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爱心互助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新闻]
[原创]
[转贴]
[呼唤爱心]
[援助之手]
图 标:
[CODE]引用巴乌于2007/4/13 10:35:00说道: [每周时评]不能再制造文盲 赣南日报 07年4月7日,赣南日报刊载了《大余县着力办好8件实事济困助学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闻。报道说,大余县出台有关政策,着力办好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建立特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近入学、不再加收借读费等8件实事。笔者感到,这些实事是基于目前教育状况施行的一件功在当代、利在未来的大善事。这些年来,人们总是耳闻目睹一些地方大上一些能够带来经济数字增长的短平快项目,也看到楼房在增高,街道在扩宽,广场在增加,而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基石的教育这一长线,却往往被忽视而鲜有投入,这不能不说是相当遗憾之事。 忽视教育的一个直接恶果是文盲大幅度增加。中青网等媒体同日报道,据教育部官员透露,在2000至2005年期间,中国的文盲人数增加了3000万。截至2005年底,中国文盲总数达到1.16亿人,占世界文盲总数的11.3%,仅次于文盲人数占世界总数15.01%的印度。 世界上每100个文盲中间就有11个是中国人,这样的事实出现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的“双基”目标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验收合格之后,这实在是叫人困惑。因为从静态分析,人口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文盲中的年龄偏大人群数量是只减不增的,所以,这3000万文盲绝大多数是青少年无疑。 毋庸讳言,这些年最让人诟病的,教育属首当其冲。一方面是教育规模超历史;但另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衡量,教育人文质量却在下降,教育价值在失衡,教育行为也有所失范,特别是教育公共投资不足,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已成为普遍性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农民虽然也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但身边的现实却是:即使债台高筑,千辛万苦供子女上了大学,但毕业时却可能因所学并不适合市场需要而面临就业难。这就像种田一样,一亩田一年投入几百元,而最后收成时,粮价很低,即使全年投入的劳动力不算在内,也依然可能亏本。贫困家庭着眼于生存和眼前看到的利益而让孩子放弃读书,这自然有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但是学费高,就业难,也就是上了学反而使家庭更贫困的现实,不能不说是形成 “上学不如打工” 这样一种短视行为的重要因素。故把文盲增多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农民的短视,这是不全面,也是不公平的。应该看到,是教育背离国情,“一切向钱看”,从而颠覆了教育应有的公平性,使现行的教育不但没有达成提高人口素质这样一个目的,相反却催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市场,使文盲越来越多。 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后劲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这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我们很难想像有着一亿多文盲的国家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文盲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很难摆脱在“世界工厂”充当“打工仔”的地位。也许目前人们可能还看不到文盲增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十年二十年后这种影响逐渐显现,到那时也许就悔之晚矣。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大意)。这话是说,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政府的决心和决策。在落实中央“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同时,大余县让小学、初中年生均公用经费增加20元,分别达到60元和80元,让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提高到300元,对公办普通高中的特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800元,对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特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对本县考取大学的特困家庭学生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等等,都是一桩桩努力体现教育公平,避免再制造文盲的实事,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时伯)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