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灌水]
[分享]
[贴图]
[视频]
[讨论]
[搞笑]
[小说连载]
图 标:
[CODE]引用高手寂寞于2007/6/29 9:09:00说道: 三联生活周刊:《同一首歌》的圈钱内幕 孟欣和她的“同一首歌”一年策划演出四五十场,如果以每场演出500万元计,40场就是两个亿。如果以每场演出100万元利润计,40场就是4000万元。如果是一个企业,这个品牌,通过这样的努力所创造的这样的效益,令人惊叹。 孟欣和她的“同一首歌”由此就不需要名片。孟欣有一张独特的海报,海报上她轻盈地把一幅印有“同一首歌走进××”的照片握在胸前,这是她和“同一首歌”最富招牌性的合影。除此之外,她不需再做什么品牌推广:她的名字与她的笑脸本身就是一切。“同一首歌”每进入一个城市,承办方就会用电脑将那张照片上的“××”修改成要进入的城市的名称,再将图片印上街头巷尾的海报、地方报纸的广告版甚至演出门票上,孟欣的笑脸于是就和“同一首歌”的快乐模式一起,迅速在这些城市里被复制和传播。 可以说“同一首歌”是一座特殊的桥梁:将各类大牌歌星们送到需要他们带去娱乐与欢乐的各个角落,让那些偏远角落里渴望与明星们同在现场的人们充分享受狂欢的欢乐,使观众、听众与明星们手拉手融合一体地怀旧,流下兴奋的热泪。最起码在那一瞬间,弥合了彼此之间巨大的差异。这是一座表面看大家都收益的桥梁:对听众而言,获得了“我在场”的愉悦,得到了与明星在一起的满足;对歌星而言,获得了对他或她身份认同的出场费,并可以不断巩固这样的身价。尽管偏远地区几百元的门票价不菲,歌星们一次出场就能收获数万甚至10万、20万元的收益与贫困地区人们现实的生活景况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但当一切被遮蔽在表面的喜兴之中时,被狂欢时尚洗涤的观众多数还认为彼此都值这个价。孟欣与她的“同一首歌”于是既扮演了传播文化和娱乐的亲善大使,又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当然,这需求更重要一方不是因为这些听众与歌者,而是因为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官员们。 “同一首歌”更重要的意义,是已经成为了大家都愿意建设的和谐社会里代表和谐与祥和的形象工程。企业出钱、地方政府搭台,一方面在“与民同乐”中凝聚一地政府、企业、民众间的向心力,使大家在歌舞升平中其乐融融;另一方面又推介了地方改革开放的资源与实力,为招商引资和旅游资源开发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在9月6日“同一首歌走进宝鸡”的演唱会中,出资700万元中的600万元就分别来自6家本地企业——西凤酒、阜丰公司、机床厂、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宝钛集团和陕西东岭集团,哪个企业不愿为地方兴盛出力?哪个企业又不愿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形象?在这个意义上,“同一首歌”的桥梁当然起着更根本的作用——因这样的供需关系,它才成为供不应求,价码抬得再高,出钱的企业与搭台的地方政府都还觉得物有所值——如果在央视做广告,两三小时又需要多少钱呢?再说,广告的商业效益远没有这样的形象意义来得实际。 这样,似乎一切都皆大欢喜。在这场关系复杂的角逐里,充满了博弈,但似乎所有参与者都是赢家。 问题是,这不是真正透明的市场化的供需关系。“同一首歌”的品牌来自央视,孟欣使用的是央视的传播资源;而企业为地方政府出钱,地方政府要表现政府形象;一个本来是公益的活动变成了特殊的商业演出。在这样不透明的前提下,“同一首歌”就以这种特殊身份成为演出市场的相对垄断,在一场又一场演出中获得令人惊叹的利润。 “同一首歌”如何走进宝鸡 9月6日,“‘同根同祖’同一首歌走进宝鸡”演唱会为陕西宝鸡带来一场盛宴,参与的每一方都各得其所。宝鸡一年一度的“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终于有了一个拿得上台面的开场;宝鸡将得到在央视一套和三套露脸的机会。 “同根同祖同一首歌”是这次演唱会的主题。据说正是因为这个合适而恰当的主题,宝鸡和“同一首歌”之间才有了合作契机。一名“同一首歌”栏目的合作者说,每年递交栏目组的申请有60%以上被拒绝了。“同一首歌”是“美女”,谁都想把它娶回家。宝鸡是幸运儿,在“穷汉”中脱颖而出。 宝鸡今年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准备这场隆重的迎娶,当然,它也为此置办了厚重的“聘礼”:接近700万元的税后收入,在演出前已经打到当地一家演出中介机构的账上,再由后者汇给“同一首歌”栏目在央视国际总公司的账户。 事实上,在过去三年里,宝鸡都在竭力接近这位高高在上的“美女”。一开始,政府考虑本地企业的赞助和财政可以掏出的一部分,把所能承受的最大开支定在500万到550万。到后来,他们已经不计代价了。但他们发现,即便你铁了心想送出一笔钱,都不是那么容易。 “骗子爱我,我怕骗子” 是的,所有人都笑了。9月6日晚上“同一首歌”在陕西省宝鸡市的演唱会让宝鸡度过了一个疯狂的夜晚,就和所有人过去6年里在电视中看到的“同一首歌”的每一场演出一样。电视转播画面上充斥着举着荧光棒的观众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 也发生了一些不太令人愉快的事情。据说,演出都已经结束了,一名宝鸡官员还接到一些不友善的电话,劈头盖脸地问,“你看,我这儿怎么办?”打电话的人认为,宝鸡承办“同一首歌”的成功里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因此他应该获得相应的一份收益。对方甚至还详细列举出了在整个宝鸡和“同一首歌”栏目组相关方面的谈判过程中“哪个阶段他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从8月底,宝鸡市政府委托当地一家演出经纪公司“陕西力都经典文化艺术演出有限公司”跟“同一首歌”签约那一天起,这样“论功索酬”的电话就没有停止过。知情人说,这些打给官员的电话里还不乏恐吓和威胁。 宝鸡市负责跟“同一首歌”联络合作事宜的两名官员和力都公司总经理丁力是筹办晚会小组的成员。他们今年3月到北京的第一天就遇上了这些人。 如果说9月6日的夜晚注定是一场人人满意的“欢乐盛宴”,但通往欢乐的道路多少有些曲折和令人不快。知情人说,“筹办小组”的人到了北京,才发现自己完全是门外汉,他们见不到“同一首歌”任何一个核心人士,他们连“同一首歌”的大门都没进去过。 他们探听到当时“同一首歌”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有一场演出,在演出的间隙通过熟人找到了“同一首歌”一名内部成员,但这次讨论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他们接着给栏目组打了无数次电话,但接电话的都是“手下办事的”。他们被反复告知,“孟导不在”。见不着这位“同一首歌”的一把手,就意味着“没人定事”,“所有努力都是白搭”。 紧跟而来就是“骗子”。一名官员后来很气愤地这样称呼把他们团团围住的各种各样的演出中介机构。没有人知道宝鸡要办“同一首歌”的消息和筹办小组官员们的手机号码是通过什么渠道被泄露出去的。反正,四家以上的“中介”找上门来,都声称,他们在“同一首歌”里面有人,可以保证办成这件事。 风声也许在更早时候就被透露出去了。知情人说,宝鸡在2004年就有过请“同一首歌”到宝鸡的想法,因为西北五省当时已经有银川、兰州、陕西延安都办了“同一首歌”,急于在竞争激烈的二线城市里突围的宝鸡当然不甘人后。“在2005年春节以前的政府常务会议上,宝鸡就正式落实了要请‘同一首歌’的计划。” “2005年宝鸡政府开始策划‘省亲祭祖大会’。与政府合作的深圳‘文丰专家工作室’提出了一个方案,把宝鸡策划为‘全球华人老家’,大家都觉得这个提法不错。后来,‘文丰工作室’提出既然这个点子是他们想出来的,请‘同一首歌’的事也由他们来做,他们说自己有关系,一定能请来,而且一定可以把整个活动做得非常火。”事情最终没有办成,还让宝鸡市有点措手不及。“5月份那边说没问题,6月份说没问题,7月份告诉市里说‘不行了’,‘请不来’。”10月初召开省亲祭祖大会的邀请已经都发出去了,宝鸡只有用3个月的时间,由宝鸡文化局和广电局牵头自己赶排了一台晚会,请了4位名气不大的明星,整个晚会耗资100万元。 消息已经传出去了。到筹办小组第一次到北京,“那些‘中介公司’几乎就站在那儿等着”。“我们的人到哪儿,他们就追到哪儿。” 知情人说,这些找上门来的人各式各样,一开口八九百万的有;还有一类是,你一说价钱高了,他就往低说,低到二三百万的也有。但这些人的共同之处,都要先让你交一笔数目不小的保证金,然后再办事。“筹办小组是替政府办事。要交现金,无论多少肯定都是不行的。”他说,“筹办小组的官员们跟那些人说,‘光说没用。你能把我领到“同一首歌”见了孟欣就行,我们就给钱,领不到,怎么都不成’。” 与“骗子们”的周旋成了宝鸡几名“申办‘同一首歌’”特派员在北京的主要内容。他们在距离央视不远的一家宾馆住了十几天后无功而返。走之前,他们按照“同一首歌”所要求的程序将一份申请材料留给了栏目组。知情人,筹办小组的负责人回到宝鸡给领导汇报时很感慨地总结了两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骗子爱我,我怕骗子”。 8月底,宝鸡和“同一首歌”正式签完约,“骗子们”就又冒出来了。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