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投稿]
[转贴]
图 标:
[CODE]引用快乐北极熊于2007/6/23 11:04:00说道: 因为承受着巨大的内疚感,我推迟了与安迪·哈里斯的 女友菲奥那、罗布·霍尔的妻子简·阿诺德的会面。因为推迟的时间太久,她们终于从新西兰给我打来电话。当电话 打来时,我竟无力讲出能平息菲奥那愤怒和困惑的词语。在我和简的电话交谈中,她安慰我的时间要多于我安慰她 的时间。 我一直都明白,登山是非常危险的运动。我相信,风险 是这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危险,登山就无法同其它 100多种娱乐活动区分开来。挑战生死的奥秘和窥视它禁 闭的边界令人情感兴奋。我坚信登山是伟大壮丽的运动,不是在排除了它固有的危险之后,而恰恰是因为它所具有 的危险。 在拜访喜玛拉雅之前,我从未真正接近过死亡。更有 甚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之前,我甚至连葬礼都没有参加过。死一直是个信手拈来的假设、一个在抽象思维里徘徊 的概念。这种纯真的权利被剥夺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当它终于到来时,它的冲击被过多的死亡人数而加大了: 全部加起来,珠穆朗玛峰在1996年春天共夺走了ZO 名男人和女人的生命。这是自75年前人们首次登上珠穆 朗玛峰以来最惨重的季度死亡数。 在霍尔登山队的6名登上珠峰的队员中,除了我和麦 克·格鲁姆安全下山外,另外4位曾与我一起欢笑、呕吐并且有过长时间亲密交谈的队友失去了生命。我的行动、或 未能采取任何行动直接导致了安迪·哈里斯的死。而且,当南比躺在南山口垂死之际,我却在距她只有350码之遥的 地方躺在帐篷里,无视她的苦苦挣扎,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安危。留在我心灵上的这个污点并不是那种经过几个月的悲 伤和充满内疚的自责就可以被冲洗干净的。 后来,我把耿耿于怀的忧虑讲给克利夭·舍恩宁,他住 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克利夫说他同样对这么多人的死感到难过,但和我不一样,他没有幸存者的内疚感。他说: '哪天晚上,我在南山口用尽一切办法自救和救助和我在一起的人们。等我终于安全回到帐篷里时,我已经精疲力竭一 了。我被冻坏了一只角膜,眼睛完全失明。当时我发着低烧,神志模糊,身体失控地抖动着。失去南比是件可怕的事 情,但我让自己平静地面对,因为我知道,当时我已没法救她。你不该跟自己过不去,那是场可怕的风暴。在你当时 所处的条件下,你还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也许什么也不能,我表示同意。但与舍恩宁相比,我仍 是犹豫不决的。我永远也不会有他说话时的那种令人羡慕 的泰然神情。 在许多不合格的登山者蜂拥至珠穆朗玛峰的今天,很 多人都认为灾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没人能想到罗布·霍尔率领的登山队会成为悲剧的中心。霍尔经营着最严谨也是最 安全的探险登山活动,这一点几乎无人可比。他做事富有条理。他制订了详尽的制度以防止灾难的发生。但这一切 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向死难者的亲人以及苛刻的公众解 释呢? 可能有傲慢的因素吧。霍尔能如此熟练地使各种能力 的登山者在珠峰上上下下,也许他有些翘尾巴了。他曾经 不止一次地吹嘘说,他可以帮助任何身体健康的人登上珠 峰;他创造的纪录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样,他也曾显示 出驾驭危境的非凡能力。 例如在1995年,霍尔和他的向导们不仅要在接近峰顶 的地方应付汉森出现的问题,还要帮助另一位完全垮掉的名叫尚泰尔·莫度的队员。此人是法国著名登山家。他当 时正在不带氧气的状态下第7次冲击顶峰。莫度在海拔 28,700英尺的地方被冻僵了。他被其他队员连拉带抬地 从南峰顶搬到了南山口。当所有人从南峰顶安全撤离后, 霍尔可能会认为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 在1996年之前,霍尔在天气方面有着出奇好的运气, 而这也许使他后来的判断发生了扭曲。~个季节接着一个,曾有着多于12次喜马拉雅之旅并3次登上珠峰顶经 历的大卫·布里歇尔斯证实道:罗布在冲击顶峰时总是赶上极佳的天气。他从来没有在高山上遇到过风暴。事实 上,5月Ic日那场风暴虽然猛烈,但也并非十分特别,只是一场很典型的珠穆朗玛峰狂风。如果它晚两小时出现,很 可能不会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反过来,如果它仅提前1/J' 时,这场风暴会轻而易举地杀死18或20名登山者--包 括我在内。 当然,时间和天气一样,与这场灾难有着诸多关联。对 时间要求的忽视并不能因对自然灾难的声讨而被视而不 见。固定绳索上的滞停是可以被预见并可以被有效防止 的。预定的返回时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了。 对返回时间的推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费希尔和霍尔 之间的竞争的影响。费希尔在1996年之前从未向导过攀 登珠峰的活动。从商业立场来看,他承受着能否取得成功 的巨大压力。他受到强烈的驱使,要把他的队员送上峰顶, 尤其是像桑迪·希尔·皮特曼这样的名人队员。 同样,霍尔因为在1995年没有把任何人送至顶峰,所 以如果他1996年再次失败,他的生意前景不容乐观--特别是当费希尔取得成功的话。斯科特具有很强的人格扭 力,这种扭力又被詹尼·布罗米特有力地加以推销。费希尔非常努力地要吃到霍尔的午餐,这点罗布也很清楚。在这 种情况下,当对手的队员正向顶峰推进时而让自己的队员返回的想法是非常令人不快的。霍尔的决断由此而被蒙上 了阴云。 此外,还有一点再强调也不过分的理由是,霍尔、费希 尔,以及我们其他人都是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被迫做出关 键性的决定的。在思考这场灾难是如何发生时,至关重要 的是要记住在海拔29,000英尺的地方不可能有十分清醒 的意识。 事后的聪明总是容易产生。批评家们受到死亡数字的 震惊而立即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和秩序以确保此类灾难木再 发生。比如,一项建议主张将一对一的向导与队员的比例 作为攀登珠峰的要求;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向导,并且始终 用绳子与向导结在一起。 也许减少死亡人数最容易的办法是,除紧急救护外,禁 止使用瓶装氧气。虽然少数无视危险的攀登者可能会在无氧登顶中葬送性命,但大多数不胜任的登山者将在到达足 以使他们陷于真正困境的高度之前而因体力的医乏被迫返回。此外,禁止使用氧气瓶的做法肯定会相应地减少垃圾 和变塞现象,因为如果知道不能使用氧气瓶,试图攀登珠峰 的人数肯定会明显减少。 对珠穆朗玛峰悲剧的探究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因 为这可能会防止更多死亡的发生。但是,相信通过对1996 年悲剧进行细节剖析就能在真正意义上减少未来死亡率的 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那种要求将无数失误编成目录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否定 和自欺欺人的行为。如果你使自己相信罗布·霍尔的死是因为他犯下了一系列愚蠢的错误而你不会重蹈覆辙的话, 那么你就极可能在有力的事实已证明攀登珠峰是不理智的 时候而去挑战它。[/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