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投稿]
[转贴]
图 标:
[CODE]引用快乐北极熊于2007/6/23 10:52:00说道: 他想弄明白为什么他在别人后面这么远--为什么他不和 队伍一起攀登。" 据克鲁泽和费希尔的其他队员介绍,费希尔和布克瑞夫之间的紧张关系贯穿了整个攀登过程中。费希尔付给市 克瑞夫2.5万美元,然而布克瑞夭的表现没能达到费希尔所期望的标准。"阿那托列是个强壮的技巧型攀登者,"克 鲁泽解释说,"但他的社交能力很差。他不关心别人。他不是集体中的一员。我早就对斯科特说过,我不想和阿那托 列一起在高山上攀登,因为我怀疑如果遇到困难,我是否能 指望他。" 矛盾源于布克瑞夫与费希尔对责任感的截然不同的诠 释。俄罗斯人布克瑞夫认同不愿同情弱者而崇尚坚强、自傲和辛苦劳作的攀登文化。在东欧,向导们被训练去拖行 李、固定绳索和探索路线,这其实更像是夏尔巴人所做的事,而不是管理者的责任。身材高大、有着金色头发和斯拉 夫人英俊五官的布克瑞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山攀登者之一。 他具有20年攀登喜玛拉雅的经历,并两次在不带氧气 装备的情况下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在辉煌的攀登事业 中,布克瑞夫对攀登形成了一系列强硬的、非正统的观念。 他曾直言不讳地认为,向导对顾客的放纵是错误的。"如果 没有向导的巨大帮助,顾客就无法攀登珠峰,"布克瑞夫对我说,"那么这位顾客就不该出现在珠峰上,否则将后患无 穷。" 布克瑞夫对西方传统观念所认同的向导角色的拒绝亦或是不胜任激怒了费希尔。这也迫使费希尔和贝德曼不得 不分担更多的照顾队伍的责任。到了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这种做法已给费希尔的身体带来了明显的损伤。5月6 日晚上,费希尔将病中的克鲁泽送至大本营后先后与西雅图的合作伙伴卡伦·迪金森和他的特约记者简怖罗米特通 了卫星电话。他狠狠地谴责了布克瑞夫的玩忽职守。这两位女人都没有料到这竟是她们与费希尔之间的最后一次谈 话。 5月8日,费希尔和霍尔的队伍都离开了2号营地,在 "霍泽之脸"上开始了漫长的沿绳索攀登。就在距西谷底部 2,000英尺的空中,及3号营地下面不远处,一块电视机大 小的岩石从悬崖上滚落下来,砸到了安迪·哈里斯的胸口。这一击使安迪·哈里斯双脚踩空,在固定绳索上屏住呼吸地 悬挂了足有几分钟。如果不是他用鸠玛尔登山器将身体与绳索固定住了,他早就滚下山崖而一命呜呼了。 到达营地后,安迪煤唤不休地表示他没有受伤。"我在 早晨可能有些僵硬,"他坚持说,"但我想那该死的东西只是擦破了我的皮。"就在岩石滚落前,安迪正埋头向前移动;而 在石头落下的一刹那,他正好仰头向上望,所以岩石不偏不斜地擦过他的下颌落到了胸口上。这块石头离他的头盖骨已相当近了。"如果那块石头砸到了我的头上……"安迪卸下背包时带着痛苦的表情说道,但他只说了半句话。 因为3号营地是整个山上惟-~个不与夏尔巴人共享 的营地(狭窄的突出平台无法容下足够的帐篷),这意味着我们在这里必须自己做饭,也就是要融化惊人数量的冰雪 做饮用水。呼吸困难造成的严重脱水使每人每天要消耗1 加仑多的水,因此我们需要搞到12加仑的水以满足8名顾 客和3名向导的饮水。 作为5月8日第~个到达营地的人,我担起了砸冰块的任务。在3个小时内,当我的队友们躺在睡袋里时,我仍 留在户外用雪斧奥砍着冰坡,用冰块填满塑料桶并将冰送到帐篷里融化。在海拔24,OOO英尺的地方,这是个令人精 疲力竭的工作。每次当我的队友喊道:"晦,乔恩!你还在那儿吗?我们需要更多的冰!"我就感到夏尔巴人为我们做 了很多,而我们对此的感激之情太少太少了。 那天下午晚些时候,当太阳向起伏的地平线慢慢移去 时,气温骤降。除了由于自愿要求"打扫卫生"而最后出发的洛·卡西希克、福兰克·菲施贝克和罗布以外,其他的人都 已进入营地。下午4时30分,向导麦克·格鲁姆的对讲机里传来罗布的呼llq:洛和福兰克还在营地下面100米的地 方缓慢移动;麦克能否下来援助他们?麦克匆忙装上登山铁钉,毫无怨言地消失在了固定绳索的下面。 当麦克再次出现时,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洛是如此 疲劳,以至于让罗布背着他的旅行袋。他摇摇摆摆地走进营地,看起来脸色苍白而心烦意乱。他痛苦地呻吟道:"我 完了。我完了。我快要断气了。"几分钟后,福兰克便疲惫地出现了,虽然他拒绝将背包交给麦克。看到这两位近来 攀登状况相当不错的人变成如此模样实在令人震惊。 福兰克的衰退状态对我的打击尤大: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队伍 中能有任何人爬上峰顶,这当中必有曾3次上到过极高的 山峰而且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福兰克。 当黑暗吞噬了营地,向导给每人发了氧气瓶、调节器和 氧气罩:在剩下的攀登过程中,我们将呼吸这种压缩气体。 自1921年英国人首次带氧气装备前往珠穆朗玛峰起, 依靠氧气瓶攀登的做法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夏尔巴人敏锐地称笨重的氧气瓶为"英国空气"。)最初,对瓶装氧气 最激烈的批评者是乔治·利·马洛里。他认为使用氧气瓶 "违反体育的精神,因此也是违背英国精神的"。但不久,事 实就证明在海拔25,000英尺以上的死亡地带,没有氧气的支持,人体易受HAPE、HACE、体温降低、冻疮和其它一系列 致命危险的袭击。当马洛里在1924年第3次前往珠穆朗玛峰时,他开始坚信没有氧气的支持无法到达山顶。他放 弃了原来的主张,开始使用氧气。 减压舱里的试验证明,将人体从海平面猛然拉至到氧 气含量只有三分之一的珠穆朗玛峰山顶时,人体会在几分钟内失去知觉并很快死亡。但一些富有理想主义精神的攀 登者坚持认为,具有卓越身体素质的天才运动员在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适应气候期以后可以在不使用氧气瓶的状态下 登上山顶。纯粹主义者将这一观点上升到逻辑的极限高 度,他们认为使用氧气无异于欺骗。 早在70年代,登山家莱因霍尔德·梅斯内作为无氧气 攀登的倡导者宣称他将用"公正之手段"攀登珠峰,否则就木进行攀登。在那之后不久,他和他的老搭档澳大利亚人 皮特·哈布勒以对诺言的实现震惊了世界登山界:在1978 年5月8日下午1点,他们经南山口和南山脊,在无氧气支 持状态下登上峰顶。这一事件被一些登山者认为是第一次 真正意义上的征服珠峰。 然而梅斯内和哈布勒的历史伟绩并没有赢得各界人士 的赞美,特别是夏尔巴人的首肯。大多数夏尔巴人拒绝相信西方人能胜任如此壮举,因为这对最强壮的夏尔巴人来 说也是高不可及的。很多人怀疑梅斯内和哈布勒借助了藏于衣服内的小型氧气罐。丹增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夏尔巴人 还签署了一份要求尼泊尔政府对这次攀登的真伪进行官方 调查的请愿书。但事实证明无氧攀登是不可反驳的事实。两年以后, 梅斯内堵住了所有怀疑者的嘴。这一次他在无氧状态下从中国西藏一侧登上珠峰,没有借助夏尔巴人或其他任何人 的帮助。当他在浓云和飞雪中于198O年8月20日下午3 点到达山顶的时候,"我处于极大的痛苦中;我在一生当中 从没这样疲惫过。"在他记录这次攀登的随明的地平线卜书里,他描述了在最后几米中挣扎着爬上峰顶的情景: 当我休息时,除呼吸时喉咙发出的声音外,我感到生命已不复存在。没有失望,没有幸福,没有焦虑。我还没有失 去对感情的控制,事实上感情已不复存在了。我只拥有意志。在每挪动几米后,意志便在无止境的疲惫中消逝了。 然后我的思维一片空白。我让自己倒下,躺在那里。在一 段不确定的时间里,我踌躇不定。然后我再向前挪动几步。 当梅斯内回到文明社会以后,他的登顶被认为是有史 以来最伟大的攀登壮举。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