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投稿]
[转贴]
图 标:
[CODE]引用快乐北极熊于2007/6/23 10:36:00说道: 第四章 我们没有在路上逗留,下午就早早地结束了一天的行程,甚至还没等到酷热和酸痛的脚驱使我们询问每一位过路的夏尔巴人,"还有多远才能宿营?"我们很快发现答案无一例 外的是:"还有两英里,先生……" 夜晚是宁静的。炊烟冉冉升起在寂静的空中。黄昏变得温柔了。火光闪耀在我们明天可宿营的山脊上。云雾模糊了我们后天要赶的山路。渐渐增加的兴奋感把我的思绪一遍又 一遍地带到西侧山脊(西坡)…… 当太阳落山时,孤独感油然而生。疑虑也偶 徘徊脑际?那时我感到沉重,仿佛身负着 我的整个生命。 —— 托马斯·霍恩宾 摘自《喜马拉雅的西坡》 第四章 从卢克拉到喜马拉雅的路需向北穿越照陇的杜德科西峡谷。这是一条冰雪覆盖、巨石堵塞的冰河。我们在名为法克丁的小村庄度过了旅程的第一夜。村里的几问屋舍和茅草棚坐落在临河山坡的平地上。当夜幕降临时,空气中有刺骨的冷意;清晨,杜鹃花的叶子上闪着白霜。但喜马拉雅位于北纬28度--赤道的旁边--当太阳升到可以穿透峡谷时,气温骤升。下午时分,当跨越一座高架于河流之上的浮桥时--这也是我们一天中跨 越的第4条河流 --我已经汗流挟背了。我只穿了短裤和T恤。过了桥,泥泞的小路偏离了杜德科西的河岸而婉蜒爬上峡壁,穿过芬芳的松树林。雄伟的形状如笛子的两座雪峰刺人天空,垂直高度达两英里。这是片神奇的土地,但这里却 不是荒野之地,而且几百年前就已不是了。每块地都被开垦过,种植着大麦、养麦和土豆。一串串祈祷者的旗帜挂满山坡。古代的佛教神塞和刻着精美佛经的墙壁在最高的山峰上像哨兵一样仁立。当我弃河上岸时,路 上挤满了长 景涉者、耗牛群、穿红袍的和尚和被木材、煤油、饮料压弯了腰的赤足夏 尔巴人。 上岸几十分钟后,我到达了一个宽阔山脊的顶部。在经过一个由石头垒成的牛圈时,我 突然发现已到了 赡城,夏尔巴社会的社交和商业中心。位于海平面以上11,300 英尺的纳姆城像一只巨大而倾斜的圆盘状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挂在险坡的半山腰。100多问屋舍戏剧性地散落在石头山坡上,被迷宫般的小路连接着。在小镇的边缘我找到了库巴旅店 。推开当作前门的毯子,我发现我的队友们正在桌子的一角喝行檬茶。我走向他们时,罗布·霍尔向我介绍了此次探险队的第 3位向导--麦克·格鲁姆。这位有着一头胡萝L颜色的头发和马拉松运动员般瘦削身材的33岁的澳大利亚人是布里斯班的管道工,只是偶尔做导游。在1987年,当他从海拔28,169英尺的干城章嘉峰下山时被迫在露天过了一夜。他的脚冻伤了,因而不得不截去所有的脚趾。但这一打击并没有阻止他的喜马拉雅事业,相反,他尔后又攀登了乔戈里峰、霍泽峰、乔欧亚峰和阿玛丹 拉峰。1993年,他在无氧气供给状态下登珠穆朗玛峰。冷静而谨慎的格鲁姆是个令人 愉快的伙伴。他极少讲话,即使被人问到时,他也只会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做简短回答 。 房间里的对话被3位客户把持着--斯徒尔特、约翰,特别是贝克。这一模式在整个探险过程中不断地被重复着。幸运的是,约翰和贝克都很幽默,经常使全队人忍俊不禁。然而贝克习惯于将独脚戏转成对自由党人的严厉的、长篇累陵的攻击。那晚我犯了一个错误,在某个观点上我和他意见不一致。针对他的评论,我提出提高最低工资是一个明智而必要的政策。作为一名信息灵通而富有技巧的辩者,贝克批驳了我笨拙的声明,而我却缺乏必要的实力回击他。最后,我只能舌头木油、汗流陕背地袖手旁观。当他继续用慢吞吞的东德克萨斯口音列数各福利州的费力而不讨好的行为时,我起身离开了桌子以免继续丢脸。当我回到餐厅时,我向女店主要了一杯啤酒。一个小巧而优雅的夏尔巴妇女正在为一群美国旅游者点菜。"我们很饿,"一个面颊红润的男人大声地用不地道的英语嚷道,边比划着吃饭的动作。"想吃土豆、耗牛汉堡、可口可乐。你们 有吗?" "愿意看看菜单吗?"夏尔巴女人用清晰、干脆,略带加拿大口音的英语回答道。"我们 的品种很多。还有新烤的苹果派,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做甜点。" 这位美国游客无法理解这个棕色皮肤的山地女人会用完美而清晰的标准英语与他说话。他继续用他那滑稽的走调英语说道:"菜--单。好的,好的。对,对,我们想看看菜单。" 夏尔巴人在那些喜欢透过浪漫面纱看他们的外国人眼中仍是一个谜。不熟悉喜马拉雅人口统计情况的人会认为所有尼泊尔人都是夏尔巴人,而实际上,在尼泊尔这个面积相当于北卡罗来那州、人口超过2,000万、有着50多个不同民族的国家中,夏尔巴人的数量 不超过2万。夏尔巴人,尼f白尔的菩提亚人的别称。主要聚居在昆布、帕拉索卢,部分散居,远达大吉岭。夏尔巴人是大山的子民,虔诚的佛教徒。夏尔巴社区的中心是库巴。这里有几条 流向喜马拉雅南坡的溪谷 —— 一小块罕见的崎姬不平的地势。这里找不到公路、汽车或 一切带轮子的交通工具。 在寒冷而 诙盖偷母吆?蜗戎兄值是困难的,所以传统的?尔巴经济以在中国西藏 和印度之间做贸易和放牧耗牛为主。然而英国人在1921年开始的首次 槟吕事晏较蘸退? 们请夏尔巴人作为助手的行为,引发了夏尔巴文化的转变。 在1949年以前,尼泊尔王国一直关闭边界,所以最初关于珠穆朗玛的勘察和随后的8次探险活动都被迫从北面穿越中国西藏进行,而从未穿越任何靠近库巴的地方。但是最初从大吉岭前往西藏的9次探险活动正好位于许多夏尔巴人移居的地方。他们在当地居民中间已赢得吃苦耐劳、和蔼可亲及聪颖智慧的美名。此外,由于大多数夏尔巴人世代居住在海拔为9,000至14,000英尺高的村庄,他们在生理上已适应高海拔带来的严寒。根据A ·M·克勒斯,一位曾多次与夏尔巴人攀登和旅行的苏格兰医生的建议, 1921年的珠峰探险队雇佣了一大批夏尔巴人帮助挑行李和搭营帐。这一做法在其后的75年中被大多数 探险队沿用下来。 无论如何,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库巴的经济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依附于每年随季节涌人的大约15,000名旅游者和登山者。那些学习过登山和高空作业的夏尔巴人--特别是那些曾登上过珠穆朗玛峰的人,在他们的社会中得到极高荣誉。而成为攀登能手的夏尔巴人也随时面临丧命的危险:从1922年7名夏尔巴人在英国人的第二次探险活动中死于雪崩 起,超出正常比例数目的夏尔巴人已在穆朗玛峰丧命一一共53人。事实上,他们占了 攀登珠穆朗玛峰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