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投稿]
[转贴]
图 标:
[CODE]引用漫步海王星于2007/7/2 10:34:00说道: 德格可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它是康巴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德格印经院是全国三大藏传佛教印经院之首。在其中珍藏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德格是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在近千年的漫长时期内,不断丰富史诗的情节和语言,到十二世纪初叶,日臻成熟和完善。它在民间完全是靠艺人口耳相传得以流传至今。同时德格汇聚了众多藏传佛教宗派。德格也是汉藏之关卡。 据说围着印经院绕满一千一百一十一圈就可算修行圆满。所以,当我们到达印经院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众多信徒绕寺的景象。我虽不是皈依的信徒,但佛教是我的信仰。每逢此情此景,都会用行动表示一下心中对她的尊敬。我绕寺一周,看到寺庙周围堆满了玛尼石。可上海哥哥他们说,这不算什么。他们在石渠见到的玛尼墙才壮观。于是,我在心中默默记下了石渠有个玛尼墙。 时至于今,德格印经院仍秉承古老传统,保持手工操作。印经共有八道工序:割纸,调墨,运版,印刷,晒书,齐书,洗版,还版。我仔细观看了每道工序,并一一用相机记录下来。默默祈祷这270年的技艺能继续流传下去。印经院共积有21万余块经书刻版和少量佛教画版。除少数书版的卷末只刻一面外,其余都是两面镌刻。刻版采用坚硬的红桦树。印经院注重刻版质量,笔划雕深刻细,而在刻书之前,对文字工作尤为重视。负责校雠书稿和缮写的印经院秘书,都是博学之士。他们在各自的天地里专注于他们的工作,我静静的走在他们身旁,生怕叨扰他们。 印刷的场景最为壮观。几排人平铺在大院子里。在雕版上刷上矿物墨汁,纸铺到上面,拓一下即可。作这个工作的大都是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速度很快。 我做了一件忒俗的事情就是问他们一天八小时下来能拿到多少钱?答案:10-15元。 印经院门口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据说以前汉地的生意人没有到时,还是很清澈的。但我现在看到的只是一条垃圾河。 沿着印经院的小路往上走,就是更庆寺: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更庆,藏语意为“宏大”。原为宁玛派寺院,至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向巴彭措改宗萨迦派并扩建,命名为伦珠顶寺,俗称更庆寺,意为大寺庙。 我和北京MM绕到寺院的后面,便看到青石板路蜿蜒而上,层层跌跌,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境较好的喇嘛的住宅。紧邻更庆寺,便于修行。 一个喇嘛在窗口和我俩打招呼,示意我们到他家去。我们俩开始以为只是一般的客套,可他很执着的邀请。而我偏偏又有拜访当地人,亲眼去看,亲身体会的嗜好。我就跑回去拉上广州哥哥又汇合了其他人作陪。因为两个小女孩我还是会有些担心。现在回头看看,自己是多么可悲,长期的城市生活让我对一切都变得警惕。而我常常去怀疑那些心地最单纯,最值得信任的人。 这是一间非常干净整洁的房子。简单的陈设,躺椅,茶几,壁柜,也有电视和冰柜。墙上挂满大德高僧的相片。喇嘛30多岁的样子,仍能看出是帅哥。这么帅的人怎么就当了喇嘛,不免感到些许遗憾。虽然语言不同,但他倾其所有来招待我们,看得出我们的拜访让他非常开心。稍后,又来了一个17岁的小喇嘛。简直太,太,太帅了。看到他,我彻底绝望了,原来,藏族帅哥都当了喇嘛。怪不得在康定满街都找不到一个。象他这样年纪的孩子及我们后来看到的更小的,都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汉话了。既而又听说县里的学校的教学已经完全以汉话为主了,双语班越来越少了。心中不免掠过一些阴影与担忧。 在我们的请求下,他带我们去见了活佛。活佛是个7,8岁灵气可爱的小孩子。我们冲进他的房间,让他给我们摸顶,然后每个人与他合影,然后离开。这些让我心里破不是滋味。我不明白我们这是在干吗? 可北京MM说,不如此,我们还能怎样呢? 是啊,不如此,我们还能怎样呢! PS 后来听说当初小活佛是在昌都被找到的,因为是不同的县那边不给,德格还是动用了中央的关系,才把小活佛迎到德格。当天的场面极为隆重。[/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