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阿哥 |
 |
 |
 |
发帖:4 |
等级:初出茅庐 |
积分:10 |
注册:2006/9/26 |
|
周庄印象 邵光明
去年金秋,苏北山间已是红叶一片,我们一路南下,迎着扑鼻的稻香,来到了富庶的江南平原。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办公室管理经验,我们先后来到了江阴、昆山建设局学习。其间,有幸近距离观察周庄、接触周庄。 当我们踏进周庄这座历史名镇时,眼前豁然一亮,这座小镇,如水乡少女,小巧玲珑,娇媚靓丽,轻盈多姿,当我们跨过检票的那道门槛时,尤如跨越历史,跨过了两个时空,从现代文明社会一下子坠入千年古城,有惊奇、有感慨、有赞美。沈厅、张厅、双桥、南湖以及小舟上传来的声声吴歌,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踏上那条只有二三米宽的深深小巷,觉得有些阴森,这里汇集了各种肤色、各种语言、表情各异的男人和女人。一个个商铺栉比磷次,刺绣、珍珠、云糕、万三蹄、竹制品琳琅满目。当初,只是想看热闹,没想到,奈不住水乡妹子、大嫂的热情招呼,不由掏出钞票,先后为老婆买了一条珍珠项链,为女儿买了两条丝绸纱巾,为儿子买了一个吱吱鸣叫的电子鸟。在这里,人们不时还能看到织布女用古老纺车和织布机纺纱织布的情景,还有一个个红炉燃烧着熊熊烈火,一块块烧红的铁块被打铁人从红炉中拿出,随着铿锵、铿锵有节奏的打造声,一把把精致的镰刀、锄头随着滋滋的渐火声,被整齐地排放在门前。据说,为保护这些传统工艺,镇里每年都要给业主一定经济补贴。 到周庄,可以不到张厅,但不能不到沈厅。因为周庄因沈万三而兴起。我对沈万三也是到周庄以后通过参观沈厅和导游讲解后才略知一二。后来,又补充读了一些资料,对他才小有了解。沈万三,原名沈富。他父亲沈佑从湖南逃难落户周庄前,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沈福,次子沈禄、三子沈富、四子沈贵,可谓是福禄富贵,为便于称呼,沈佑按排序叫这四个儿子分别为万大、万二、万三、万四。然而,沈福无福,8岁时得天花夭折,沈禄无禄,6岁时掉河溺亡。沈万三靠他的聪明和胆略成为资产万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第一巨富。按现在计算,他拥有黄金亿万两,这些资产令出身平民的朱元璋都眼红,朱元璋先后令沈万三修筑南京三分之一的长城,并捐献白金2000锭 ,黄金200斤,甲士10人,先后将万三充军到云南,没收了他大片良田,使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家业,急剧衰落,最后死在云南异乡。 走出沈厅,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对沈万三寄予很大同情。沈万三是个悲剧人物,我认为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我想,假如朱元璋是个开明皇帝,允许沈万三之类的富人大搞经济贸易,不但能在中国当时的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摧生助长出这种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而带动当时整个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对中国政治乃至世界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假如从那时起,中国通过沈万三们把丝绸、陶瓷、手工艺品运到海外,大搞贸易活动,现在的中国也许早就进入工业化时代,成为世界上的又一强国;假如沈万三的儿孙能免朱元璋的灭顶之灾,用其家业发展海外贸易,周庄也许不是周庄,也许会是第二个苏州或上海。 终于走出了沈厅、张厅等一个个黑暗的庭院,我们登上了一座石拱桥,走近了南湖,这时的心情得到了放飞,我坐在桥头白色栏杆上,望着碧绿的湖面,静静地看着湖面上的鸟儿,它们飞起飞落,时而俯首,时而盘旋,时而相依、相偎,给人一种安逸温馨之感。南湖还是南湖,虽然南湖的水流淌了几千年,但水已不再是原来的水,它已伴随着沈万三的那个时代流入了大海,流入了广袤的土地。我走下小桥,在河边俯身捧出一捧水,那清澈的湖水仿佛充满灵性,嘻笑着哗啦啦从我的手中跑出。呵,水乡的水真的别于它处,水与土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与桥与楼的和谐,千年之前就奏出了美好动人的乐章。据史志记载,周庄境内有呈岛状或半岛状的田块20多个,有7个圩头,这一个个圩头仿佛从水的世界捞出的,所以现人将周庄称之为水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里,我们跨过了好几座桥,可我真的不知道哪座桥是双桥,我走出沈厅、张厅通往南湖的那座桥可能就是双桥。据说,周庄至今保存着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圆圆的拱桥将两侧的巷道、商铺紧紧串联在一起,桥和水、楼和街,人和店相亲相连,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小桥、流水、泛舟、人家的美丽画卷。 看不完的周庄,听不完的吴歌。看着河里摇摇摆摆的小船,一上一下的橹槁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声音响起,水花泛出,合成了一曲美妙的乐章。 悠远的周庄,古老的周庄,优美的周庄,我们为中华民族给人类留下了这一画卷般的文化遗产而自豪。 看着这张我在“江南第一水乡”花坛前的照片,我好像仍置身于周庄的怀抱。 我走了,带走了对周庄的回忆,留下了对水乡的眷恋;我走了,也许会再来!
|
|

|
|