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li |
|
|
|
发帖:257 |
等级:初出茅庐 |
积分:494 |
注册:2007/3/15 |
|
[1]《半工半读符合中国国情》http://bbs.eduol.cn/dispbbs.asp? ... D=215868&page=1教育部长周济文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西部农村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出路》(张俊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广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CBE),一头重视学科知识( 在学校)教育,一头重视实践能力(在企业)培训,这与新型半工半读学校一学年三学期 学制的思想相通,不过我们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制度罢了。” [2]《学生是半工半读模式名副其实的首当受益者》http://www.gzghzz.net/xinxifabu/info_View1.asp?InfoID=129文中:“半工半读”模式其实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的思想是贯通的。“半工”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半读”,教育中的“半工”是在教师辅导下的生产技术学习过程。半工半读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是德、智、体、劳、美诸方面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人类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必然趋势。只有这种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学校教育的合格毕业生,才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的劳动者,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该培养出来的全面的知识分子。 《西部农村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出路》(张俊杰):教育中的“半工”是为了青少年更好的“半读”,而资本家雇用童工完全是为了自己赚钱;教育中的“半工”必须以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为原则,而资本家雇用童工必然损害未成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中的“半工”是在教师辅导下的生产技术学习过程,而资本家雇用童工是作为残酷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马克思所提倡的这种中小学半工半读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人类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必然趋势。只有这种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学校教育的合格毕业生,才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的劳动者,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该培养出来的全面的知识分子。 [3]《半工半读我快乐》http://www.yndaily.com.cn/html/20060408/news_89_53010.html文中:“省妇联群工部许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半工半读是救助青少年自力求学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有效形式。半工半读的实质是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是直接实施劳动教育的场所。” 《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张俊杰):“半工半读学校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救助青少年自力求学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有效形式。半工半读的实质是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是直接实施劳动教育的场所。劳动教育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起点,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缩小,劳学结合日渐成为教育方向,半工半读学校将成为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的基地。” [4]《虹桥技校隆重推出“千人帮扶工程”》http://www.sdhongqiao.com/News_Show.asp?NewsID=758文中: 临沂虹桥技校本着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宗旨,学校决定在2006年度秋季招生实施“半工半读勤工助学”政策,限额招生1000名。以达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帮扶1000户贫困家庭的目的。 勤工助学计划实施面向临沂九县三区及周边市县城乡低收入家庭,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800元和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让那些想上学又无经济基础的孩子和家庭实现上学、脱贫致富之梦。 “千人帮扶工程”的意义在于它是救助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 。当前我们正面临家庭贫困学生失学严峻现实。12至18岁青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我们常常不幸地看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失去了双亲,常常流落街头马路,或者因为贫困失学,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是我国本世纪末普及义务教育的严峻问题。半工半读、勤工助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救助青少年自力求学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有效形式。半工半读是以工养读,以工促读,以读为工。半工半读的实质是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是直接实施劳动教育的场所。劳动教育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起点,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缩小,劳学结合日渐成为教育方向,半工半读学校必将成为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的基地。 从国情考虑,要救助失学青少年,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现代教育来讲,是把学习与生产制度化,“产、学、研”相结合,促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千人帮扶工程”上合国家政策,下顺民心民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张俊杰):“12至18岁青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我们常常不幸地看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失去了双亲,常常流落街头马路,或者因为贫困失学,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是我国本世纪末普及义务教育的严峻问题。”“半工半读学校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救助青少年自力求学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有效形式。半工半读的实质是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是直接实施劳动教育的场所。劳动教育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起点,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缩小,劳学结合日渐成为教育方向,半工半读学校将成为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的基地。” [5]《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上是有传统的。古代职业教育的形式就是学徒制,近代职业教育也强调工学并进。中国现代史上一大批杰出人才,例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赴欧洲勤工俭学,接受的就是半工半读教育。刘少奇同志青年时期曾在保定育德中学上过一年的半工半读。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一年的半工半读,我们就学了打铁、翻砂、钳工、车床工、模样,五样都学了,还学了一门法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解放区开展的“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既培养青少年的劳动习惯,又锻炼师生体魄意志,深入群众和社会实践,还缓解了学校办学经费困难,减轻了政府和群众的负担。1958年,少奇同志充分肯定了天津等地开展半工半读教育工作的经验,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战略构想。同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提出了“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回顾那段历史我们是很受启发的,教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现在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到1958年那个方案,而是说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西部农村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出路》文中指出:随着世界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国内外半工半读近代教育形式适应群众需要而出现,学校以“勤工”为手段实现自食其力而“俭学”的目的。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赴欧洲勤工俭学的优秀代表,刘少奇同志却是在保定育德中学参加半工半读学习的,他说:“一年的半工半读,我们就学了打铁、翻砂、钳工、车床工、模样,五样都学了,还学了一门法文......”[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解放区开展“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既培养青少年劳动习惯,又锻炼师生体魄意志,深入群众和社会实践,还缓解学校办学经费困难,减轻了政府和群众的负担[3]。刘少奇同志正是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联系自己亲身参加半工半读教育的体会,1958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在刘少奇同志倡导下,1958年5月27日天津创办了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中共中央、国务院1958年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肯定了这种学制,于是全国城乡半工半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1965年半工半读在校学生已达443.3万人,开设了农、林、牧、工、渔、蚕等实用专业,“适应了工农业发展需要,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4]。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1965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召开了半农半读和半工半读教育会议,并制定了具体的“五年试验,十年推广”的全国实施计划。但是不幸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职业学校惨遭破坏,到文革结束时,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调”(同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