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出境游
国内游
旅游指南
酒 店
飞 机
火 车
相 册
论 坛
旅游新闻
|
有问必答
|
票!票!全!
|
旅游曝黑台
|
旅行社交流
|
导游天地
|
说吧聊吧
|
时尚生活
|
爱心互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
说吧聊吧
>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用户名
昵称
密 码:
主题标题:
选择话题
[原创]
[灌水]
[分享]
[贴图]
[视频]
[讨论]
[搞笑]
[小说连载]
图 标:
[CODE]引用包子于2007/8/24 17:36:00说道: [B]关键词:央视 走近科学[/B] 央视十套的《走近科学》节目开播以来,播出了不少关于民间奇人异事、古怪传闻的说法和考证,关注度不断提高。最近,一则题为《CCTV10〈走近科学〉,还是走近白痴》的帖子在网上流传。该帖认为《走近科学》中很多所谓的“科学调查”如同儿戏:“CCTV10本来挺严肃的一个频道,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搞成喜剧频道,更难能可贵的是以恐怖片的手法拍出了喜剧效果。” [B]悬疑+惊悚=哗众取宠[/B] 该帖根据众多网友对《走近科学》节目的讲述整理出来———“某一集说某个村子每天半夜三更都有怪叫声,把全村人吵醒,大家都不敢出去看,战战兢兢失眠到天亮。节目组采访了一大堆上了岁数的村民,传说这里出没野兽,每天夜里到村子作怪,闹得人心惶惶……音乐配得那叫一个恐怖,还分上下两集渲染——到最后竟然说那是村里一个胖子睡觉打呼噜!” 纵观《走近科学》近两年播出的节目,网友将其分为4类:1、古迹探踪,如“盗墓迷踪”;2、奇闻趣事,如“吃农药上瘾的人”;3、怪力乱神,如“夜半‘鬼’声”;4、科考探究,如“机器人醒来”等。如此选题,激起了人本能的探索欲,加上节目的剪辑、解说“故弄玄虚”,节目配置的相关音乐“更是一种空阔神秘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 针对《走近科学》的讨论去年就有,更有观众呼吁央视停播《走近科学》。许多网友认为,这是央视节目娱乐化的一个弊端。 [B]节目形态源于收视率[/B] 记者致电《走近科学》栏目组,但是一直无人接听。 早在2001年央视科教频道成立之初,还是以正规科普节目播出的《走近科学》由于收视率排名末尾,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张国飞作为全台第一位竞争上岗的制片人,和央视人事办签了一个合同,将该节目重新改版制作播出,现在收视率位居央视十套第一。张国飞谈到“成功经验”时表示,这个节目首先要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接下来才有了如上瞠目结舌的选题。至于片子剪辑时的故弄玄虚,那是因为听故事是人的本能需求。他认为,《走近科学》培养的正是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也许有不少人边看边骂,但“看和骂都是津津有味的”。 [B]《走近科学》“操作内幕”[/B] 不能解释现象,创造条件也要解! 如果你看到奇怪的景象、东西,或听到奇怪的声音,那肯定是你幻听、幻视、精神有问题、偏执、狂想、自我暗示;如果是多人看到,那一定是看错了(例如:把鲸鱼看成龙(最新动态、个人档案))。 专家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不管是啥结论,反正一定能、必须能找到一个人表情郑重地告诉你,这事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不能抖的包袱,创造条件也要抖! 开始的时候故弄玄虚,充分运用阴森的画面、诡秘的音乐、深沉的解说、鬼片的手法,吊你胃口;然后在最后1分钟里,自说自话,得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结论。 [B]《走近科学》“三宗罪”[/B] 侮辱——拿观众当“傻子” 污蔑——把当事人当“疯子” 恐吓——把科普节目拍成鬼片 [/CODE]
(最大4000个汉字) (Ctrl+Enter发表)
个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