母”在这里生活着。 当记者来到这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时,被当地农民赞誉为“农民慈善家”的刘保宏和孩子们正在吃饭。四张矮方桌,几条长板凳,桌上是清炒藕片、白菜炖豆腐、雪白的馒头、热气腾腾的菜汤。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这里充满了温馨。 “看到那么多的孩子没有人管,我心痛” 39岁的刘保宏是江苏省睢宁县岚山镇万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民。9年来,他先后自费帮助过面临辍学的360多名中小学贫困生和60多名大中专学生,已成为当地一位“名人”。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真诚地说:“看到那么多的孩子没人管,我心痛,这就是我的初衷。” 1997年春节刚过,刘保宏路过万庄村小学门口,看到一个小女孩抱着大人的腿哭。一打听,原来这个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就要辍学了。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热心肠的刘保宏卖掉了家里5棵树,将1000元送到学校,帮助几位面临辍学的孩子上学。 2000年,岚山镇倪营村学生宋之好考取中国矿业大学。由于家里极度困难,没钱交学费,请求刘保宏帮助。刘保宏拿出1000元给他,并送他到学校,向校领导汇报了宋之好的家庭情况。校领导被他的助学精神所感动,免除宋之好的800元书本费。 为使助学形成固定的组织和网络,刘保宏向岚山镇党委呈上了《助教兴镇》的远大计划,成立睢宁县岚山镇捐资助学委员会。刘保宏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他的举动在岚山镇已是家喻户晓,被当地媒体誉为“托起明天太阳的人”。 从1997年开始义务捐资助学以来,刘保宏先后自掏5万多元,并到800多家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募资25万元,协助贷款12万元,帮助面临辍学的300多名中小学生,让其中51名圆了大学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都有他资助过的学生。 “花钱劳累我都不怕,就怕听别人说我‘另有企图’” 2003年9月,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刘保宏动了办一所孤儿院,让周边的孤儿们有学可上,有家可住的念头。 这一年,他的女儿在徐州生物工程学院读大二,该开学了,刘保宏为女儿准备了4000元学费。就在这时,邻居女孩姚敏的母亲找上门来。原来,姚敏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她们姊妹四人,生活异常贫困。这一年,姚敏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家里实在拿不出几千元学费。刘保宏听了,咬咬牙从女儿学费里抽出2000元给了姚敏母亲。随后十余天时间里,来找他求助的贫困学生和孤儿接踵而至,前后达40多人。他女儿余下的2000元学费被“瓜分一空”……面对村里村外这么多孤儿,刘保宏痛下决心,就是倾家荡产,也要创办一家孤儿院。 2005年2月,刘保宏卖掉自家几棵大树、几头肥猪,凑了5000多元,在岚山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利用万庄村旁边草窝村小学的闲置校舍办起了孤儿院。 目前孤儿院共收养了16名孤儿。刘保宏说,自从去年成立孤儿院以来,他更忙了。首先是孩子们的生活费难题。房子是镇里教育部门无偿提供的,解决了住的难题;吃饭和学杂费就要刘保宏自己想办法了。按每个孩子每天4元钱的生活费,16个孩子每年就要花2.4万元,加上学杂费和衣服、水电费等,去年就花了3.5万元。政府给每个孩子办了每年480元的低保生活费,但远远不够。 为了筹钱,刘保宏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把儿子中专毕业后在无锡打工挣的7000元搭上,把家里的4头老母猪也卖了,还欠了8000元的债,加上自己种地的收入,终于“扛”过了2005年。他的家里已是一贫如洗。 对刘保宏的举动,有人说,他叫“刘老迂”,因为他整天为别人的孩子上学奔忙,没有一分钱报酬,自己的孩子还交不起学费;也有人说,他是个“大善人”,捐资助学8年,让许多贫困儿童重返学校。 他自己说:“把更多的孩子培养成材,就是我追求的人生价值。再苦再累我都不怕,但最怕别人说我‘另有企图’。” “‘助学儿童村’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 岚山是个偏僻的地方,是睢宁这个贫困县的贫困乡镇,有很多贫困户的孩子上学困难,学费问题最令家长发愁。为募集更多的资金救助贫困学生,刘保宏将募捐范围扩展到徐州、南京等地。 有一次,刘保宏到岚山镇鸡宝村募捐,有一个农户说下次你来我捐20元。从刘保宏家到那个农户家来回要走近20公里路,为了争取一笔20元的捐款,刘保宏骑自行车走了6个来回。 妻子谢荣兰也是个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人。多年来,为了维持全家的开支,每到农闲季节她就到温州捡破烂。9年中,有5个春节没在家过。谢荣兰说,有时因没有钱,看到他一个大男子汉难为得偷偷掉眼泪,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真想撒手不管了,可看到那十几个孤儿,又不忍心,真是进退两难。 “春节我还为孤儿这学期的学费发愁呢,县委书记蒋国星给送来了5000元,解决了孤儿们的学费。”刘保宏说,现在全县130万人中有1万余名困难儿童,若得不到救助,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隐患。同时,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孤儿”这一名称已多少有点影响孩子们的心理。他希望下一步把孤儿院改名为“助学儿童村”,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和受到良好教育。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