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灌水]
[分享]
[贴图]
[视频]
[讨论]
[搞笑]
[小说连载]
图 标:
[CODE]引用paula于2007/3/12 16:20:00说道: 反驳:博士们,于丹没有说你们是她的儿子!——回应签名反对于丹者 作者:黄权旺 面对着喝了点墨水的博士们和一群帮凶,对一位温情睿智的“文化奶妈”非理性地狂追穷打的时候,我的心在苦涩地咯血,我的眼睛在辛酸地掉泪。 那帮人打着维护传统文化的幔子声嘶力竭地叫嚣:“我们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这种貌似惊天地泣鬼神的口号将他们虚伪的脸孔撕得面目全非了,确实儒生可畏啊,儒生可畏! 大体引经据典,套用高雅的词汇和时髦的句子,说些不咸不淡的理由是读书人的论理伎俩。博士们及其同伙也绝不例外,可是他们说理没有说到点子上,博士们为何不结合于丹在《百家讲坛》的讲演而解释何谓传统文化?如何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今所用?为什么不探讨“于丹现象”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为什么不解释人身攻击是有罪的,无理取闹是无聊的,压制言论是可耻的?为什么不解释百家争鸣和文化多元化不应被视为异端?……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与博士们及其同伴反对于丹解读古籍息息相关。 总所周知,一定的文化现象兴起必然是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的精神实质密不可分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没有任何的主观意志可以随意的压制,否则对那个时代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没有意识和文化层面的更新,再雄厚的物质承受也不堪一击。从而,我们认为,“于丹现象”的出现是时代发展必然的产物,不是因为有中央电视台的存在而存在的,或者它不出现在央视也可能某天出现在“超级女声”的故乡,通俗说来,传媒的发展在于创新,《百家讲坛》在创新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于丹就出现了。除此之外,归根结底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商业味道十分浓重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格外激烈的时代,是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是一个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的时代,是一个让人难以找到心灵家园的时代……许多人都是一个情感和精神上的极度饥渴者,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安慰,需要自省,需要搀扶……需要的东西除了物质外就是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可是举目四望,我们却一无所有,我们太需要的是有人来为自己的生活指点迷津,需要有人来对穷困的生存境况来点鼓励的勇气,需要有人来对我们的失落来点灿烂的微笑……正因为是强烈的情感诉求和精神渴望催生了心灵导师的出现,此时没有谁可召之即来,而于丹就像一位善解人意的母亲主动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说着自己对《论语》《庄子》的品读心得,用甜蜜的文化乳汁哺育着饥渴的人群,来的是时候,“文化奶妈”的称号就于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卫道士们就诚惶诚恐地疾呼:“你们不要喝,不要喝,那是毒奶水,没有营养还祸害人!” 此外,有人批评于丹教授所谓对中国统统文化的“亵渎”,“误读经典愚弄大众”等等,不过,他们是多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一般可以归纳几点:比如天人合一,顺应天物;第二,以家庭伦理为本为;三,贵和尚中;四,修身养性……从而有别于西方的天人相分和征服自然,以个人为本位,崇尚理性精神等等。于丹在传媒受众面前品读的《论语》和《庄子》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者无比丰富的文化能量和文化精华,一直以来,人们都以各种的思路去解读和深化,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生存现实,意识形态以及个人的阅历和学养等各方面的影响,难以再原汁原味地揭开原籍的所有智慧,不过本质没有偏离就是最出色的解读,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对那些典籍的阅读都是阶段性的,只要本质上是一脉相连,没有质的坏死和腐朽都是对经典文化的丰富和深化,解读经典要与时俱进,不管是阅读者是采用现代的例子还是古代的故事,不管是用古文还是通俗的现代文,用保守主义的眼光去审视经典,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细细观看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授的读经心得,我发现,那是一次经典文化本质上的回归和《论语》《庄子》的现代之旅,比如《天地人之道》,《人生之道》,《理想之道》,《君子之道》,《总有路可走》,《感悟与超越》《心态与状态》等等,其中的思想都是跟原籍是一脉贯通的,可以说是从心理学和人学等视野去领悟经典的内涵,是一种深化和开展,这样的解读本无可厚非!其精华在如今光怪陆离的21世纪重新绽放光芒可谓是文化重建的曙光,并非像儒生们的忧心忡忡。正如马列主义一样,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对其发展和深化,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但是本质上是一脉相连的;也犹如一棵大树一样,如果地下的“根”尚在,繁荣的只是地面上的枝枝叶叶,一岁一枯荣的花花果果,这就是它存在的魅力和生命力,于丹教授解读《论语》《庄子》皆是此理! 再者,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前途往往跟文化的多元化和声音的多样性有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文革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是历史明证,压制思想和打击别人的言论弊大于利,小的是害自己,大的是祸国殃民,历史上也是有痕迹的。一个国家民族只能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各种文化现象才是有出息的国家,像人们对李银河的涉性言论一样,虽然不支持但是要容忍,那不仅仅是风度的问题,也是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秘诀。博士们公然反对于丹教授的读经心得,企图压制那当然是不明智之举,我想,时间会证明是一场闹剧。不过,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那未必是坏事情,至少可以跟另外的一种思想和文化碰撞,智慧的火花才会崩然擦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思想交锋,一个字:“好!”,不过别强人所难,逼迫人家不去捧于丹教授的场,那真是有点不厚道了,有意见,摆出来,不妥之处,大谈特谈,一个字,“妙!”,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十全十美,过度的吹捧和绝情的追杀都必然流于盲目的集体无意识,倘若不觉得于丹教授讲得有道理,比较动听,产生共鸣,那就翘起大拇指不吝一赞,反之,对其不理不睬,不问不探,不闻不听,甚至逃避今日喧嚣的文化论坛不失为明智之举。 目前,尚未见于丹教授公开为自己辩护和讨公道什么的,或许于教授认为公道自在人心,无聊的纷争没有什么益处,淡薄名利得失,人贵为和嘛,即使是面对逆境和不公也处之泰然……这道理也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以致用,也是品读《论语》和《庄子》的收获,这更是“文化奶妈”的聪明之处。所以说,博士们,别装了,醒醒吧,于丹没有说你们是她的孩子!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