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灌水]
[分享]
[贴图]
[视频]
[讨论]
[搞笑]
[小说连载]
图 标:
[CODE]引用上厕所忘带纸于2007/6/28 9:07:00说道: [IMG]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7/06/26/cd070626006.jpg[/IMG] 救火牺牲的少年赖宁 八十年代:从单一走向多元 标志偶像:张海迪、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 这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万物复苏,蓬勃生长。偶像也一样,这个时期的偶像如同雨后春笋,从社会的各行各业冒出来,令人应接不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偶像,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他们当中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还有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张华。这些偶像,以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继续成为大众景仰和学习的对象。 另一类偶像则是在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在体育界,中国女排以“五连冠”为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和骄傲,成为万众仰慕的焦点;在文学界,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同时,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也在大陆产生了一大批“迷”和跟随者。 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大陆,使国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1983年香港无线的《射雕英雄传》让国人记住了那个惟妙惟肖的黄蓉 ——翁美玲;一部《上海滩》奠定了周润发的天王地位;日本的《血疑》带来山口百惠。这个时期的港台歌星则有BEYOND、张雨生、费翔以及以一曲《我的中国心》传唱大江南北的张明敏等等。 与六七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偶像”概念更加宽泛:它越出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的偶像。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的英雄人物是生产型偶像,而现在出现了消费型的偶像——娱乐明星。另外一个特征是,偶像的作用不再像昔日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从这一时期开始,偶像已经走向多元化。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苏的时代,青年们要回到城市,从头开始,他们需要奋斗精神的鼓舞。战无不胜的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人就是在她们的鼓舞下完成了自己的奋斗轨迹。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